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探究

2021-01-07汪洋肖汉

铜陵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汪洋 肖汉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 铜陵 244061)

马克思主义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吸收外来文化的高度自信、博大胸襟的开放性和同化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品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依次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了中国历史进程中许多实际问题,具有中国属性的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怀胎分娩、应运而生。本文着力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界说、何以可能、百年进程和未来进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界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抽象和“标签性”的话语,也不是一般学术史意义上的梳理,而是着重找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途径和实现方式,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特定命题,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流传过程中,解答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课题,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接受中国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和深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打上了中国社会深刻烙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性,纳入了滔滔中华文化的巨流,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凸显三大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组合动词,行为或活动)和中国化的(组合名词,行为或活动的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共同创立的无产阶级理论学说,或是基于马克思文本意义的学说,这就是所谓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名言,熟知并非真知。当我们问一声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斯大林曾给过权威定义。他在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里第一次指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后来,他也重新定义过,但思路没有多大改变,还是着眼于概括主要内容。其实,他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精神,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是基于不提供教义而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说。这一定义合理性在于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提供现存答案而只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句话,提供思想方法,它永远不会过时。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要“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

(二)中国化。作为组合动词的中国化,是指行为或活动,它的指向性很明确,即回答中国时代课题,解决中国问题,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三)中国化的。作为组合名词的中国化的,是指行为或活动的生成的理论结晶,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时空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理创新成果。这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也理所当然成为中华文化一部分,它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出产地是欧洲,但在他的故乡和那些信教的欧洲国家里反偃旗息鼓,可在遥远的东方——中国竟会大张旗鼓,刻苦学习、大势宣传、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竟然短期内就能在中国黄土地上落地、扎根、开花、结果,究竟是什么力量左右了这一切呢?

(一)领导力量和主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从词义上讲,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省略了“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体。毫无疑问,这个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为何?大道至简。一开始就全在于它对中国“有用”,能为中国“解决问题”。在历史上,中国人向西方学得也不算少了,但都水土不服,他山之石,无法攻“玉”,达不到预期结果。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多次奋斗,也都一一败北了。后来,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隆隆炮响从天际传来,驱散了笼罩在东方大国头上的层层阴霾和迷雾,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马克思主义。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完成中国的“救亡图存”迫在眉睫的任务,解决这个“中国问题”应运而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担当起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责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

(二)基本力量是人民群众。根深才能叶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在广大群众中“寻根”、“生根”、“扎根”,才能顺利推进,否则,离开人民群众这个根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这些理论成果的形成或创立,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无不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广大群众面前,我们党一向都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2]。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汲取不尽的智源。

(三)融通力量是中国世俗社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中国化?中国的世俗社会和固有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缝对接”,“腾空”了“场地”,“清空”了“堵塞”,提供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襟怀”。夏商周始,中国进入世俗社会,整个社会推行尧、舜、禹“禅让制”,自周公作《周易》、制礼起,塑造了以大一统精神、人本精神等为内核的固有文化。中国世俗社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一统,追求“大同世界”的信仰,强调以人为本宗旨,很容易和提倡共产主义信仰、人的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结合融通,并使之在中国可以通行无阻,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

(四)形式力量是理论形态转换。作为学理型马克思主义,通过中间一些“化”的转换环节,能够成功转型为实践型理论,从而更便捷地“介入”人们“日常意识”和生活日常化。马克思创立的或基于马克思文本的、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学理型理论,因为它不提供现成答案而只提供思想方法,它为转换实践型理论形态“预留”了大量“空间”。就理论形态而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是实践型的理论,它是对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任务中的实践总结,它介入人们“日常意识”和生活日常化,只有一步之遥,它更“逼近”现实、“贴近”生活,是直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甚至可以直接变成人们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活动,更有“烟火气”。这就是为什么短短几十年内中国先后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的原因之所在。

(五)助推力量是共产国际运动。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在价值目标上有共通性,从一开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他山之石”。基于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共产国际趁热打铁,派大员直奔上海,耳提面命,几乎是“把着手教”,开具救国救民良法,迅速帮助中国共产党“创起来”,协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章党纲。十月革命后,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毫无疑问直接成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参照和反思对象。“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走俄国人走的路”,一时成为出镜率较高的流行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

一百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创起来”、救亡图存“救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建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和新时代“强起来”五部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随之大致经历了“最初涉及”、“正式破题”“相对成熟”、“完善深化”和“创新发展”五个阶段。

(一)建党前后的最初涉及。史称“南陈北李”即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这批觉醒年代的先行人,抓住一声礼炮送来的契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播上,从一开始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初步涉及。学界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过程是“自发推动”的,是不准确的,其实这个推动是有意而为之的“自觉”的行动,而非自发行动。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初创时期,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而已。

(二)救亡图存时期正式破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之前,是根本无人提及的崭新命题。为统一全党思想和推动抗战,毛泽东在1938年最早指出,马克思主义没有抽象的,只有具体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特定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如果抛开中国特点来谈,只是空洞和抽象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遵照中国革命的特点去运用它,使其赋有中国的特性。毛泽东还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二百个系统而又实际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战斗力加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三)党的七大前后的相对成熟。王稼祥曾首提“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概念。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写道,在中国民族解放中,正确道路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列主义,是引导中国民族解放与中国共产主义胜利前进的保证。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24年党的历史,证明了毛泽东思想是拯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客观的真理。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动员全国的力量,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完善深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未能高效开展。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肇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率先打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禁锢,逐渐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实践准则。伴随思想路线的端正,一系列改革理论和观念得以提出,并得以迅速推广和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期中国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的改革,究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各方面工作的完善、创新。因此,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相应得到完善、创新。“实践检验论”“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共同富裕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创新完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随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相继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式问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

(五)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及时做了这样一个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从历史维度看,是强起来的时代;从制度维度看,是体制机制更甚的时代;从国际维度看,是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时代。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三大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精准前瞻,结合“什么”和“怎样”,科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问题。无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有一系列重大发展创新。之所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个阶段,是在于它有许多独创性贡献,能与它的这个地位匹配。择其要者如:

其一,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的呼吁,于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有许多志士仁人论及过。但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还真是第一次;第一次提炼和凝结了民族复兴的概念,其本质内涵界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最为本质的是民族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当下中国,比任何时期都临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是“中华民族复兴论”。把毛泽东的“革命论”、邓小平的“改革论”和习近平的“复兴论”并驾齐驱、相提并论是成立的。

其二,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在“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和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第一个结合大家耳熟能详,第二个结合,则是第一次涉及。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旗帜和指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基因和血脉。“两个结合”主张两者结合融通,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厚的滋养,成功解决了“两张皮”问题。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而更带有根本性。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首要的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中华文化为引领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矛盾,并不影响、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而使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其三,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为国际事务提供了许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入国际社会,提出弘扬十二字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和平、全球治理、国际秩序注入了中国力量。

从多视角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了很多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4],其时代意义重大、理论意义非凡、实践意义独特、世界意义深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4]。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由于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补上了刘少奇反复提到的“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的短板,行动指南不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是密纳发河边的猫头鹰,黄昏才能起飞,迟了半拍,而成为高卢报晓的雄鸡,黎明即鸣,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事业从此就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进路

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富厚了马克思主义。当下的21世纪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巨变,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广阔天地和更高新的要求。先人教导我们要“与时偕行”,“苟日新、日日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对于老祖宗的警示之言,我们始终要像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那样,须臾不可丢掉。在未来岁月里,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选择“扬长”、“细化”、“拓新”三条进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

(一)扬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开始就是我们党领导的、主导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势和长处。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不能让懈怠之风酿成风气,需要更加倍用力,决不让先前的努力功亏一篑。我们党已过百年华诞。我们党一百岁了,并没有老态龙钟、暮气沉沉,正像毛泽东所说“踏遍青山人未老”。“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自画像”,最能映照我们党的精气神和精神风貌,相对于毛泽东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明显指的不是“年龄段”,而是指“年轻态”。10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与时偕行,做时代先锋;始终坚持心中有民、务实为民;始终坚持接续奋斗,实干兴邦;始终坚持自我净化、清除毒瘤、吐故纳新,从而使我们党一直保持风华正茂的年轻态。只要我们党年轻有为,朝气蓬勃,拼搏进取,奋勇向前,才能有“资格”,责无旁贷地继续“领衔”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任,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领导力量和主导力量上有了绝对保证。“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来就不难”,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能所向披靡,爬坡过坎,奋勇向前。

(二)细化。从某种意义上看,落到实处,就是落实到细微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凡完成任重而道远任务的,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由于由“官方钦定”、“顶层设计”的“政治任务”,而显得“高大上”;同时,同印度佛教在中国流传千年历史相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还是显得有些短促;还有,人民群众中在“真懂、真信、真学、真用”等环节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在融入如马克思说的人们“日常意识”和人们日常生活化,进而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细化”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增强宣教,促进内化于心。善于积极运用网站、微博、公共微信、手机报、抖音等新媒体手段,加强正面引导,推动形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人们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二是实践养成,促进外化于行。“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触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使力,小处着手,细处着眼,方能抵达人心;三是建立制度机制,促进固化于制。马克思主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度保障。要善于褒扬一切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好人好事,批评和惩戒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总之,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人们的“日常意识”和日常生活化,必须以人为本。让马克思主义融入人们“日常意识”和日常生活化,必须尊重人、理解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理念。不能像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说的“哲学是少数人的事业。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思维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行哲学思维,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谈得了哲学,就同每个人都有一双脚可以制造鞋子的模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制鞋技术”那样,目无大众,我们就是要让成千上万大众,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问题上,坚定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答工作和思想现实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坚定信仰和生活方式,个人马克思主义素养“一小步”,民族马克思主义素养“一大步”。

(三)拓新。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推进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化视野,明晰中国在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中自我定位,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中展现全球治理的大国自信,在发展的视域和坐标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抓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机遇,深度思考世界范围内不断暴露和凸显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全球治理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破解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暖等挑战时,各国民众可以从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获得诸多启示。总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国际化大背景下,也获得许多新的增长点,以更开放、更广阔的视野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发展,也是大势所趋,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