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与发音及下颌语音运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1-01-07刘瑞瑞
王 丽 刘瑞瑞
牙齿有美观、咀嚼、发音三大功能,口腔义齿修复的最终目的在于恢复牙齿的形态和生理功能。近年来,前牙美学修复已成为口腔修复领域一大热点,然而前牙美学修复一直将重点集中在美观效果的再造和咬合功能的协调,而对其发音功能方面关注甚少。口腔作为言语发生的重要结构,口颌系统各部分的异常改变均会引起相应的神经肌肉代偿性变化,从而影响言语发音,尤其是参与辅音发生的前牙。因此,前牙与语音活动的相关研究对分析和解决某些口颌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等问题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前牙与发音及语音运动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前牙与发音声学的相关性研究
语音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一般认为,辅音是指在发音时声道中有明显阻碍的音,如:/s/、/b/、/k/、/p/等;而元音是指发音在声道中没有明显阻碍的音,如:/a/、/i/、/u/等。元音的产生过程主要依赖声腔共鸣,而辅音需要唇、舌、牙、牙槽嵴、软硬腭等特定器官间的相互作用阻碍气流后才能形成,故相较于元音,辅音与牙齿的关系更为密切[1]。辅音按发音方法分为:鼻音、塞音(爆音)、擦音、塞擦音、近音(无擦通音)、闪音(弹音)、颤音。
1.1 前牙参与形成擦音 擦音(Fricative),是按照发音方法中的阻碍方式区分出的一种辅音,发音时持阻阶段有牙、舌、唇和口腔粘膜的阻碍但并不完全闭塞,气流从缝隙中摩擦发出,摩擦形成声音。依据气流的强弱,擦音可分为咝音和呼音,通过声道收缩点发出的擦音,气流较弱,听上去比较柔和,称为呼音,如/f/;若通过收缩点之后又冲击到某个阻挡物形成的擦音,气流较强,称为咝音,典型的擦音是咝音,如普通话的齿龈清擦音/s/[2,3]。
1.1.1 擦音声学研究进展 目前,擦音的研究主要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展开。
擦音的时域研究主要以时长为参量来考察擦音的辅音特性。不同语系关于时域方面擦音时长的研究相当广泛[4-6],其中普通话擦音时长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著名汉语语言学家吴宗济教授[7]早期在其《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中对两名男女发音人各自1218个普通话单音节语音资料库进行标注,得出了普通话擦音的大致音长平均值,如/f/音 为 173.5ms,/s/音 为 204.2ms,/x/为127.8ms。冉启斌[8]测量了普通话中的5个清擦音声母,得出每个擦音的具体音长数据,并认为:不同发音人,各擦音具体长度都不相同,这与发音时的语速、个人特征都有关系;但同一个发音人,每个擦音在音长的相对关系上却显现出一致性。
擦音的频域特性主要表现在强频集中区的位置高低及分散程度。不同擦音其发音部位有变化,决定它们音色区别的主要标志是能量集中区域的下限频率,分析不同擦音的频谱特性可以做出擦音的声学空间图[9-11]。有学者[12]对几种方言的擦音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h/、/sh/谱重心高而分散度小,分布范围小,这可能与它们的发音方式是由舌尖、齿龈产生摩擦,发音时气流通过的缝隙面积小,而流速较大有关;而/f/、/x/谱重心低而分散度大,分布范围也大。因此,擦音声学分析不仅有利于了解不同擦音的声学特征,更有助于分析不同发音器官的协同性等。
1.1.2 前牙与/s/擦音研究的特殊性 汉语普通话中有6个清擦音,即/f/、/s/、/sh/、/x/、/h/、/r/,其中前四者的发生均需要前牙的参与。从阻碍的方式来看,/s/音受牙齿和颌骨的影响最为频繁,其原因很可能在于/s/音形成过程中需要发音器官精确配合,上下前牙切缘间形成窄小缝隙,并且舌尖处于正确位置[13]。此音气流流速大且能量强,稍有前牙间关系的变化,气流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发音失真。正是因为/s/音发音结构的高敏感性,且擦音发音的持阻时间较长,在声学实验中,其频谱特性能较容易地被分析出来,不少牙齿与发音的研究均将其作为考察的首选特征音[14]。
1.2 前牙咬合异常对发音的影响 言语发音与牙齿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语音的清晰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牙齿存在与否、牙齿的形态、位置以及咬合关系是否正常。在大部分辅音发音时,必须有前牙为一种阻碍物,阻挡气流的释放,切牙便是舌齿音、唇齿音的必要发音器官,双唇音的发音也依赖于切牙位置的正确。若前牙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则可能会影响到发音质量甚至造成语音的改变[15-17]。此外,前牙的覆覆盖关系也会影响语音的发生。
2.前牙与下颌语音运动的相关性研究
3.前牙义齿修复对发音影响的相关研究
关于前牙区义齿修复后出现发音改变的现象多见于活动义齿,这可能是由于基托或者人工牙位置、形态、倾斜角度的改变造成口颌语音系统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咬字不清、发音障碍。李隽团队[36,37]利用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CSL 研究对上半口义齿与发音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全口义齿初戴前与义齿佩戴4 周后辅音/zi/、/ci/、/si/辅音的第2 共振峰频率与带宽均有明显变化,并且义齿佩戴前、初戴后1、2、4、8 周辅音共振峰呈一定规律性。王毓英[38]发现牙列缺失患者义齿修复前后下颌运动轨迹形态并未出现明显改变,但垂直向运动轨迹幅度却增加显著,下颌运动范围也存在明显差异。Runte[39]通过变换全口义齿基托上的上颌切牙与平面的角度,利用光谱分析/s/音声学特征,发现前牙唇向倾斜程度的增加较舌向倾斜更容易引发患者发音失真。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临床上利用语音来辅助义齿设计的方法,如息止颌位发/s/或/m/音等辅助确定合适的垂直距离[40]。
事实上,有研究[41]指出在前牙固定义齿包括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中,也有大约60%患者曾经历过发音问题,义齿佩戴3年后该百分比降至30%。尤其是单纯以美观和咀嚼为目的的口腔义齿修复会引起语音失真,且所有失真现象中/s/音失真最为频繁持久。因此,目前已有学者将发音列入前牙美学修复的评估标准中。Calamia JR[42]曾建议将/s/、/f/、/v/、/m/、/e/音列入了义齿修复后满意度考察范围。可见,发音评估对前牙义齿修复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由于临床上固定义齿与发音方面的研究有限,目前尚缺乏更明确的发音手段来借以指导前牙修复设计。
综上所述,语音是一项复杂运动,需要声源、动力、启动器、发音器、共鸣腔以及相关神经肌肉的共同作用来完成。口腔作为发音的重要结构,口颌系统内各部分的异常改变均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神经肌肉代偿性变化,从而影响发音。牙齿作为发音器,在唇、舌的协同参与下,通过对气流的成阻和调整,在声音的生成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临床上,研究前牙与发音和语音运动,对分析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解决某些口颌系统结构变化问题、辅助临床修复设计及评价修复体满意度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各地区语言差异及声学研究的复杂性,现阶段该方面研究尚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数据结果存在差异。同时,牙齿的位置形态在声学领域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该领域的更多问题和规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