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1-01-07范恒山,金碚,陈耀等
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的四个着力点
范恒山
2006年,国家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基于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建设“三基地一枢纽”的基本导向,中部地区凝神聚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但应该看到,中部地区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上仍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全面崛起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努力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中央专门制定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部地区应把握机遇,正视挑战,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特别是抓住那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下功夫,巩固已有成果,实现新的突破,推动中部地区走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特别重视并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推动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经济的发展,直接取决于产业的发展;区域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产业的竞争力。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创新。要加快崛起,必须继续把动态优化产业结构放在重要位置,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作为演进方向,中部地区仍应以建设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为重点和抓手,拓展产业门类,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但在具体路径上,则并非不论区别的以“高”“新”为标准搞“一律化”和“一刀切”,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构建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产业结构。在操作上,要围绕“联动”“适宜”做文章。一是加大力度化解产业的同质竞争与重复建设。各地区应进一步树立全局思维和长远意识,破除行政垄断和市场封锁,推动适宜资源和产业遵循经济规律要求向优势地区集中,依此形成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最佳配置和产业发展在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从而实现整个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效益增长的最大化、持久化。二是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决定着区域的前途,需要抓紧谋划、提前布局。但行政板块利益约束和争抢心理容易导致各自为战,也往往会因条件所限和相互掣肘而功败垂成。应协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力的顶层设计,形成相关产业与空间的适宜匹配,并建立积极的资源要素协同机制。对需要在多地布局的产业,可利用一园多区等途径和“一园共享”等机制促进协同发展。三是有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这是产业结构得到深度拓展和优化提升的基础支撑和具体呈现,涉及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和短板的克服,涉及重大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单靠一个地区的力量很难做好。应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各地区资源要素的积极聚合和有机整合,在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和补链、强链、延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加快推进资源产业、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的地区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地区间产业转移与承接,以空间调整带动品质提升,依托共性技术平台和数字经济载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
二、建立健全促进机制,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是国家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和制约。中部地区城市化率相对较低,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业地位突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兴中部必须兴乡村,乡村振兴在很大程度上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撑与标志。需结合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强化政策倾斜,建立促进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公平对待、平等交换的政策体系。全面消除农民与市民的身份界限,赋予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就业、创业、居住、流动等方面完全平等的权利;把农村资源要素全面纳入市场化轨道,与城市资源要素依同等规则进行交换。确需以特殊形式、特殊价格进行转让的,应给予适当补偿。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群众对这方面的感知度最高,因而也最为在意。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是农民无法享有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建立标准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下力气解决好这一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通盘考虑城市与乡村发展规划,以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乡村,而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力量在城市。要在推进消除绝大部分城市对农民的落户限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改革的基础上,促进城市骨干企业和优秀经营者进入农村,以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产业变革融合。三是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继续用好以工代赈等手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快速发现和支持机制。四是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区际利益补偿机制。中部地区农村是国家农产品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基于战略利益和全民福祉考虑,农产品既不能缩减产量,也无法自由定价。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也为了适当体现农民辛勤劳动的价值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中部地区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与有关地区协作,以粮食为重点,着力探索构建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间适宜的利益调节体系或补偿机制。
三、紧扣关键探索创新,充分发挥重点城市和特殊功能区的引领作用
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综合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延展弹性大,具有强大的辐射能级;而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特殊功能区既是国家战略的承接载体,又是先行先试的探索基地,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两者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和强大的引领作用。中部地区拥有一批国家或区域中心城市及众多的特殊功能区,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其紧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提供示范、增强辐射。一是在构建公正、开放、规范的市场体制和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做出示范。以公平竞争、诚实信用为准则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平等对待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市场主体与经营活动;全面破除妨碍统一开放市场的规定与做法,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自主配置,依法持续打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及时的信用调查机制与严厉的失信行为惩治制度。二是在推动创新发展、构建高能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方面做出示范。推动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和积极联动,优化创新环境与攻关机制,在推进引领性原创成果、关键核心技术、产业技术基础等的创新上形成强大能力。三是在实施品牌引领、促进高质量供给方面做出示范。高质量发展催生品牌,而品牌创造又推动高质量发展。应以品牌培育、创建、提升为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意设计、生产模式、产业组织方式等的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不断拓展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形成品牌提升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循环,有效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在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协同联动方面做出示范。开放合作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有利于合理分工、抑制掣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对而言,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地区间合作联动不够紧密,这既是挑战,也是潜力。应结合打破地区封锁、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和推进制度性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体制机制及监管模式,进一步深化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五是在加快数字化发展、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优势方面做出示范。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的强劲动能,也是推动经济加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谁走在前面,谁就占据了发展的主动位置,数字技术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要加强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相互促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跨越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全面变革。
四、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水平,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而坚定的意志、能动的创新、持续的努力都来自精神的支撑。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不仅要全面调动物质资源的能量,更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中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民智慧豁达,具有很强的坚韧性和创新力。要紧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引导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文明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融合,着力克服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持续提升中部地区的软实力。一是要打造工匠精神。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精益求精、精细专注的工匠精神的特质就是认真。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重塑、振兴、弘扬各类人群、各个方面的工匠精神,以向市场和社会负责、向历史和未来负责、向自已信誉和品质负责的信念与勇气,细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不马虎,不松劲,不停辍。二是要秉持契约精神。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兴,契约的实质与核心就是“信”或诚实信用,而契约精神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严格遵规守约,不偷奸耍滑、投机取巧;要坚持诚实信用,不弄虚作假、坑蒙欺诈;要实行公正交易,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有了契约精神,经济活动才能真实展开,市场循环也才能有序进行。三是要强化合作精神。齐心协力、合作联动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保障。除局部利益羁绊外,中部地区地理板块单元整体黏合度不高等特点也影响中部地区各省份间的合作联动。在充分认识合作联动重要性的基础上,应通过法规约束、机制推动、平台关联和利益齿合等多种途径强化地区间合作,促进重要领域的一体发展和重大工程的协同建设,不断提高地区凝聚力、人民向心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要提升集体精神。集体精神即爱我地区、爱我城市、爱我家园的精神,这是爱国精神的一种自然体现,也是一种具体延伸。集体精神往往与责任联系在一起,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意识形成了鲜明对照。有了集体精神,不仅会积极奉献,自觉为地区发展添砖加瓦,也会勇于挑剔,严格审视政府决策和市场行为;不仅会严于律己,也会帮扶和约束他人。应强化督促引导、制度保障,牢牢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推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积极能量和中坚力量。
作者简介:范恒山,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北京 100081)。
加快中部地区崛起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金碚
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部署和关键战略举措之一。2021 年3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正在迎接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一、加快中部地区崛起体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
中部地区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区域发展重点开始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转向内陆腹地纵深推进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转向地区间相对均衡发展的战略方向。2006 年,党中央颁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9 年,国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致力于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标志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和新阶段,这同时也就赋予了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新的含义,即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中部地区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2021 年3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高质量发展的新标准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新台阶。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地理区位上处于中原要地,且居长江、黄河之核心流域,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区之一。因此,中部崛起战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发展规划,而且具有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重大意义。中部地区发展的表现直接反映了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水平。
为此,国家对中部地区实现快速崛起寄予极大期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开发和利用资源,经济学上叫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实现经济活动的高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曾经成为中国解放思想、改革突破的生动口号和激励全国人民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效率至上的改革精神。经济发展首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追求效率,这一认识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最大共识。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发挥优势,后来居上,必须发扬效率精神。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原有之意。因此,直接体现经济效率的经济增长率目标,无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目标。中央将2021 年全国的增长率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中部地区可以争取更高一些的目标,为加快中部崛起创造条件。
当然,经济发展并非仅关注效率目标,实现平等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在中部地区崛起过程中,体现平等目标的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包括缩小区域差距、减小城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与传统经济发展观相比,在新发展理念中,对于平等目标给予更高、更广泛的重视。
在新发展理念中,最突出的内容是对生态环保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九大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时,就特别指出了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方向。可见,在新发展理念的含义中,对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特别重要的关切。也就是说,中部地区的崛起必须是绿色崛起。如《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所特别强调的,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所以,中部崛起不仅具有全国性战略意义,而且是直面整个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时代大课题。
罗马俱乐部资深专家乔根·兰德斯在2012年发表的《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指出,在未来四十年里,人类会发现,自己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些挑战的源头,大多是因为人类正在地球上快速扩张;我们会面临许多问题,如资源逐渐枯竭、多种污染物集聚、一些物种和生态系统消失、保护建筑物不受极端天气影响的需求增加、交通堵塞导致的耗时问题等。乔根·兰德斯教授所指出的这个挑战,无疑也是中国中部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个挑战的严重性,不仅关系发展前景,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安全问题。
在《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世界进入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时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严峻形势,对新发展观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启示。安全取向原本就是中国价值文化和政策选择的鲜明特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把人民生命和健康置于政策目标的首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安全高度关切。在数千年历史上,中国曾是一个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多难之国,今天,中国人生活于有史以来最具自然环境安全保障的时代。对于安全的高度关切已经越来越成为整个国家价值文化和政府政策取向的一个鲜明中国特色。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这一特色。我们必须时刻认识到:一方面,安全环境可以为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没有安全保障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是人民生命安全,还是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安全,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经济发展的支持就难以保证安全。
总之,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理解,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满足对于效率、公平、生态及安全的全方位战略关切。
三、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创新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加快中部崛起也是基本的时代底色。各地区都须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区域特征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本质上就是要走全方位创新之路。
中部地区发展的关键词之所以定义为“加快崛起”,意味着发展水平的高度要有显著提高,没有新高度,就称不上“崛起”。只有充分发挥优势,让经济运行更畅通、更活跃,使内在活力得以充分释放,才能激发更合意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实现“加快崛起”目标。
目前,按GDP 总量计算,中国达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势,表明中国国力的总体规模已经令人刮目相看,可以居二而望一。但是,如果按人口规模来看,中国远不能算是富足国家,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之列。要看到,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尚未达到1 万美元的世界平均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例如,仅为美国的1/6。除少数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外,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人均GDP远低于1万美元的标准,还没有达到中等收入阶段,许多地方仍然处于低收入状态。由此可见经济“崛起”之意义重大和使命之紧迫。
正因为体会到了中部崛起的这一实质所在,所以多年来中国经济工作关于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意向,一直明确定位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要抓住中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义。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有针对性地指出的: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中央所强调的这三个“要”,正是中部地区快速崛起过程中,尤其需要有所作为的关键之处和必须做出更大努力的方向,为此而有创新突破和重大建树,才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崛起”意义的发展壮举。
作者简介:金碚,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北京 100086)。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陈耀
2021 年3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也是对新时代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进一步完善。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新发展格局,提升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更高的站位和更实的路径上,深入研究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命题。
一、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认识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第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核心环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主体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而中部地区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大规模的潜在内需市场、以及雄厚的产业技术基础,使其在中国新发展格局中处于核心环节的重要地位。中部地区“居中”的区位和四通八达、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不仅可以在东西联动、南北协调等方面发挥桥梁纽带功能,而且在促进跨区域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物资商品流通与合理配置中也处于关键环节,如果这一桥梁纽带和关键环节出现“堵塞”或“梗阻”,势必影响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和国内市场的稳定。同时,中部地区有3.72亿常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26.6%),拥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大城市群、武汉和郑州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四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城市密度高,但区域整体城镇化率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市场潜力大,中部地区通过高质量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中部地区消费中心,无疑会成为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动力源。由于交通运输的通达性强、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对低,也使得中部地区成为产业集聚及优化布局的优选之地,并且对于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内陆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条件。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从以往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向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转变,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沿边地区三大板块中,沿海地区开放起步早、水平高,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相对滞后,中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外资总量仅占全国的一成左右,规模小也制约了中部地区开放型体制和制度的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部地区要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这不仅是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且从客观上看,中部地区高水平开放也是中国内陆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自身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契机。加快推进中部地区的高水平开放进程,特别是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吸引高质量外资的营商环境和外向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形成新时代中国全方位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高水平开放格局。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中部地区要主动适应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立足内陆比较优势,找准定位,补齐短板,统筹推进、建设、用好各类开放平台,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效应更强的内陆开放新高地。尤其要以已有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个自贸区为主要抓手,赋予这些国家级开放平台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不断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的改革探索。要发挥中部地区各省资源、产业和交通运输枢纽优势,以中欧班列、陆海联运、跨境电商、空中丝绸之路为依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创造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模式。
第三,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中部地区高品质生活的根本要求。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为我们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中部地区人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人民幸福为追求,增进民生福祉。按照《指导意见》,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要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这是因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绿水、蓝天就是美丽、就是幸福。近些年,随着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雾霾、黑臭水体、城乡垃圾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因此,要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优化中部地区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大生态环保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切实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让绿水青山变成永久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
二、要在落实新使命任务上探寻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自2006 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三基地一枢纽”的地位更加巩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央对中部地区赋予“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任务,即“六个着力”: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现实路径。笔者认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三大体系”的建设和空间布局的优化。
第一,加快建设中部地区“三大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中部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强,但大多处于中低端水平。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推进产业集群化、数字化和生态化,提升科技和管理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科技优势,依托中部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制造业基础前沿、关键共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创新,特别要重视在解决钢铁、石化、有色、建材和家电等产能过剩矛盾的基础上,选择传统优势制造业中的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促进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壮大集成电路、生物生命技术、高端装备、量子和光电子通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应用,着力在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双循环”的骨骼,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2 次会议强调,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部地区的区位条件,使得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能源、科技、水利、信息、城乡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更具全局性、关键性和紧迫性。要面向未来、统筹谋划,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设施优势。学习上海虹桥,在郑州、武汉、合肥、长沙等城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中心,全面提升中部地区互联互通的水平、国内外的交通能力和在全国的枢纽地位。建设“西能中送”的特高压和重载通道,优化电煤生产和输送布局,加快油气管网和储备工程建设,从根源上避免“电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抓住新基建的机遇,加快5G移动通信、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尽早发挥其对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特别是中部地区还要争取国家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为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提供高层次基础研究平台。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现代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连接生产和消费,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要牢牢把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并强化中部地区交通物流枢纽的配置功能,着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疏通痛点,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新时代内需体系奠定基础。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改造升级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和支付结算等金融设施建设。尤其是要提升中部地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重点打造郑州和武汉国际物流中心,发挥其在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优化中部地区空间布局,以“两群两圈一廊”引领高质量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按照《指导意见》要求,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是一个重要任务,而实现路径就是要发挥重点地区的带动作用。笔者认为,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建立“三大带动”新机制,即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城市带动乡村,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继而带动区域发展。中部地区的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湘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太行山等山区,对这些特殊类型地区除国家政策扶持外,相关省内的发达地区也应提供一定的人财、物力帮扶。在乡村振兴中仍要发挥所辖城市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举措鼓励城市优质资源向乡村注入。
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优质高端要素集聚的城市化地区,既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者,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建议将“两群两圈一廊”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来布局,“两群”指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圈”指合肥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一廊”指“郑洛西科创走廊”。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覆盖中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西3 个省份的31 个城市,面积约32.61 万平方公里。2020 年,湖北、湖南、江西3 个省份的总人口1.75 亿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0 万亿元,人口总量超过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也超过京津冀地区和成渝地区,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中原城市群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覆盖5 省30 个地级市,面积28.7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亿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正在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合肥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也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合肥是目前中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值得关注的是,地处中西部地区的郑州、洛阳、西安三个城市正在探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其中西安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集聚地,洛阳是工业制造业重镇,郑州是商贸发达的中心城市,通过深化三市合作共建“郑洛西科创走廊”,无论是对黄河流域还是对中部地区,都将发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作者简介:陈耀,男,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86)。
扬六省之长共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程必定
2021 年3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后第一个关于区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中部地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六省要肩负起时代使命,各扬其长,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个省份,2019 年国土面积102.84 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亿人,地区生产总值21.8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0.7%、26.5%和22.2%,人均GDP 达5.87 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8%,是中国发展潜力很大的经济板块。自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来,中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逐年上升。如2019 年与2005 年相比,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上升了0.17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上升了3.4 个百分点,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了7.54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缩小了8.9 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差距缩小了17.63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差距处于持续缩小之势。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从四大区域板块来看,中国由“站起来”变为“富起来”,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在新时代中国再由“富起来”变为“强起来”,不仅要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还要中部地区对标东部地区加快崛起、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扩大区域支撑。从国际比较来看,2019年中部地区的面积与德国、英国、法国三个国家的面积接近,人口是德国、英国、法国三个国家的1.66倍,按美元计算的生产总值(31708 亿美元),相当于德国的82.45%,是英国的1.12倍、法国的1.17倍、印度的1.10倍、俄罗斯的1.86 倍、韩国的1.93 倍。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部地区完全可以肩负起时代使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意义。
二、扬六省之长,高质量建设“三基地一枢纽”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把中部地区定位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15年来,中部地区共同努力,“三基地一枢纽”功能逐年增强,已成为中部地区的突出优势。在新时代,中部地区作为全国“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并没有改变,但要进一步提升,主要是聚焦高质量发展,对“三基地一枢纽”全面赋能。为此,中部地区六省要各扬其长,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高质量建设“三基地一枢纽”。
第一,高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19 年,中部地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484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9968.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9.2%和30.1%,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尽管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粮食安全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中部地区六省应各扬其长,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粮于效、稳粮于质四个方面拓展思路,高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所谓藏粮于地,就是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粮食主产区严格保护耕地和抑制抛荒,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两个不减少”,在城镇化过程中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所谓藏粮于技,就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既要推广良种良法、配方施肥、改良土壤,保障粮食及农产品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又要重视农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参与国内农产品贸易大循环:所谓增粮于效,就是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益补农民生产粮食收入低的短板,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所谓稳粮于质,就是高度重视粮食和食品质量安全,在生产环节发展绿色农产品,尽快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零增长”,在食品加工经营环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在“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提质增效,从而实现稳粮增粮。
第二,高质量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为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和供应链安全做出新贡献。在能源基地建设方面,主要是应对气候变化,把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能源革命和关键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安全可靠能源保障。针对中部地区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要全面推进煤矿和发供电的智能化发展,加大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力度和煤矿安全改造力度,稳定煤电基地产能;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非石化能源在供给结构中的比例,为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做出新贡献。在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中部地区六省要各扬其长,既要积极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原材料工业的技术改造,广泛应用智能开采、智能装备、智慧生产、智慧管理,推进原材料基地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又要发挥各省优势,着眼于世界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和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于科技创新,加强新材料研究和开发,大力发展各种新材料,以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智能化为导向,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提高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扩大各类新材料在相关产业的应用,在质和量上增强原材料基地的发展能力,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原材料方面为确保中国供应链安全做出新贡献。
第三,高质量建设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提升中部地区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中部地区六省科教力量较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已形成以六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基地,每个省都已打造出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产业。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六省应各扬其长,深度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高质量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产业链为主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各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为此,中部地区六省要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聚焦具有本省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构筑科技自立自强的产业体系新支柱,加快培育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产业集群,以这些产业集群为战略支撑,以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为主线,发挥市场机制和科技进步的作用,扩展生产和服务网络,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进而逐渐提升各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部地区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能力较强,六省又各具特色,更应各扬其长,差异化发展,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品质引领为方向,加快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其中,智能制造重在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集成创新和成果的有效应用;绿色制造重在顺应“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水平;精品制造重在提升技术标准、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服务型制造重在提升产品的需求感知能力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中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加强六省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共同推进中部地区作为全国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发挥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势,高质量建设流通网络,推进中部地区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过多年建设,中部地区作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已进一步巩固,但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还存在一些堵点、断点,需要加强六省间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支撑高质量供给和高效率流通的节点,消除各种堵点、断点,增强要素和商品对行政区界的穿透能力,高质量建设流通网络,推进中部地区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中部地区六省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势,合力完善流通设施网络,如共同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高速公路和港口航道通达能力,形成跨六省的“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现代流通从单点增效向体系优化转变,构建“中部地区123 快货物流圈”,即实现货物国内1 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提升流通体系功能和效率。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六省要各优其长,以骨干企业集团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如实施流通产业体系补链、强链工程,既要积极发展跨六省大空间尺度的电商平台,又要促进县区小空间尺度的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尽快实现中部地区城乡邮政快递网络全覆盖。为此,在政府层面,中部地区六省各级政府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流通保障机制;在企业层面,要推动流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跨界融合,提升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这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链接,在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程必定,男,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合肥 230051)。
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跑出“加速度”
李新年
2021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要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美丽中国的主色调。中部地区处在“中国龙”的腰部,是“中国龙”腾飞的力量所系。新时代,我们要以长江、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跑出“加速度”,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中部样本”。
一、紧紧牵住长江、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牛鼻子”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部地区历来是长江文明、黄河文明的高地。新时代,我们要牵住长江、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牛鼻子”,加快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亲自为长江、黄河把脉问诊,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而贯穿其中的一组关键词,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对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所以,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都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考量。
长江、黄河一南一北流经中部地区六个省份,是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两大动力源。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特别是河南与湖北,分别地处黄河、长江之腰,地理位置更为重要。2018 年4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19 年9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些国家级重要会议选择在这两地召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湖北、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彰显了两地在长江、黄河流域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因此,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中部地区必须齐心协力谋篇布局,下功夫做好长江、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提升长江、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的原生力和创造力。
二、推动长江、黄河流域树立“一盘棋”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尊重规律,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遵循的基本规律。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流域面积涉及多个省份,其保护和治理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长江亦是如此。
要在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中做好长江、黄河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中部地区必须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着眼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为立足点,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在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上主动担当作为,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形成长江、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郑州、武汉既是国家中心城市,又是黄河、长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领头雁。河南、湖北两省要强化“一盘棋”思维,着力发挥郑州、武汉的头雁效应,联合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推动成立中部地区绿色发展联盟,围绕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定期组织长江、黄河流域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华山论剑”,探索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规律和特点,为高质量推进长江、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坐标。同时,中部地区6省应参照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做法,共同探索设立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基金,以加快中部地区绿色发展为重点,同时辐射长江、黄河流域东西部绿色发展,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形成互补。
三、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两群一乡”建设
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是一篇大文章,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既要做好长江、黄河这两篇文章,又要做好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发展和乡村振兴“两群一乡”建设文章,从而形成河流、城乡与人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共同体,这也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形态。目前,中国国家级城市群有7个,其中两个位于中部地区,一个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个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这两大城市群横跨长江与黄河,总面积达60.4万平方公里,占中部地区总面积的50.8%,是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要依托这两大城市群,打造中部地区森林城市新标杆,做大做优郑州“绿城”和武汉“江城”这两个老字号招牌,让以郑州和武汉为中心的两大城市群成为中部地区的大绿都,成为长江、黄河沿岸名副其实的绿色明珠。要加强两大城市群的协作发展,尤其是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上,要大力推进生态互利、产业互补和人才互通。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河流经过城市、匍匐于乡村,谱写着人类流动不息的文明篇章。在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这盘棋中,我们要以长江、黄河为棋盘,用绿色发展理念做好乡村振兴这个“眼”。要在长江、黄河两岸的荒地、滩地,谋划建设好沿江、沿河湿地公园,为更好地涵养长江、黄河及其支流生态提供养分。要大力推进森林乡村建设,尤其是在沿江、沿河区域,要以森林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城市和乡村是互为依存的关系,是地理空间层面生态文明的两极。我们要依托连接城乡之间的道路和河流,因地制宜地加强城乡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让每一条道路、每一条河流都成为美丽的绿色风景。要加强城乡之间的闲置资产向绿色资源转化,对散落在城乡之间的废弃砖窑、厂矿、坑塘等进行绿色改造,使其变为百姓的“生态福利”。要在城乡之间大力推广绿色种植,不断降低农药、化肥使用率,改善土壤成分和结构,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提供优质土壤。
作者简介:李新年,男,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郑州 450002)。
发挥中部地区的空间枢纽优势
秦尊文
2021 年3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笔者认为,中部地区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发挥空间枢纽优势。
第一,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部地区的优势之一是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枢纽。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陆路方面,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焦柳铁路、陇海铁路、沿长江、沪昆“三纵三横”大通道运输能力,加快建设合肥经武汉、荆门至重庆、成都以及郑州经襄阳至重庆、西安经武汉至南昌、重庆经长沙至厦门等高速铁路;适度建设地方高速公路,推进普通国道、省道提质改造和“瓶颈”路段建设以及“四好农村路”创建。在水运方面,稳步推进长江、汉江、淮河航道整治与疏浚工程和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荆州、岳阳、九江、安庆等港区建设。在航空方面,加强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机场建设,加快亚洲首个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建设,增强区域枢纽功能,新增一批支线机场,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拓展航空运输网络。以省会城市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武汉、合肥等地的科技优势,加快5G 网络规模化部署和“北斗”多场景应用,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为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健全现代流通体系。世界银行基于各国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发展水平,每两年公布一次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LPI)。根据最新排名,中国还没进前二十名,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中部地区要积极作为,多管齐下,努力健全现代流通体系。一是打造流通节点城市。大力提升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集散中转功能,完善产品跨区域产销链条,打造中部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流通发展的核心支点;加强宜昌、襄阳、洛阳、商丘、岳阳、衡阳、芜湖、安庆、九江、赣州、大同、长治等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流通设施建设,提升集散功能和中转效率,发挥在流通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其他地级市为重点,发展地区流通节点城市。二是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结合区域竞合态势和一体化发展需要,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为重点,积极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三是推进物流基地建设。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加快整合与合理布局物流园区,推进物流园区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形成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业与零售业、物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四是加快发展专业物流。包括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原材料物流、工业消费品物流等。促进城乡物流合理分工,依托城市商贸市场和农村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构建农村物流集散网络和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着力培育新型农村物流主体,积极探索城乡物流对接新模式。五是推动流通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商贸服务等传统支柱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数字智能决策、数字经营、数字体验;推动政府商贸流通管理服务的数字化,培育电商物流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有序融合发展。六是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认真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努力增强中部地区的城市韧性和经济韧性。
第三,促进城市群、都市圈发展。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首次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并要求以武汉、郑州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2019 年2 月19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2021 年3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首先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谋定而后动”。国务院于2015年批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2016年批准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期均到2020 年结束。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湖北、河南等省迅速启动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支持省会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在省级政府指导下牵头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以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要有序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推动进城就业生活五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优先落户。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省会城市要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并允许租房常住人口在公共户口落户。
第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大粮仓”。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发挥湖北、湖南、河南种业科技优势,打好种业翻身仗。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部地区是国家的“大水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这两口“大水缸”为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提供重要水源,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枢纽。要注重扩大生态空间,丰富生态产品,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建设美丽中部做出积极贡献。发挥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幕阜山、武陵山、秦巴山等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打造中部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扶持山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等功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中部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第五,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贸物流通道。积极推动中部地区的中欧班列发展,构建以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为枢纽节点,连通中亚、俄罗斯和欧洲的铁路货运大通道。打造“万里茶道经济带”,提升北向通道。拓展中部地区联通东盟的陆路“物流直通车”,开辟南向新通道。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积极推动武汉、宜昌、荆州、岳阳、黄石、九江等城市港口资源整合,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提升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功能,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抓好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等自贸区建设。在自贸区内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秦尊文,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武汉 43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