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名师工作室从农村来,到农村去
2021-01-06曾玺凡彭春芳杨瑞宇彭贤梦
曾玺凡 彭春芳 杨瑞宇 彭贤梦
位于酉水河畔的保靖全县有31万人口,土家族、苗族占80%,且大都在乡镇聚集。为推动保靖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传承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团队,并发挥专家团队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保靖县教育和体育局于2018年6月22日发布《保靖县名师工作室组建方案》,决定在原有6个名师工作室进行适当调整的基础上,再增设9个名师工作室。
值得一提的是,新增设的名师工作室大都设立在乡镇学校,并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增设了独具特色的农村艺体名师工作室。
2018年9月,保靖县初中体育名师唐付龙工作室在毛沟中学成立,该校是全县最大的农村中学,也是全县农村学校实现体育现代化的标杆。近年来,该校参与的县、州级各项体育赛事特别是足球比赛,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足球队五年内拿下州里三项赛事的第一,这也是工作室能在我校落地的原因之一。”工作室首席名师唐付龙笑道。从事体育教学工作12年的他经验丰富,也对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升有自己的见解。
工作室成立后,15名来自全县各初中学校的成员每学期会有两次相聚:上足球示范课,担任校园足球赛裁判,交流教研教学。“我们尽管都是体育教师,但没有足球教学相关经验,所以跟着唐老师学到的东西很多。”清水坪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体育教师饶帅告诉记者,他在加入工作室一年后,组建了本校第一支男子足球队,并带队参加了州级赛事。
除了内部成员的互动交流,工作室还承担了送教下乡、帮扶农村体育薄弱校的任务。“由于足球是湘西州中考体育规定项目之一,工作室会在每年的春季学期召集成员前往无专业体育教师的農村学校,针对中考体育项目进行示范课。”唐付龙说,那些第一次接触足球的学生在示范课后,都能对考试项目上手、了解,有所提升。
不仅是体育名师工作室扎根农村学校,极富地域风情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名师工作室也如星火般散落在保靖各地,保留着民族文化传承的火种。
11月24日,记者驱车从保靖县城一路向南,在延绵群山中行驶120公里后抵达夯沙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位于吕洞山镇,是全县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学校里99%的学生都说苗语,平日里耳濡目染的也是苗歌、苗鼓、苗绣等民族文化。
学校校长张艳认为,作为少数民族后人,学生们应该具有民族素养;而少数民族学校,更应该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2018年底,保靖县苗族文化名师工作室在该校挂牌成立,来自本校及周边学校的31名教师加入其中,一齐在硬件条件落后、艺体师资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为苗族聚居地的学生带来了“土生土长”的素质教育。
夯沙九年一贯制学校专任美术教师彭景芳是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为了给学生们带来专业的指导,她经常利用寒暑假去到湘西各地,登门拜访非遗传承人,一待就是半个月。“彭老师研习苗绣、苗画全凭对民族文化的喜爱,经常会为了赶制一幅画而通宵创作。”张艳告诉记者。
除了工作室成员们的辛勤付出,本地苗族手工艺人同样为着文化传承而默默奉献。学校宿管杨娟香是当地的苗绣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的苗绣素材皆由她原创而来,却从未跟学校谈过报酬。
由于杨阿姨的工作需要通宵值班,所以午休对她来说十分重要,但自从工作室成立以来,她的午休时间几乎都是泡在创作中,“能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绣苗绣,指导他们提高技艺,是我乐意坚守的事。”
在工作室成员以及本地手工艺人的共同努力下,保靖县苗族文化名师工作室于今年9月荣获湘西州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我想把工作室创建成国家课程地方化的样本,让本地孩子铭记乡愁,传承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文化记忆,将本土文化发扬光大。”张艳说。
与夯沙九年一贯制学校相距130公里的碗米坡小学同样拥有一间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作室:保靖县土家族文化传承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位于校内一栋由本地乡贤捐资建成的土家风情楼,成员们把铜铃舞、茅古斯舞、摆手舞等土家族文化活动带到这里,一同研讨与传承。”校长贾光舜说道。
碗米坡小学位于酉水河畔的“首八峒“,那里是土家族的发源地,然而民族文化传承实属不易。随着土家族文化传承名师工作室的创建,唱土家语校歌、跳土家摆手舞、竹竿舞、打土家镏子早已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如果本地学生不在本地上学,那么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东西将逐渐失传,这也是将名师工作室设立在碗米坡小学的意义。”贾光舜说。
孩子们在新建的操场上带球奔跑,美术教室里一针一线诞生精致苗绣,大课间跳着由摆手舞、竹竿舞改编而来的操舞,把少数民族文化加入校本课程……保靖县教体系统将极具特色的名师工作室建在农村学校,不仅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合拳”打到了靶心上,更是打入了农村学生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