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2021-01-07赵振
赵 振
(德州学院 法学院,山东 德州 253011)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点
(一)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高校及其周围突然发生,对高校广大师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身心健康损害的传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二)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性
由于大学生校内外活动空间日益增大,加之流行性病毒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公共卫生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如2003年的SARS病毒和2020年初发生并持续至今的新冠疫情。
2.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
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爆发形式存在不确定性。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影响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令人措手不及。
3.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
危害性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事件通常危害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同时还会对其相关联的家庭造成不利影响。
2021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坚守安全底线,正视疫情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冲击,加强疫情常态化下教育工作的思考与研究,把握工作路径,筑牢安全防线。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此为契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载体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为大学生安全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分析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可类比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高校中发生的现实事件,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用于解决现实实际问题。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影响,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应用性学科,其理论知识要把握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应反映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真实需求,不断与时俱进和自我完善,解决新时代高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适时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为高校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的客观需要。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举措和现实需要。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事件的处理受诸多因素影响。事件的妥善处理需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作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和教育的主要对象,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提高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管理水平,丰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内容,促进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的形成。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契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其中有为抗疫出谋献计的专家学者,有直面病魔、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有来自全国各地放弃个人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投身抗疫斗争的志愿者,还有服从政府安排、克服各种困难的广大人民群众。这些努力和付出汇聚成一幅波浪壮阔的抗疫图景,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这些鲜活的素材引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全方位认识疫情防控,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新冠疫情战役打响后,各行各业的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誓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深情点赞青年一代:“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巩固和强化正确理想信念的契机,可以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教育者传达的价值观念,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提供有益方法借鉴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水平。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柔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手段,能够帮助高校精准获取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便于因势利导,化解矛盾,消除负面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高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着力点,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方向,通过占领各种舆论阵地,消除大学生的恐慌心理,化解各种潜在的风险和矛盾,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在发展规律,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的宣传教育,加强政治引导,传递应对事件的正能量,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突发公共危机的能力,凝聚起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精神合力。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思想准备不足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少对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应急知识和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大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心理准备相对不足,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对社会及高校的应急反应能力的考验加剧,各高校举办的现场招聘会推迟或取消,使高校毕业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就业压力,从中暴露出大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困惑以及各种负面情绪等问题。作为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应精准把脉,及时科学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压力。同时定期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磨炼身心意志,使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能力。①王 渊,邬海峰,严 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精准思政路径研究——基于武汉市11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145-156.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与生命教育尚需加强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和健康教育方面略显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的公共卫生健康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然而高校开设公共卫生学相关课程的并不多,大多以海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公共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加之大学生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公共卫生健康知识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因自我防护意识和措施不到位而引发恐慌,甚至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大化,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带来重大挑战。
(三)高校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设机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与严峻性,增加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为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负面影响,高校应常设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机制、应急处理机制与心理干预机制。2003年SARS疫情之后,大多数高校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制度,但多数未结合学校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内容方面重点关注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阶段的管理流程,不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的预防与事后恢复阶段的有效系统措施。目前高校处理突发状况大多是临时抽调人员组建应急处置小组,待事件处理完毕后就会解散,缺乏常设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此外,校医院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弱,这也降低了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
(四)高校的管理者与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媒介的能力较弱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宣传途径相对单一,高校管理者和思政工作者大都通过主题班会、正式通知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运用新媒体媒介的能力较弱。新媒体时代,高校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网络新媒体平台上都会有相关报道,其中不乏许多不实的传言,对高校师生造成恐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能动性,营造强大的正面舆论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的管理者和思政工作者应主动发声、正面引导,以接地气的方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及时准确地向大学生传递事态发展趋势,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思想引领,筑牢信仰之基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共青团工作为抓手,将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危机同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高校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将珍视生命的观念转化为体育锻炼的实践。①侯 坤.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2):55-5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生命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丰富大学生公共卫生知识储备,加强应急知识教育,可结合实际编撰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教材,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提升大学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鲜活案例,将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转变为有目的、有组织的爱国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大课,注重典型教育与激励教育方法,增强育人实效,坚持围绕学生、关心学生和服务学生,鼓励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完善应急机制,凝聚多方合力
高校应加强应急管理人员的储备和培养,组建一支思想硬、业务精、能力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团队。该团队涵盖高校各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思政工作者、校医院人员、大学生志愿者,同时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实际演练。团队的管理者要对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积极调动内部成员的积极性,科学应对高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最佳效果,高校应与当地应急部门合作,引入业务水平突出的校外专业人员,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前的准备工作、事中处理阶段、事后恢复阶段以及总结分析阶段。应急预案的内容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和应急处理流程,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进行模拟演练。同时,高校需加大防范和处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费投入,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保证工作。
(三)占据网络阵地,加强舆情引导
网络舆论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思政工作者应通过社交媒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新媒体教育手段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彰显出巨大的价值贡献。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应鼓励师生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互动交流,既能避免近距离接触造成的交叉感染,又能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科学分析预判并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尽快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新阵地,鼓励师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通过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主动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增强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交互性,注重大学生的舆情引导,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中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②刘 婷.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6.
(四)强化队伍建设,增强处置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内容多元化,爆发瞬时性的趋势,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高校应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多领域融合发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载体,不断增强思政工作者的本领。③赵小彦,丁三青,陈晓彬.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12):123-124.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主力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受学历和专业限制,指导大学生化解突发应急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限,可通过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参加应急实践训练、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判能力,培养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应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事后,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作为将来处理类似事件的经验参照,组织各学院的座谈交流会议,归纳处置方法,将各方面存在的不足整理成文档,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五、结语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任重而道远。高校应抓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重要契机,深入挖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占据新媒体网络阵地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不断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高校大学生身心带来的伤害,努力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