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五大新信号
2021-01-07欣华
欣 华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这一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递出哪些新信号? 2021年乃至“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要抓手是什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说,做好“三农”工作对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意义重大。 农业在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压舱石”作用,对稳定低收入人群的生计有重要作用。
2020 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特别是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为应对风险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专家认为,今后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征程上, 农村的发展空间巨大、大有可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依然较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还有不少农民收入在“平均数”以下,收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新发展阶段要解决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 才能在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翻开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能否处理好农村这一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现代化的成败。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改革试验研究室副主任刘俊杰表示, 长期以来城市这条腿长、农村这条腿短的问题突出,如果不能让乡村同步实现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也无从谈起。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吉林省吉林市农民在运粮车上整理收割的水稻 新华社发
“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重心转移是不是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结束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乡村振兴, 反之推进好乡村振兴也将促进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拓展。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脱贫攻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应用推进乡村振兴。
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 年过渡期。 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 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乡村振兴阶段还要继续完善,且监测精准到户到人,目的是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预防返贫情况发生。 ”汪三贵说。
脱贫攻坚期间, 有960 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就业,可通过优化规范脱贫攻坚阶段的公益岗位, 升级改造扶贫车间, 以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在连续6 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高水平的当下,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还要如此谆谆告诫?
一些专家认为, 我国水稻、 小麦自给率达100%,但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退化加剧。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更加紧缺。
黄季焜说,农产品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今后要鼓励优质稻米、小麦种植,同时解决饲料粮需求和进口不断增加的问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不能忽视中低产田改造, 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和抗风险能力。
“现在所说的粮食安全实际是食物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于肉蛋奶等需求增加,对饲料粮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唐忠表示,要确保粮食安全优先序,把“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落到实处。
专家还表示, 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好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问题,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钉钉子精神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其中,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 近年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城市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成效很大, 但与之相比,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些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作基础薄弱,农民的环保意识仍不到位。 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包括畜禽养殖、农药化肥污染等亟须下大气力治理。
“我们要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短板不克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是不稳定的。 ”常纪文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之一,必须大力加强。 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后,也将提升国家的整体生态环境容量。
一些专家提醒, 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推进。 一些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可以搞污水集中处理, 但一些人口相对分散的地方就要结合具体情况, 采取既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又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举措,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 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 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对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认为, 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要解决好水、电、路、气、网、热等对边远村组的供应保障, 切实保障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快交通、水利、仓储、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有效支撑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
“乡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且投入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科学规划的引领,最终损害的还是农民利益。 ”刘俊杰说,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无规划不建设, 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乡村规模,注重完善乡村社区功能。
黄季焜表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各地乡村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要缺什么补什么,尤其要注意倾听地方意见。 符合农民意愿的工程项目,农民会爱护,也愿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