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商文化》课程与财务管理知识融合研究

2021-01-07束亚弟祝华凤

铜陵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徽商祠堂徽州

王 琦 束亚弟 祝华凤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引言

自滁州学院2014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首次开设《徽商文化》课程以来,经过摸索、确立、定型,已经在财务管理等专业的2016版、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徽商文化》课程正式列入了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也发展成为经管类本科专业的教学特色之一。

《徽商文化》课程的开设缘由学校的“地方性”办学定位,这也是学校办学定位的第一条。作为安徽的高校和安徽的大学生,对我们的徽商理应有所了解,尤其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课程也显著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徽商的创新创业更能激励今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定名为《徽商文化》是经过课程组的研讨和深思熟虑的,一方面,保留了课程的主要对象-徽商;另一方面,也使得课程视角扩大到全国,而非局限在传统的徽州地区。

《徽商文化》课程作为一门新设课程,事实上,没有教材可循。教学内容的纲要部分由课程小组讨论决定,备课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徽学研究者的著作,主要是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和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比如安徽师范大学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徽商研究》;复旦大学王振忠著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等;其二,徽学研究者的学术论文,在知网中,进行相关主题的搜索。这方面的文献较多,但学者相对集中,比如赵华富、徐国利、张海鹏、王廷元、唐力行、王振忠、王世华、周晓光、李琳琦、卞利、陈瑞、徐彬、谈家胜等,均有相当深入和细致的论文,把徽学大家的著作和学术论文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又体现了科研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小组发现虽然课程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时至今日,依然富有价值。这个价值,除了历史本身的价值之外,竟然有很多教学内容具备“时尚”的价值,可以与现有经管类教科书理论联系起来。

二、囤当与杠杆原理

(一)杠杆及杠杆原理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他的话,不仅激励了不知多少代年轻人,而且阐述了一个物理学基本原理—杠杆原理。

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中,杠杆也占有一席之地,杠杆原理(Leverage principle)成为现代金融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一般来说,企业存在两种杠杆,分别为营业杠杆(Operating leverage)和财务杠杆(Financial leverage)[1]。营业杠杆是:在生产方面,企业用固定成本替代可变成本。财务杠杆是:在融资方面,企业使用债务融资取代股权融资。企业运营中,适当使用营业、财务杠杆可以提高企业的收入、利润水平。

最简单的形式,比如企业以10%的利率举债经营,而获取了15%的收益,再以10%偿还利息,企业净得5%的额外收益,即企业用债权人的资金获得了5%的回报。在现实中,稍显复杂,企业的资金部分来源于股东,部分来源于债权融资,不论如何组合,在赢利的情形下,都可以用债权人的资金为股东增加盈利。当然,企业举债的比重越大,财务杠杆效应就越强,伴随的财务风险就越大。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也会充分使用杠杆原理,称之为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LBO),用对象公司的资产作为债务抵押,获取并购对象公司的所需资金[2]。

(二)囤当与杠杆原理

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包括:盐、典、茶、木。这与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是一致的。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但盐、茶、木等,这些至关重要的资源却无法自己生产。盐,需求价格弹性极小的生活必需品,主要由灶户晒海水获得海盐;茶,产自山区农民的种植和采摘及制作,是需要一定的技艺的,更关键平原地区无法产茶,只能购买获得;木,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建筑材料,顶好的材料多出自山区,也只能在市场上购买。

典当是当户把自己具有一定价值的财产交付给当铺实际占有,从而换取一定数额资金的一定时期使用权。典当本质上是质押贷款。在没有商业银行的封建社会,虽然典当行利息较高,但也发挥了一定的资金融通功能。徽商治典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一言可概括为:“无徽不典”,足见徽商把持典当业的深入程度。典商大多来自隶属于徽州府的休宁县,“治典者亦惟休称能”①。

当时的当铺,除从事正常的典当业务之外,还从事一个业务:囤当。所谓囤当,即典当商与囤商联手以囤积居奇来共享厚利的一种特殊典当业务活动。这种业务可追溯到“明后期的徽杭大贾”。具体操作,可见下例:

假设在徽州府,某一稻谷囤商的手中只有一百两银子,而如何囤积居奇,影响稻谷价格来获取巨额利润呢?关键是典当商的参与。在典当业中,一般是“值十当五”,也即价值一百的东西,只可当出五十的货币。而同为商人的囤商可与典当商议价,比如“值十当九”,这就是说用一百两银子的稻谷可以当出九十两银子。这个议价的结果:囤商竟然能囤积居奇而影响到供给,进而影响价格。

囤商与典当商的具体操作:囤商用其一百两银子在市场上收购稻谷,然后把这一百两银子的稻谷拿到当铺那儿典当;按照议价的“值十当九”,囤商获得九十两银,再用这九十两银子购买稻谷,再把这九十两银子的稻谷典当;此时,可获得八十一两银子,再收购稻谷,再典当……如此持续下去。

由此,囤商可控制的稻谷数量(单位:两等值白银)是:

Σ=100+100*0.9+100*0.9*0.9+100*0.9*0.9*0.9+……=1000

换言之,囤商与典当商合作,可以通过仅有的一百两银子放大十倍控制多达一千两银子的稻谷。这在小小的徽州府必然造成稻谷市场的供给匮乏,进而价格大涨,而获囤积居奇之巨利。现实情况是当时的新安大贾,手中握有的资金是远远超过百两银子的,“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②,再加上典商的助力,这样的资本足以影响稻谷市场,达到囤积居奇的目的。

囤商的本质即依赖典当商为之提供杠杆资金,达到共同垄断某一商品市场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典当商几无风险,每次都有囤商的商品作质押。囤商也几乎没有风险,当时的商品市场非常简单且易预测。囤商与典当商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商品价格的下跌。如前所述市场的特点及商品的逐渐集中,商品价格的下跌风险控制到了最低。事实上,这样的商业活动,贫困百姓的受害最深,最终的高价都是他们在承担。

三、学田、祠田与永续年金

(一)永续年金

年金(annuity)是一定期间内每期收付的等额款项。事实上,年金在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形式,比如企业的折旧、租金等;个人的养老金等,都属于年金的性质。此外,还有常见的大、小奖项,比如诺贝尔奖,每年固定支出那么多数额的货币;更常见的是各高校永久奖学金,也是年金性质。

事实上,上述奖金,比如诺贝尔奖,还没有发生过枯竭的现象,其奖金数额更不菲。2020年,诺贝尔奖的奖金数量达到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60万元)[3]。这就涉及到永续年金,方才保证奖金的源源不断。所谓永续年金即指能够保持无限期收付的款项。

(二)学田、祠田与永续年金

徽商非常重视两件事:其一,教育;其二,宗族。不但舍得投入重金,而且善于经营,确保教育与宗族的持续发展。

1.对教育。“贾而好儒”属徽商最大的特色,家族子弟的教育徽州人异常重视,因而广建书院,乃至捐资设立义学,扶持贫寒子弟。不仅在徽商的故土徽州,而且在其经营地域也捐资设立学院。比较出名的有扬州梅花书院、扬州府学(捐资助修),汉口紫阳书院,徽州歙县的紫阳书院、山间书院等。

其中扬州梅花书院由大盐商马曰琯于雍正年间独立重修,桐城派鼻祖姚鼐曾主持,而且梅花书院人才辈出,共出过四名状元且一年送考四人全中,其中一人中状元。扬州府学,由乾隆初的徽州盐商汪应庚捐5万金重修。难能可贵的是,为了扬州府学的可持续发展,汪应庚又捐1.3万辆白银置1,500亩学田[4]。

汉口紫阳书院,肇始于清康熙三十三年,终成汉镇巨观,但其建造过程艰难且曲折,起始于执事诸徽商的一次次劝捐,并伴随着与地方的争讼。但在其后续运营过程中,必须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为此,汉口紫阳书院结合其书院兼会馆的功能,采取“购置市屋”的方式,并出租,用租金应对书院的膏火、修葺等各项支出,保持书院的“长期不坠”[5]。

徽州本地的紫阳书院,也有赖于盐商的资助。在记载于扬州行盐的徽州大盐商鲍志道家族善事的《鲍氏资助录》中,有这样的记载“生平好施,独不喜建佛堂道院。其乡有两书院,一在城内曰‘紫阳’,一在城外曰‘山间’,并垂废矣。公慨然与乡士大夫作新之。以状白盐使,请援扬州安定书院例,出库金增诸生膏火,自以私财白金三千两益之,于是城内之紫阳书院成,又出白金八千两自制两淮生息,以复城外之山间书院。”③不仅出钱重修“作新之”,而且出钱在两淮盐业中生利息,以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转资金所需。

发端于唐代的书院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机构,承担了古代士子的求知、求学,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书院直接服务于科举,日渐转变为士子科举的必经之路。徽商对教育的重视,并非求知,而是试图通过好儒,进而入仕,但教育的普遍价值,如开化、认知等,对徽州人是客观存在的。由扬州、汉口、徽州三地书院的建设,足见徽商对教育的重视,更可见徽商对教育的深谋远虑。不论扬州府学的学田、汉口紫阳书院的市屋、徽州山间书院的本金,均服务于书院,在此可概括为“学田”。土地及市屋的租金收入、本金的借贷收入,都是持续稳定且长久的,进而可以维持书院的日常运转,确保人才辈出。这是徽商的高明之处,或者说是徽商善于经营之处。

2.对宗族。徽州人尤其重视宗族,表现之一就在于盖祠堂、修族谱。其中,族谱已成为一笔非常宝贵的文书遗产,在安徽大学、上海图书馆等学术机构得以充分的发掘和研究。祠堂也有一系列的宝贵遗产,比如位于绩溪龙川的胡氏宗祠,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业界称之为“中国木雕建筑博物馆”;同样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呈坎罗东舒祠,被誉为“江南第一祠”,有江南孔庙和江南太和殿之称。

祠堂之所以兴盛并形成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徽商的巨富密切相关,但更离不开徽商的善于经营管理。对于祠堂,重视四时祭祀和祠田添置。根据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祖习俗(徽州祠祭)”的描述,不仅规模上有族祭和房祭,而且时节上有春祭、中元、秋祭、冬祭,以及先祖诞辰、先祖忌日等类型的祭祀。由此足见祠堂祭祀活动的频繁和类型多样,祭祀还需奉行严格的程序。如此频繁规矩的祠堂祭祀活动,必然耗费大量的财力,更属周期性的财力消耗。由此徽州祠堂大多添置祠田以应对。当时,“祠而弗祀,与无同;祀而无田,与无祀同”,不祭祀、不置祠田等同于没有祠堂。正是这样的思维,形成“祠之富者皆有祭田,岁征其租以供祠用”。田产出租产生的收益用于祠堂的支出,确保了祠堂的正常有序乃至长久运行。

在此,不论学田、祠田,还是“出金两淮生息”,均具有永续年金的性质。如前所述,学田或祠田是所有属于书院或祠堂的田产。土地是封建社会最核心的资源。徽商向书院或祠院捐赠了田产,并限定了所有权转让,只动用土地产生的权益。只要封建时代不消亡,学田、祠田每年都会有稳定持续的收入,这是永续现金流,确保了书院、祠堂的正常运作。

四、总结

《徽商文化》课程,在参考安徽财经大学[6]、黄山学院[7]等兄弟院校的基础上,从提出到现在的正常教学并获得校内外的广泛认可,其中的过程可谓千辛万苦。课程小组几乎都没有历史学的经验,学缘大多属于财务管理、形象管理(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等。由专家咨询到实施,尤其确立教学内容体系,确实相当费力。

但这个过程,对课程小组的意义也非常显著,尤其作用于形象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科研。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学习,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甚至直接促进了徽商形象管理主题的省级科研立项。课程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引起了系列良好反应,比如徽商大讲堂系列讲座的成功开设和实施。这也深刻地验证了两个道理:教学相长、教学科研互促。

同样,在《徽商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备课过程中,即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成果转化提供了思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校教学内容,有助于回归和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科研育人。就《徽商文化》课程本身而言,恰巧其中很多内容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这在无形中还有助力增强文化自信。

注释:

①文中所引出自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②文中所引出自(明)谢肇涮《五杂俎》卷4。

③文中所引出自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

猜你喜欢

徽商祠堂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梁家祠堂史话
徽州人
论“新徽商”的定义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