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楚女: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2021-01-06王平袁丽

党员生活·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红烛农民学生

王平 袁丽

萧楚女原名萧秋,字树烈,学名楚汝,楚女是他的笔名。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的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之一。萧楚女才华横溢,大革命时期在党的十多种报刊任主笔,是我党早期研究土地问题、推动农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2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

从富家子弟到革命志士

1891年秋,萧楚女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一个木材商人家庭。因生于秋天,母亲为他取名萧秋。萧楚女十岁前,萧家生意兴隆,家境殷实,萧楚女锦衣玉食,备受娇宠。由于萧父认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萧楚女很早就进了私塾读书。萧楚女在后来的文章中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因为我自小时,即熟读《离骚》《项羽本纪》《游侠列传》《刺客列传》《水浒传》《正气歌》一类的文字,不知不觉之间,把一个正在伸展过程中的儿童心理,养成了一种清高、孤僻、浪漫、豪侠、疾恶崇善的习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01年,萧楚女父亲经营的木排在洞庭湖遇风暴被冲散,木行破产,父亲因肺病复发去世。不久,长江大水冲走了鹦鹉洲上的房屋,萧楚女母亲搭起简易木棚让一家人居住,木棚又被一场大火烧光,萧家成了赤贫户。萧楚女母子几人在搭建的棚屋中讨生活,靠萧楚女母亲帮人补衣、拾树皮木屑和叫卖瓜子花生米度日。

萧楚女12岁时到一家木材行做学徒,后又当过茶馆“跑堂”、报童。尽管生活艰难,但是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看书学习。在报社当报童时,他利用给中华大学送报纸的机会,常在教室窗外踮起脚跟,听老师讲课,耽误了送报。老板知道后,将其解雇。后经友人介绍,他到一艘长江客轮上做杂工,在长江漂泊将近一年,跑遍了鄂、赣、苏、皖等省的沿江城市,广泛接触到社会下层人民,目睹工农群众的悲惨生活。萧楚女在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中,逐渐洗涤了他年幼时优裕生活所养成的“少爷脾气”,为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1911年萧楚女参加新军,参与了辛亥革命。在阳夏战役中,他的一只耳朵被炮弹震聋了。辛亥革命后,他不满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和革命党人争权夺利,愤然退伍。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萧楚女考入武昌实业学校学习蚕桑专业。在这里,他并没有学到多少农业知识,却接触到大量的政治书籍,自学了各种西方的新思想、新理论,为他以后教书撰文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萧楚女在《大汉报》和《崇德报》任编辑,鞭挞袁世凯政府的反动统治,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倾诉其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愤。文风尖锐泼辣,给当时沉闷的舆论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因而声名鹊起。“楚女”是他常用的笔名,屈原《离骚》中有两句诗:“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据朱熹《楚词集注》中的释义,“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以“楚女”作笔名,是他借屈原的诗表达自己的爱国抱负。

青年的良师益友

1920年1月,恽代英组织了以“共同生活的社会服务”为宗旨的“利群书社”,组织青年讨论时局问题。萧楚女应恽代英的邀请,参加了利群书社,协助出版油印小报《利群》。

1920年,受襄阳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邀请,萧楚女前往学校任教,教授国文、物理、哲学等课程。他倡导教学改革,一改国文课陈旧僵化的教法,开设新文化课和口语课,不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向学生灌输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讲授哲学课,没有统一的教材,萧楚女自编哲学教材,向学生介绍了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各种哲学流派,宣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1921年1月,荆门、当阳、远安、南漳、钟祥在襄阳二师的學生,组织了“乡俗改良会”,萧楚女帮助该会审定《乡俗改良会章程》。乡俗改良会主要任务是:一、反对封建迷信;二、打倒土豪劣绅;三、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大脚;四、反对吸鸦片,反对坐兜轿,反对请客吃酒;五、反对读“四书五经”。五县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在当地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还帮助建立学生自治会,起草《学生自治会章程》,领导学生反对旧的教育制度,反对政治、教育方面的不合理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政治热情。1921年夏,校长刘泥清调离二师,萧楚女因受反动势力的排斥被迫离开襄阳。

1920年7月中旬,萧楚女加入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创办的共存社。1922年萧楚女经恽代英和林育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萧楚女前往泸州师范教书。1922年6月萧楚女被聘为《新蜀报》主笔,负责写社论时评。萧楚女为《新蜀报》增添“社会青年问题”和“社会黑幕”专栏。他文风泼辣,喊出了人民的呼声,受到群众欢迎。《新蜀报》的发行量从几百份增至六千多份,成为当时四川最具影响、最畅销的报纸。

1924年5月,萧楚女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并为《向导》《新建设》《学生杂志》《教育与人生周刊》等报刊撰稿。五个多月的时间,萧楚女先后发表50多篇文章,号召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萧楚女期望青年学习革命理论,了解民众,研究社会现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青年在今日所应持的唯一态度”。许多要求进步的青年经常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信给《中国青年》,请求编辑部解答。萧楚女根据来信者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思潮,热情解答青年提出的各种问题。《中国青年》开辟了“新刊批评”专栏,由萧楚女担任主笔。专栏向青年介绍了国内外出版的18种期刊。其中包括周恩来、陈延年等人在法国出版的《赤光》杂志,萧楚女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使得青年能够了解到当时最新的社会思潮。当时许多青年把萧楚女看做自己的良师,将《中国青年》看作指路明灯。《中国青年》唤醒了青年的救国理想,指引很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以后,萧楚女来到南京,以全国学联代表身份指导青年运动。为了扩大宣传五卅运动,提高群众对五卅运动的认识,萧楚女担任《人权日报》主笔,以该报为宣传阵地,揭露帝国主义、军阀政府和买办阶级的罪恶,动员群众组成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他在文章中号召“组织一切下层被压迫阶级——农民、工人、兵士、小商人、店员、学生——成一条国民革命的坚固的联合战线!”“尤其要紧的,是训练农工兵士时时作经济的阶级斗争,扩大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与燃烧性!”在萧楚女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南京各界群众组织了“抵制仇货会”、“反帝大同盟”、“南京国民外交后援会”等群众团体。

呕心沥血的农运教官

1926年2月5日,国民党农民部公布了“农民运动委员会组织大纲”,由萧楚女、林祖涵、毛泽东、阮啸仙等9人组成“农民运动委员会”。1926年3月16日,农民运动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请毛泽东担任即将在广州开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萧楚女、彭湃、恽代英、周恩来等人担任教员。

农讲所开学后,萧楚女任专职教员兼代教务主任,这是因为他对农民问题有过深入研究。早在1924年他就写了《中国的“农民问题”》长篇论文,发表在《新建设》第二卷第一期,深刻论述了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在文章中,他这样写道:“中国,是个农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国家。来自国家的全部生产组织——全体国民的生活,便托根在农业上面。农民生活之丰啬,实关全体国民经济之盛衰。社会的秩序,本是经济的产物。那么农民问题,在中国便自然是一个与社会治理有关的根本问题了。”

他在农讲所的教务工作,按照所长毛泽东制订的教学计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原则,設置了25门课程。其中包括毛泽东讲授的《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周恩来讲授的《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等课程,内容广泛,包括了革命理论与方法、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及世界革命斗争史等问题。萧楚女讲授《帝国主义》《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和《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等课题。萧楚女讲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农民运动理论和各省农村状况,农讲所学生按籍贯省份组织了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研究主佃的关系、地主的来源等36个题目。萧楚女协助毛泽东指导学生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编印成《农民问题丛刊》,供各省搞农运的同志阅读。毛泽东亲自为《农民问题丛刊》写序言。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农讲所发给每个学生一套参考书,包括萧楚女自己编撰的《中国农民问题研究》《帝国主义讲授大纲》《社会主义概要大纲》等,由萧楚女出题目,学生通过自学,找出答案。课余时间,萧楚女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农讲所所长毛泽东因兼职多、事务繁忙,很多所里的日常工作都由萧楚女负责。毛泽东曾称赞萧楚女说:“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

红烛精神代代传

繁重的工作、紧张的生活,使萧楚女身体日益消瘦,肺病也发作了。一次,他在县农讲所讲课时,由于心情激愤,突然吐血了。学生们很是焦急和难过,劝他回宿舍休息。但他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坚持讲课。学生们只好搬来一张藤椅请他坐下,给他递上一杯热开水。不久,他又气喘咳嗽,再次咯出了殷红的鲜血。为了不影响学生听课情绪,他悄悄地将血吐在手帕里。

师生们很关心萧楚女的健康,厨工特地为他做了一道富有营养的饭菜。他却把这份饭菜端给患病卧床的学生吃了。萧楚女的病情日益恶化,被送往东山医院。他在病床上老是惦念着农讲所的工作和学生们的学习,当精神稍微好转,即提笔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农讲所的学生在毕业前要到韶关、海丰实习,萧楚女在身体尚未痊愈的情况下,离开医院,亲自带队,使学生得到很大收获。

萧楚女这种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是一贯的。早在1924年,他在《中国青年》发表了《诗的生活与方程式的生活》,曾说过“人生的意义之表现,究竟要怎样呢?这,就莫过于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句话恰当了。哪一个古今中外的伟人、哲士、贤者、英雄,不是逼视现实?哪一个不是把自身做成一支蜡烛,点起为他(人)的爱之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让他蜡尽成灰而完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局不断恶化,萧楚女忧愤交织,更加拼命工作。他以笔为戈,夜以继日撰写文章揭露蒋介石的丑恶嘴脸和罪行。由于劳累过度,病情日益恶化,不得不再次到东山医院就医。4月15日,广州发生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军阀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萧楚女在医院病床上被捕,关押于南石头监狱。牺牲前,萧楚女面对刽子手,大义凛然地说:“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镇压不了的。总有一天,人民会审判你们这帮豺狼。”萧楚女高呼口号,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6岁。

萧楚女曾形容自己的人生观是“蜡烛人生观”,并以此自励。生前他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曾说:“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这是萧楚女烈士的人生观。他的一生,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光明磊落燃尽了自己,点燃了大片革命的火种。

萧楚女牺牲后,我们党广泛宣传萧楚女的英勇事迹,号召青年以他为学习榜样。他的“红烛”精神也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为了理想信念英勇奋斗。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萧楚女烈士家属证,其内容是:“查萧楚女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奖暂行条例,发给其家属恤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 毛泽东 一九五三年五月五日”

2009年,萧楚女入选“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猜你喜欢

红烛农民学生
耕牛和农民
蓝姐:红烛不只是用来照明
农民
赶不走的学生
红烛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