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十年:与图书馆相遇
2021-01-07刘桂锋
刘桂锋
图书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做一名图书馆员很光荣。历史上曾经在图书馆工作且实现人生远大理想抱负的不胜枚举:李大钊、毛泽东、冼星海、梁实秋、金庸、莫言。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广大图书馆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的事迹催人奋进。
从2010年7月15号到江苏大学图书馆报到算起,到2020年7月15号,我在图书馆工作整整10年。十年弹指一挥,白驹过隙。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可我连半剑都没有磨好。十年的业务工作加上专业学习,使我由在图书馆刚刚工作时的短暂彷徨逐渐热爱上了图书馆,并把图书馆作为一生的职业和事业追求。但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对图书馆的认识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回首过去,此起彼伏,展望未来,激情澎湃。
在图书馆十年的工作历程分为两段,先在科技查新站和镇江亿佰特信息服务公司工作6 年半,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服务和专利情报分析,后在科技信息研究所工作3年半,主要从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奋斗的脚印越来越清晰。2013年12月晋升副研究馆员、2014年6月获批教育部基金项目、2014年7月攻读博士后、2014年12月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学、2016年12月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会员(2013-2016年度)、2017年6月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7月获得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工作者(2018年度)、2019年11月晋升研究馆员。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江苏大学图书馆是较早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之一,2010年前就已经开始面向校内外企事业单位开展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具体开展的内容包括专题数据库开发、知识产权贯标服务、专利申请、专利检索以及专利分析报告服务。我主要从事的是知识产权贯标服务和专利分析报告服务。知识产权贯标主要是向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江苏省标准或国家标准)。标准的核心思想是PDCA循环,规定了企业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要求。知识产权贯标服务使我从理论上深刻理解了标准的文件精神,做任何一件事情,先要从制度进行规范,再是设计记录表单,后是填写记录。从实践层面来讲,让我有了跟企业面对面直接接触的机会,能够深入了解到企业宏观管理或知识产权管理现状,更客观反映企业的知识产权真实需求。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面向企事业开展社会服务,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话题。我在系统总结江苏大学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实践之后撰写的《多种模式共存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实践研究》一文发表在2012年《图书馆学研究》上,这也算是我第一篇与图书馆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
专利检索与分析既是我的业务工作也是我最开始的研究方向。对我来说尽管有理工科专业背景,但是对专利检索与分析的理论知识与使用步骤或者是技巧等知之甚少。边研究边实践,这是最佳的解决办法。撰写10余份满足不同企事业单位要求的专利分析报告之后,我不由自主的选择了专利情报分析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在专利情报分析方法方面不断探索,由专利计量的方法,到专利引文分析和专利地图方法,再到社会网络分析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方法,我逐渐认识到专利情报分析的方法似乎遇到了瓶颈。基于此,我对已有的专利情报分析方法进行总结,撰写《国内专利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构建研究》一文发表在2014年《情报杂志》上,这也算是我对专利情报分析的思考与认识。2012 年到2014年,我连续3年面向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开设《专利情报分析理论与实践》课程,使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另外,我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申请到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的两个基金项目,均是关于专利分析领域的。知识产权服务或专利情报分析业务工作与研究工作给我深深的体会:首先让我以理工科专业的背景在图书馆生存发展下来,并且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或研究领域;其次让我对图书馆的知识产权服务或信息服务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从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视角逐渐融入到图书馆或图书馆学的怀抱,从外围逐渐走向图书馆这个大舞台的中央。
图书馆实地参观
在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几年之后,我逐渐的对图书馆认识越来越深入,并且对图书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出去参观、领略、体会图书馆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由于各家图书馆都有自己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在空间、资源、服务、实践活动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从2016年开始,我就利用各种机会走出图书馆,利用准专业的视角去感悟领略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每到一个城市去旅游,或者到一所学校去开会,我首先要去参观的就是图书馆,这是我的职业使命所在。从2016年到2019年4年间,我总共参观了全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50余座,包括国家图书馆和各省市、县区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参观的图书馆北起哈尔滨,南至深圳,东起上海,西至兰州,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等10余个省市。每参观完一所图书馆均会刷新我对图书馆的认知,从而更加强烈的吸引我去探索图书馆的本质和规律。每家图书馆都有它的独特之处。第一家参观的图书馆是山东省临沂市图书馆,这是我家乡的一座图书馆,虽然在此生活学习了20年,但却因为在图书馆工作的原因,第一次走进参观,由此引发了我无限的感慨与思索:我之前为什么没有去过公共图书馆,与我类似想法的人是否大有人在,作为承担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每天进馆借书学习或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读者人数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有多少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此后,我就加速了参观图书馆的脚步,在此只略举几个代表性的图书馆。2016年9月参观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工作以来曾经梦寐以求的图书馆之一,被它的磅礴大气所深深的吸引:丰厚的历史成就、海量的馆藏资源、独特的阅览空间、多彩的文化活动、便捷的数字图书馆等等。2017年3月参观了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科学分馆,被这里优雅的环境设计和新技术的运用所折服,方便的自助设备分散在各楼层,特别是位于1楼的“3C创客空间”,以及连续举办的3D打印设计大赛。2018年9月参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这可以算是我母校图书馆的总馆,这里的知识服务、智库服务和平台服务早已享誉全国。2019年9月参观重庆大学图书馆,这里是走红网络的“民国风图书馆”,欧式风格的桌灯、落地立式钟表、米色舒适的矮沙发等凸显重庆大学厚重的历史感。2019年12月参观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融为一体化的空间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内文化广场。50余所图书馆的参观使我深刻的领会到图书馆的“变”与“不变”。图书馆的本质与内涵不变,图书馆的形式与外延在变,也使我更加理解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
美国访学
虽然现代图书馆学发轫于德国,但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和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让美国图书馆学异军突起。带着对美国图书馆学的无限憧憬,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我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开展为期一年的访学。根据美国US news的报道,UIUC图书情报学科研究生专业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当然这里还有著名的情报学家兰卡斯特(Lancaster),在情报检索与信息系统评价方面的成就闻名于世。我在美国访学主要做三件事情:一是考察美国图书馆、二是感悟美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三是开展科学数据管理研究。在美访学期间,总共考察了美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20余所,其中最常去的是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香槟公共图书馆和厄巴纳自由图书馆。UIUC图书馆由总馆、本科生馆和40余家学科分馆组成,分散在校园的各个学院或角落,最代表性的是Grainger工程图书馆。UIUC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为美国第三大高校图书馆。厄巴纳自由图书馆是我每周几乎必去的图书馆,每个星期天下午去借阅供小学生阅读的绘本,因为美国小学非常重视课后阅读,每天要求阅读一本绘本。美国的小学非常重视小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每周单独设置一天图书馆日,供小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阅览和借阅。美国马丁路德金小学(Martin Luther King Elementary School)图书馆面积不大,图书排放非常有条理,阅览室有一张海报内容非常引人入胜,成为最佳阅读者的10 条法则,连续使用10 个单词Read,充分说明阅读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2015年6月至7月参加第11届中国图书馆员学术交流和分享活动,考察了美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近20 所图书馆,主要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等。每到一处,均被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服务、活动等深深的吸引。从中选择了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图书馆、圣何塞州立大学图书馆、剑桥公共图书馆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等4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对它们在空间、资源、服务、展览、活动等方面的特色进行总结分析,撰写《空间再造服务革新——美国图书馆考察访问思考》发表在2017年《图书情报研究》上。除考察图书馆外,另一个主要任务是领悟美国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在UIUC信息学院(Ischool),两个学期分别选修4门专业课程,《信息组织与获取》《图书馆信息与社会》是专业必修课,《信息检索与分析》《数据管护基础》是选修课,恰好两门采用线上教学方式,两门是采用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生授课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引导式、参与式和体验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课堂舞台的主角交给学生,而教师发挥导演的作用。在对Ischool近5年课程设置了解的基础之上,以《信息组织与获取》为案例,总结课程教学方式与特点撰写《美国Ischool图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特点与启示》一文发表在2015年《情报资料工作》上。由课前阅读、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组成完整的授课模式,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我以后给研究生授课受益匪浅。总之,无论是考察图书馆还是研究生教育,对我深入认识图书馆和开展研究生培养提供了鲜活的方法论指导。
学术报告
江苏大学图书馆重视对馆员的在职培训和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拓展。每年邀请5位以上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图书馆开展讲座。据不完全统计,10年期间我共聆听了近50场学术讲座。讲座的主题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文献学的图书馆发展、竞争情报、知识产权、开放获取、档案利用、用户行为、阅读推广、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安全、数据科学、数据管理等。国内专家学者主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相关院系。有几场国外专家的讲座,分别是新西兰奥克兰科技大学Felix B Tan讲的项目成功管理者的技能原型、美国西蒙斯学院唐蓉讲的用户行为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杰·斯蒂芬唐尼讲的HathiTrust科研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阮炼讲的美国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以及图书信息教育的创新发展等。除了来自学界的学者之外,还有来自图书馆界的知名专家,如淮海工学院王正兴馆长讲的高校图书馆事业热点探析,南京图书馆全勤副馆长讲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深圳图书馆吴晞讲的阅读解析与祛魅,南京邮电大学钱军馆长讲的慢阅读与阅读力,泰山医学院宫梅玲讲的阅读疗法等。我听的第1 个讲座是2010年9月份南京大学朱庆华教授做的《基于SSME的信息服务研讨》报告,这对我来说印象太深刻了,第一次听说SSME(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这个概念,也第一次听说服务科学,由此开启了我在本学科漫长的探索之路。2011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范并思教授做的《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纪念图书馆2.0运动5周年》报告,让我开始关注并思考图书馆。2013年4月南京大学吴建华教授做的《基于案例分析的档案现代管理模式研究》报告,让我开始思索档案管理案例模式与信息分析案例模式的差异。2014年9月南京大学孙建军教授做的《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发展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报告,让我开始关注大数据技术本身以及研究生培养。2016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做的《数字化与社会化——档案领域的发展主题与转型趋向》报告,拓宽了我对档案学的认识,并且意识到数字化与社会化同样适合于图书馆学。2017年3月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做的《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报告,激发了我对数据科学的热情,点燃了我选择科学数据管理作为研究方向的激情。2018年10月南京大学郑建明教授做的《图书馆学学科范式及其研究方法——兼谈研究课题设计及其论文写作》报告,增强了我对学科范式、课题设计、项目申报、论文写作和研究方法的系统理解。2019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何琳教授做的《基于文本的科学实验数据组织探索》报告,拓宽了我对科学数据管理研究的新视角。总之,在听报告的过程中我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对所有学术报告做笔记,查找相关概念或理论的背景及文献资料,恶补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初步构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大厦,同时从学术报告当中吸取创新精神与学术思想,为我今后的业务工作、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学术会议
如果说在馆内听学术报告是一种享受,那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就是一种奢侈。从2014年起参加业界和学界的学术会议近40场次。主要分为学会或协会、高校院系或图书馆、期刊单独或联合学会主办的会议。第一次参加的会议是由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于2014年5月22日-23日在广州的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32家图书馆进行了案例汇报,江苏大学图书馆申报的案例“打破资源推广桎梏,以社会服务促学科发展”荣获三等奖。案例评完之后是4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西南交通大学高凡馆长的报告《服务·理念·创新》给我冲击较大,让我对服务、理念、创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学会或协会主办方面,比较代表性的是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连续举办“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成为中国高校图书馆领域的年度性大型论坛,富有前瞻性的主题与图书馆业务实践紧密结合,我有幸参加了2017年在贵州贵阳举行和2019 年在辽宁大连举行的两届论坛,收获颇丰,感悟深刻。在高校院系或图书馆主办方面,我参加的会议主要有2017年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召开的iConference 2017、2017年在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召开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海内外青年学者论坛、2018年在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召开的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2019年在江苏大学图书馆召开的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学科发展国际论坛等。在期刊单独或联合学会主办方面,《情报杂志》举办的“华山情报论坛”品牌,我连续参加2016年在南京、2017年在西安、2018年在上海举办的三届论坛,结识专家学者,拓宽和刷新我对“情报学”学科边界的认识和思索。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知识组织专委会和《情报工程》举办的“知识服务与情报工程学术交流会”,我连续参加了2017年在南京、2018年在北京、2019年在合肥举办的三届会议,作为计算机学者和图书情报学者联袂打造的专业会议,敲醒了我多年以来未曾涉足的知识组织研究领域大门。回味近几年来参加的40余场学术大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明方向,引领未来。
科研数据管理
近年来少许科学论文的撤稿事件,原因之一或许与科学数据管理有关。科研人员数据素养参差不齐,体现在数据管理意识不强、数据管理能力不足、数据管理道德疏忽等方面。科学数据管理是我近年来一直深耕的研究领域。2015 年初,我在对大数据驱动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课题进行文献调研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研究方向,经过短暂的了解之后,深深的爱上了这个研究领域,至今无法自拔。通过文献调研美国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研究现状,撰写论文《美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内容研究》发表在2015年《图书馆论坛》上,这是我在该领域的首篇论文。在卢章平教授的指导下,2015年我完成博士后阶段的主体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博士后出站报告,经过加工提炼于2017年出版《科学数据管理理论与实践》专著,2018年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结合开放与治理的双重理念视角撰写的《开放科学理念下的科研数据治理》申报书获批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从2015年本人指导硕士研究生以来,10位研究生全部投身于科学数据管理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科研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以科学数据政策、开放科学理念、科学数据开放影响因素、数据治理模型等为主题的4篇论文以专题形式发表在2018年的《图书馆论坛》上。在对近年来国内外科学数据管理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从2019年开始面向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开设《科学数据管理》专业选修课,内容涉及科学数据管理背景、政策、理论基础、实践以及包括数据管理计划在内的数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科学数据是沟通科研人员与图书馆的桥梁与纽带,图书馆开展满足科研人员需求的科学数据服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做好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有效衔接,争取在数据馆员能力培训规范与指南、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最佳实践、基于机构知识库的数据出版平台设计与优化、高校数据治理模型与框架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科学数据管理关乎科研诚信与科研道德,更关乎科学精神的培养,图书馆理应在此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学术研究
图书馆员要不要开展科学研究?为什么评职称需要发表学术论文?图书馆员如何平衡好业务工作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为服务型学术机构的图书馆,中心工作是为用户提供服务。除了借阅等基础性服务外,其他探索性的服务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需要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要调查用户的真实需求,更要调研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无论是采用网络调研、文献调查或者是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同行对某一业务工作的先进经验与优秀做法,再结合本馆的实际现状撰写工作方案,这实际上就是在开展研究工作,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是图书馆提供高层次服务的必由之路。或许“科研促服务、服务带科研”的理念能够非常好的阐释图书馆作为服务型学术机构的性质。当然服务只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一个方面,图书馆作为一个宝藏,需要探索和挖掘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空间、资源、馆员与用户、文化传承、应急管理等若干方面,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协同共生,以此促进图书馆健康、有序、规范运行。综上可知,一名合格称职的图书馆员没有理由不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开展学术研究。业务工作为学术研究提供实践的土壤,学术研究引领业务工作的方向与未来。我在做专利情报分析的业务工作过程中,做到了两者之间非常高度的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蕴含学术思想的情报产品不仅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更促进了个人学术水平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与图书馆学的理论探索,协同共生、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图书馆还有诸多实际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图书馆员运用学术研究的视角,在充分调研用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凝练问题、聚焦问题,选取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丰富图书馆学的学术体系。
未完待续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十年来,我一直在奋斗且追逐幸福的道路上。尽管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我依然快乐前行。十年前图书馆就像一张白纸,任我新手涂鸦。图书馆给了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挥洒汗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十年的工作经验可以总结为“十颗心”:真心待人、诚心做事、雄心壮志、忠心事业、细心工作、耐心服务、虚心学习、尽心教学、关心学生、潜心钻研。
十年前我放弃化学,转向图书馆。十年来自己对图书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比较浅显的水平。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从哪里来,图书馆到哪里去……这些问题非常有趣,暂时我也回答不了。幸好我还要工作第2个十年、第3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或许能为上述问题贡献个人微薄之力。所有图书馆、图书馆学爱好者联合起来,一起攻坚克难,提升图书馆、图书馆学的公认度和话语权。
遇上图书馆是我的缘。遇见图书馆,发现最美的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