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技术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7朱银剑袁油迪

时代人物 2020年34期
关键词:展馆高校学生工作

朱银剑 袁油迪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义,“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都是当今高校党务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运用创新技术探索让高校学生了解党建,认可党建,投身党建是一条康庄大道。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党的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首要任务,对党建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程序。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指出,不断开创新时代基层党建新局面,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我党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永葆中国共产党青春的新鲜血液,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责任。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是青年中的先进群体,必将成为新时代建设的中坚力量,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人格情怀,顽强的心理态势以及强壮的体魄。这些优秀品格的练就需要高校积极发挥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的战斗模范和先锋模范作用,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积极开发探索符合新时达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高速的发展,高校各项工作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变化,让当前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传统的理论灌输占主导地位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学生接触党建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高达90%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堂接触党建知识,少数学生通过学院组织的党建活动来获取党建知识,主动通过电视、纸媒、微信、微博等方式更加鲜见。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党建工作了解少、兴趣低,更主要还是高校党建工作缺乏创新。

受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方式多采用“单向输出”模式,教师通过讲授课本中的内容,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模式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思政教育、毛概马列教育中被广泛应用。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除了利用手上的课本外,还会通过PPT来增加课堂的渲染性,对教学方法做了一定的探索和改进,但从根本上无法脱离单一灌输的方式,大学生对这些方式方法认可度低,往往形成“你讲你的,我管我的”态势,对党建知识只过眼,不入脑。

形式的体现重于内容的体验

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内容纷繁复杂,一名团员要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历时近3年。在培养过程中,学生须经历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发展对象考察,预备党员培养及转正等固定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对象需参加一系列党的教育培训。这些培训往往脱离不了刻板的理论知识讲解,思政课上讲过的内容会在多个培训中有重复出现,内容上缺乏新意,手段上缺少创新,使得培训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流程,导致大学生对培训内容缺乏内在的体验和认同,难以真正做到培养政治素养和锤炼党性修养。

忽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及个性需求

当前高校已全面开启“零零后”时代,这些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弄潮儿,是中国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对网络和现代技术有着天生的依赖和敏感,同时受新思潮的影响,对个性的追求有强烈的欲望。目前传统的党建活动很难满足当代学生对以上两点的追求,从而使相关的知识和精神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到学懂弄通。

VR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优势

VR技术因其沉浸式、互动式等优点,投入市场后受到广泛追捧,目前在娱乐、教育等各领域均有涉足,极少数高校将其应用于学生党建工作中,相较于传统的党建工作体现出明显优势。

手段更加灵活高效。在进行高校学生党员党性锤炼过程中,前往红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想要去省市外开展实践活动非常困难,除了需要考虑外出的安全、费用的因素外,实体展馆的数量和承载量也严重不足。比如要开展体验“红船”精神主题教育,学生需奔赴嘉兴南湖才能有所切身感受;在讲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时,学生需亲临相应的展馆进行实地体验。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往往导致此类主题教育活动难以开展。尤其在当下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人员集中流动存在很大风险,为疫情防控增添压力,更加促使党建工作手段有限、形式单一。VR技术的应用解决了空间、时间带给党建工作的限制,使得党建活动手段更加高效灵活。在几十平方的场所内,学生可以通过VR穿戴设备和不同场景的设置,切身感受党的发展历程,多维学习各类党建知识,解决了实体场馆路途遥远、面积受限、人员承载量不足等各类问题。

注重实践及体验。VR技术通过处理声音、图像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置身于某个场景中,全身心的投入到环境中,真切体验现场带来的视觉与内心冲击,如中共一大召开时,学生可亲历在被重重包围下,13个有志青年在嘉兴南湖一艘小船上秘密召开会议,通过了多项决定中国共产党命运的决议,真切的感受“红船”精神的伟大。通过特定的场景设置,学生可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互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与认知,如红军万里长征时,学生可选择是否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有伤员掉队时,学生可选择是否搀扶伤员,也会得到不一样的体验效果。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使得学生对党的发展历程有了切身的感受,对的党的建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真正做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促进学生对党建引领的认识。当代学生是高科技产品的忠实“粉丝”,对科技知识追求的兴趣远大于对党建知识的追求兴趣。VR技术应用于党建工作是一次全面的创新和改革,不仅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同时引领了科技创新的新思潮,这与“党要领导一切工作”的思路是一致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党建的全新理解与认识,有助于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

当前VR技术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VR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2016年才被应用于民用领域[2],由于受到网络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影响,迟迟未能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在党建工作方面的应用更加清冷。

对网络的过分依赖。要实现虚拟现实全景发展,让参与者有舒适的、不卡顿的体验效果,网络带宽、网络速度和网络延迟是三个关键因素[3]。目前的4G网络平均吞吐量可达到100Mbps,但仍然无法满足高阶VR的应用。伴随着5G的到来,为VR技术的未来增添了新的曙光。不仅在网速上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同时提升了全景视频的分辨率和码率,使观感体验更加舒适。5G的到来,为后续多元化素材开发提供了基础保障,推动了VR技术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

穿戴设备造成的不适感。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必须要穿戴相应的设备,如头盔、手柄、VR眼镜等才能使参与者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在对VR体验者的回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参与者认为遥感设备的灵敏度和同步性有待提高;在戴上VR眼镜体验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不适感,表现为头晕、恶心等症状,部分参与者出现认知疲劳感等。硬件设备的开发与应用需要电子、生物、软件开发等多专业、多领域共同合作研发,随着国内高端科技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研发一款体验感强、舒适度高的穿戴设备是VR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党建虚拟平台开发门槛高。党建素材类目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题材,在虚拟环境中要呈现多素材、多元素融合的场景,同时又要体现互动性、参与度,对内容设计和程序开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VR技术商业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多领域、多行业加强合作与交流是目前解决困境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各大高新企业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各高校通过利用地理、历史、文化等天然具备的优势资源,汲取具有当地特色的党建元素作为平台开发首选素材,同时加强互联互通,合作分享,促进平台发展的精细化、多元化发展。

VR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实践

VR技术因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党建工作中的探索与应用非常少见。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于2019年成立虚拟现实创新教育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该院已拥有多元化党建教育展馆、十九大精神展馆等5个虚拟场馆,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其中多元化党建教育展馆分为多个小展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深刻讲述了中华民族各有识之士寻求改变中国命运的艰辛;从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至十九大顺利闭幕,结合图片展、文字展对时代英雄人物以及重大战略战役做了详细的讲解,通过视频原原本本的展示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况。展馆还设置了伟人风采、红色专题电影等区块,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大学生的兴趣,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党性教育。2020年以来 ,该展馆对校内学生开放10余次,参观人数达300余人。浙江教育报对该院利用VR技术为毕业生党员离校前党性教育做了专门报道[4]。通过VR等创新的党建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对党建工作有了更大的兴趣,为之后丰富党建思路、探索新型党建路径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展馆高校学生工作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