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景观建筑的融合
2021-01-07万思语
万思语 杨 欢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712046)
1 从自然中提取元素
一般建筑的设计原理,与自然景观并不完全匹配。如何把自然中的元素简化为景观与建筑中的元素,是自然转变为建筑与景观的重中之重。 首先可以根据自然的纹理作设计,将自然的边界形态根据它的轮廓形成建筑肌理。 将自然中的元素提取,形成一定的建筑元素,这样自然与建筑就有了相同的元素,在无形中将二者相融合。建筑不等于自然,建筑的元素也并非完全等于自然。 哪怕是同一个元素,运用在两者之间,也必然是相对的两种状态,所展现出的设计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也大相径庭。从大自然中提取的纹理, 将其纹理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纹理,也是将自然中的元素运用至建筑。 通过有机的方式,建筑所涉及到的纹理或元素已经十分接近自然的元素, 即把建筑融于自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建筑,并高于自然。 在自然中,用自然的原理来作设计,进行变形的复制,形成组团,即用自然的关系形成源于自然的纹理并加以运用。
2 中国古典园林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和最初的砖瓦结构建筑以及以北京天坛为代表的卯榫结构,都是源于中国最自然最古老的形式。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写意山水体现出来。 如五代后梁的荆浩的作品《渔乐图》,当人们最初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画中的建筑不太容易被发现,这是因为建筑完全融于自然,这就是其中的精妙所在。 其他的山水画中也含有以亭、廊为代表的构筑物、小品等,这些在古代被人们称为建筑。当我们看到这些山水画的时候,再看西方园林史上的园林风格,就要思考自然与设计是否存在另一种关系[1]。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包含传承中国唐朝时期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东方园林,与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作对比, 设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自然的结合。 自然本身并不仅仅含有自然,还应包含科学、哲学、空间、社会、美学、生态。 将一切适用于当代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建设的自然景观或者建筑相结合。
自然式园林分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 中国园林已经从第一自然过渡到第二自然,并慢慢融入世界多元化的设计风格,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我们接触自然,并将中国的园林融入进去,慢慢地又回到了第一自然。人们从原始自然的状态到设计自然,再由设计自然渐渐地恢复原始自然的状态, 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和自然的相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其实也正是自然与景观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仅是自然与景观的结合,就如同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人们并没有清楚地看到一个界限,将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与人文自然的设计分割开来。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 诗情画意源自于中国的写意山水画,并赋之于园林的意境,源自于自然,并用于景观设计,也是自然的一种人为的再现。 中国的人与自然、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如全盛时期出现了文人园林,这些都是受当时背景的影响。清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顶峰,这个时候的封建时期完全处于封闭状态,因此,中西方由此区分,中国的特色在世界多元化的风格中独树一帜。
西方的自然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完全是两个意思。在西方,人们受到宗教信仰、科学革命、文艺复兴等因素,人与自然是分开的。在科学革命时期,自然成为人们实践的对象。可持续发展,听起来像是一个恢复自然状态,而事实上往往变成一个技术,如污水处理等。
中国的自然是一种状态,是一个形容词,是人与自然的集合体。 西方的自然是他们所应用的对象,是一个名词,是为人类所用的,与人类相对分割的两个状态。 相较而言,中国人与自然的状态完全优胜于西方,我们应该继承这种观点,继续将自然与景观建筑相融合。 人们的生活是与自然结合,而并非利用自然,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结合当今的生态理念,从根本上打造与自然结合[2]。
3 关于传统村落的自然与景观建筑
人类所居住的环境,最初是在原生态中满足生活需求的状态, 所以人类的行为本身就很贴近自然。 原本居住空间所形成的群聚,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演变成城市, 继而生活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从原生态的自然到如今的城市规划设计,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 人们所生存的环境和原生态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许多乡村城镇所表达的还是接近原生态,因而,他们便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因而改变落后乡村的状态,却还要保持不被自然所淘汰,既要与自然融合,又要与城市接轨,就要做到新时代规划设计的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 保证所改变的建筑风貌与自然融合,做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如今的乡村生活,贫困地区可能存在水、电、路等各方面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同时,要解决的就是水电方面,这也是与城市接轨的第一步。 对于不同的村落,所出现的土质也不相同,因此在建筑选材上采用的材料也不同。 根据不同地区的湿度、温度等一系列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生物物理环境及自然灾害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材料的选择。 建筑材料外观的选择则直接影响了建筑的质感、肌理、美观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会将自然元素变形,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根据生态慎重选择。 不同的村落有共同的特点,是改造或兼容的主导方向。 根据村落所临的河流水情、湖泊沼泽、植被等,直接决定了传统村落的自然风格。
对于乡村而言,人文风情是必不可缺的元素,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当地特色的发展。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各种活动、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 景观与建筑的人文参与是根据社会人文所决定, 由传统村落及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播所影响,包括饮食服饰、当地企业文化景观、文化类型特征等,以及总体发展规模、结构、效益状况等的经济结构特点[3]。
4 空间与景观建筑的融合
在室内空间方面,既然是具有靠近自然方面的建筑与景观,那么出现城市中的材料,就让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显得格格不入。 适当寻找接近自然的材料,是将整个自然搬入室内,将室内外环境结合,真正的做到景观与建筑的糅合。 如果所用材料与城市中的材料大同小异,特色文化的乡村小镇就会与自然更融合。 既然决定将村落接近于自然,那么就要全方面地做到接近自然。 最好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 许多地区的就地取材所创造的建筑与景观,形成了当地的特色,在别处绝无仅有。 因此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乡村的经济效益,形成了长期发展的致富道路。与此同时,并非经济产业所带来的致富,能够保留自然中所形成的建筑与景观,在无形中保护了环境,且能够经济环保,减少成本[4]。
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
取之于自然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人们处于自然当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无论是各个地区,亦或是各个阶层的人, 所处的大自然地貌都是天然融合的,因此取之于自然所接触的建筑与景观,也是人们最能接受的一种状态。 同时,人们处于自然与建筑当中的感受,又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不同来源于对于自然的改造与应用。 对于室外的景观方面,人们所感受到的是对自然的改造。 对于建筑方面,人们所感知的是对于自然元素的提取,两者有共同之处,却又有不同。
对于自然与景观建筑的糅合,原于自然,取之于自然,同时兼并考虑了人的视觉感受,将自然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仿佛居于自然当中,回归于最初自然的情怀,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