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开大学全域科普创新工作体系的建设探索

2021-01-07贾国君

天津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南开大学科普活动全域

贾国君

(南开大学 天津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中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作为落实全域科普任务的重点之一,高校建设全域科普创新工作体系,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将科学普及作为立德树人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引导师生共同融入全域科普工作体系建设。本文以笔者所在南开大学为例,结合实际工作,介绍高校在建设全域科普创新工作体系方面的探索。

1 南开大学全域科普创新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南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学校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快速转化,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南开特色的多学科参与、全校园覆盖、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域科普创新基地,探索建设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以名家大师为骨干、以学生群团组织为基础、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以重点基地为依托、以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全域科普创新工作体系。

2 全域科普创新工作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2.1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培育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全校教师、科技人才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的研发、宣传和推广,打造一支持续稳定、富有活力的科普工作队伍[2]。

2.1.1 多层次

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库,汇聚本校两院院士、杰出人才和名师大家,发挥高端人才的科普示范效应;加强专职教师科普队伍建设,将专职教师科普队伍建设与理工科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进行结合,推动将科学普及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打造本校科普人才队伍主力军;建立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发挥青年学生活力和想象力,扩大学生科普活动的参与面和受众面。

2.1.2 多渠道

中国科学院天津院士联络站挂靠南开大学,服务天津地区中科院15名院士。截止2020年,南开大学作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单位的市级学会 21家。南开大学现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家(南开大学医学知识科普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2家(南开大学物理科普教育基地、南开大学化学科普基地)[3]。南开大学充分发挥中科院院士工作站、本校驻校学会、学生科技志愿者组织、学校各学院单位、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和现有科普基地等的渠道作用,通过南开大学科协,形成联动机制,拓宽科普活动承办单位和科普资源创作人员来源。

2.1.3 多形式

以推动科普资源创作为主干,以科技志愿服务为载体,以科普培训交流为依托,通过开展“科学与中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使名校宣传工程等品牌科普活动,在各类科普工作中挖掘和培育南开大学教职员工、学生的科普服务能力。以“科学与中国”为例,2年来,南开大学已陆续邀请侯云德、方滨兴、陈军3位院士,分别做了题为“人与病毒的博弈”“漫谈网络空间安全”“新能源材料化学”的科普报告。

截止 2020年底,全校在册科技志愿者近千人,科技志愿服务队十余支。2020年,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张伟刚教授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本校 5位老师入选天津市优秀科技志愿者,南开大学学生科技协会志愿服务队入选天津市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于宏兵、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刘伟伟被评为2020年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2.2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南开大学拥有元素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生物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中心,也是科普中心,常年开展全国科技周等品牌科普活动。“南开大学医学知识科普基地”2009年挂牌,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依托该基地,南开大学持续开展“医学开放日”等科普活动,至今已经坚持 15年,成为南开大学科普活动的亮点。“南开大学物理科普教育基地”和“南开大学化学科普教育基地”是天津市科普基地,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挂牌,承担了科学展演、科普讲座等大量基础学科科普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南开大学积极推动基地实体化建设,“南开大学物理科普教育基地”和“南开大学化学科普教育基地”均拥有专享实体空间,定期开展开放日等公众科普活动。梳理完善科普基地工作机制,捋顺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校科协等各部门关系,为科普基地持续良好运行奠定制度基础。通过资助开展品牌科普活动的方式,对科普基地运行给予稳定经费支持,为科普基地持续稳步运行提供保障。

积极推动新的科普基地建设,南开大学学科门类齐全,除医学、物理、化学外,生命科学学院、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单位也长期开展大量科普活动,拥有一支长期活跃在科普一线的科普工作者队伍,本着“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做好前期组织培育工作,推动新的科普基地挂牌。

2.3 科普资源创作

科普资源创作是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的核心,只有具备持续创作科普资源的能力,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开展品牌科普活动提供内容支撑。南开大学依托全门类学科齐全的优势,结合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品牌科普活动的开展,持续开展科普资源创作。

2.3.1 组织做好“元科普”传播

选定公众关心的若干科普主题,从学科门类出发筛选组织学校相关专家,以制作系列科普视频、访谈等形式,结合重大科普活动、本学科本行业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解读,将科学信息及时转化为科普信息。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南开大学科协迅速行动,组织本校微生物学、药学等方面的青年专家,以“探寻不‘简单’的简单生物系列科普视频”为主题,制作新型冠状病毒系列科普视频,共 6集,时长约 60分钟,分别从病毒检测、药物靶点、机体免疫、疫苗、血浆疗法、抗病毒药物等方面全面立体介绍,提高公众对于病毒的认识水平。后该主题视频参加 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南开大学科协入选“十佳优秀组织单位”。

2.3.2 支持优秀科普新媒体建设和内容创作

努力建设全媒体科普传播体系,利用校内外各级网站及微博、网络视频、慕课等新媒体平台,搭建线上科普平台,打造全媒体传播的科普服务体系,加大科普活动覆盖面。重点支持“南开大学物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基地微信公众号及“南开自然博物”等细分学科门类的微信公众号,支持药学院公众号“每周一药”等科普专栏并持续产出优质内容,支持更多单位及团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科普资源的制作和传播。2020年,南开大学物理科普教育基地抗疫作品《测温枪的秘密》先后入选“第五届天津市科普微视频大赛一等奖”及“2020年全国科学防疫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名单”。同时,加强内容整合,做好资源汇集,将重点支持对象创作产生的优秀科普内容及时同步到“科普中国云”平台。2020年,南开大学入驻科普云,截止年底,在科普中国上发布十余条科普视频,获得1600多粉丝数。

2.4 品牌科普活动和学术交流

以品牌科普活动和高端学术交流活动为抓手,建设天津市全域科普主阵地。

2.4.1 面向受众办好品牌科普活动

面向高中生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青少年科普品牌活动,通过定向招募营员等方式将科普活动与文化扶贫相结合;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智能车锦标赛、科技体验日等大学生科普品牌活动,设定与学生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活动主题;面向社会人员办好科技周、科技工作者日和全国科普日等大众科普品牌活动,突出展现南开科学家风采、展示重大科技进展及大众科普成果。2020年,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新特点,强化线上活动组织,结合科普活动品牌,开展“医学线上开放日”“云上科学营”等线上系列活动。

2.4.2 将科学普及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在包括活动策划、科普队伍等建设全域科普创新工作体系的各个方面,积极融入南开“公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等平台,深入挖掘和整理杨石先等老一辈南开科技工作者崇尚科学、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经典材料,依托重点项目原创话剧《杨石先》,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承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优良传统。该剧已先后巡演17场,直接观众近2万人,在第三届天津市高校校园文化育人项目评选中以总评第一的佳绩获评“文化熏陶特色品牌项目”,并作为天津地区唯一受邀剧目分别于 2017年和 2018年赴重庆和江苏参加“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全国汇演活动,有近十万观众通过现场和网络直播观看该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4.3 组织开展高端学术交流活动

近年来,陆续组织开展“南开大学材料学科‘双一流’建设评估及‘交叉中心’建设论证系列学术指导交流活动”“世界手性大会 2020年年会”“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等天津市科协学术活动和人才工作项目,负责人均是南开大学两院院士及知名专家,为高端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南开大学科协推动全域科普基地建设项目”获批天津市科协高校科协能力提升项目,为全域科普基地建设提供支撑。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全域科普创新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3.1.1 机制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南开大学及师生对科普工作的热情显著提升,科普工作迎来了崭新局面,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学校从事科普工作的力量仍然较为分散,导致在一些时候无法形成合力并产生规模效应。故此,需要成立校级全域科普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形成联动机制,以在大型科普活动组织筹备过程中发挥“1+1>2”的效果。

3.1.2 科普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南开大学历来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建设全域科普创新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做法,组织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人才,产生了一大批好的科普成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成果的宣传工作,让新闻工作者了解科普,让科普工作者学会宣传,发出南开的声音、科普的声音,让现有的科普品牌更加响亮,同时打造更多新的科普品牌,让科普工作效果加倍[4]。

3.1.3 科普活动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为适应科普受众新需求,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需要,需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虚拟实验室、云展览等创新形式的科普活动。结合不同品牌科普活动的特点,面向不同人群,分类开展大众科普、青少年科普、大学生科普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南开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对于聚焦具体学科领域的科普活动,创新其活动形式,例如通过郊游开展职务分类学科普等。

3.2 高校科协实体化、专业化建设仍需持续推动

南开大学科协作为群众性组织,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组织力量。近年来,因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科协及市区两级科协承担的科学普及、人才培育、项目管理、成果奖励等方面的第三方职责日益增多,重要性显著凸显,高校科协作为对口部门,理应加强自身建设,承担起相应职责。但没有专职人员、缺乏充足经费等原因限制了其发挥更大作用。随着高校日益重视科协与科普工作,社会也对高校科普工作寄予厚望,为进一步做好做强高校科协,推动高校全域科普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需要设置实体的南开大学科协办公室,负责开展科协工作,并加强与中国科协及市区两级科协的沟通联络[5]。固定编制,保障高校科协工作的延续性、稳定性。实行预算制,确保科协运转经费及时到位。科协工作是校内的综合交叉和拓展延伸,进一步协调理顺校科协与其他相关行政部门的关系,促进学校科普工作的开展。

3.3 进一步突出大学特点,重视学生科普

长期以来,高校科普着力于知识普及,更多的由行政部门或单位主导,导致学生参与度远低于教师参与度,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宽。为突出大学特点,需进一步重视并强化学生科普,在组织品牌科普活动中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本硕博各层次学生组织或参与进来。在科普基地建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也要发挥学生作用,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使学生有一定占比。校科协除广大教师自动入会,还应广泛吸收学生会员,并选拔其中的优秀代表为常任理事,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校学生科协学生团体的沟通联络,带动学生广泛参与科协各项科普活动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南开大学科普活动全域
浪漫的材料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