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小秸秆”变成大产业
2021-01-07王丽平曹胜柱
王丽平 曹胜柱 王 娣
2020年,济宁市兖州区紧紧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依托辖区内骨干农机企业,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应用主体,大力推广玉米穗茎兼收、秸秆打捆等新技术新机具,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离田“变废为宝”,催生出了绿色经济,培植了乡村振兴产业新的增长点,把“小秸秆”变成了大产业。
一、秸秆离田完成情况
兖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小麦、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品质优良。2020年试点开展玉米穗茎兼收作业面积7670亩,新增15台国丰、金大丰机械有限公司的大型玉米穗茎兼收机和2台五征山拖的饲料收获打捆包膜一体机,实现节本增收205万元,亩均增加效益260元,收益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户860户。兖州区秸秆离田项目多次获得上级的充分肯定,山东省下派工作队、微山等多个单位纷纷前来学习调研。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总站在四川省广汉市举办的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训班上,兖州区秸秆离田项目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增收致富典型经验进行交流。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深入细致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调查研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着眼于品质优良的小麦、玉米秸秆丰富资源综合利用,区农机服务中心先后到五炉等20个村和金大丰、五征山拖等10个企业进行调研,多次召开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等参加的秸秆综合利用座谈会,收集调研建议60余条,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兖州区秸秆离田实施方案》。
(二)坚持宣传培训引导。区农机服务中心组织金大丰、国丰、五征山拖等企业举办玉米穗茎兼收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召开秸秆打捆包膜作业现场演示会,广泛宣传玉米穗茎兼收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举办培训班、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等形式,印制发放《兖州区玉米穗茎兼收机械化技术推广“十问十答”》等宣传材料。
(三)推进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牵头、农户参与原则,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合理布点,建设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镇级秸秆收储站和村级临时秸秆收储点,构建成“区有收储中心、镇街有收储站、村有收储点”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在大安镇来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兴隆庄街道运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建成了2个标准化秸秆收储基地;依托5家农机合作社在全区合理布点建设5个秸秆收储站,在20个村设立了村级临时秸秆收储点。
(四)创新经营模式。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与秸秆利用企业、养殖场加强对接,采取秸秆收储销售订单作业,形成秸秆本地消化、外地销售、打包存储等多种收储方式,大大提高秸秆收储产业经营效益。积极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小麦秸秆收储作业,小麦秸秆主要销售给附近养牛场和生物质能源电厂,来顺合作社的玉米秸秆打包远销宁夏、内蒙等地区的养殖场。
(五)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盼愁”问题。建立农机特派员制度,选派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在推广应用秸秆利用新技术新机具上提供技术支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主要成效
(一)减少了农民的作业支出。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免费或少量收取作业费的形式为农民服务,按照目前120元/亩的玉米收获作业费用,只收取农民50元/亩,为农民节省作业成本70元/亩,大大降低了农民的作业支出。
(二)秸秆离田后,附着在秸秆上的病菌也同时离田,去除了病菌生存环境,大大减少了农田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提高了粮食的有机品质。
(三)秸秆离田后,从源头上消除了农作物秸秆焚烧隐患,大大降低了政府开展秸秆禁烧的行政成本。
(四)推动了农机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使农业机械生产由以前的单一生产环节向多个环节转变,拓展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综合农事服务范围,增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
(五)有效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兖州当地“黄储”秸秆销售价格为360元,平均亩产1500kg玉米秸秆,每亩至少增收500余元。
(六)增加了粮食产量。秸秆离田后,秸秆埋入土地的量少了,减少了病虫害和缺苗断垄现象的发生,为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去年,在小孟镇德信合作社做了对比试验,秸秆适量离田地块比全部还田地块亩增产小麦50kg,亩增收120余元。
(七)加快了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2020年,兖州区与山东省农科院共建了全省第一个智慧农机产业技术研究院,专门设立畜牧养殖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围绕饲草料收贮运、畜牧业养殖等装备产品发展需求,重点开展饲草料收、贮、运装备产品研发,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五征集团引进日本高北技术,主要开展青饲料收获打捆机、打捆机包膜等高端农牧产品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金大丰、国丰机械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研发生产的玉米穗茎兼收机具,在收获玉米同时对玉米秸秆进行粉碎收集,收获的玉米秸秆不与地面接触,含杂率极低,有效地保证“黄贮”饲料质量。爱科大丰、奥翔农机等众多骨干农机企业纷纷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科研力度,为秸秆综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装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