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

2021-01-06林雪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林雪梅

摘 要:随着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参与到历史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最终获得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家国情怀是学生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家国情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历史素养。本文针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进行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初中 历史 家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46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内容,教师也没有将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新课改提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历史教学的全面设计,这是目前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意义

1.有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家国情怀是指对国与家的情怀,爱国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并学习历史的重要时期,通过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了解,梳理中华民族发展的脉络,感受中华民族的魅力,在了解世界古今中明智。初中历史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渗透家国情怀,为学生创设历史事件的学习情境,深入感悟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3.有助于深化德育内涵

将家国情怀渗透于初中历史课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从民族精神培育的角度践行德育,这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立德树人重要思想的体现,有助于推动初中历史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认知

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关键是要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感悟,从而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最大化地调动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家国情怀元素,结合先进的教学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教材内容产生新的感悟与认知,从而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认知。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教材内容,能够在强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时,笔者从教材的文字内容出发,提炼家国情怀教育素材。本节课的文字内容较多,笔者让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当时危机下人民的生活,并将这些文字慷慨激昂地读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学生进入到教材的情境之中。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字元素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在理解文字的过程中感悟情感,从而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理解国与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坚定学生努力奋斗、不断进取、报效祖国的决心。

2.引入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历史事件是不同时期社会现象的缩影,诗歌作为流传下来的文字是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关键信息。因此,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古诗词,从诗词中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也让学生在对诗词的学习中体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强化他们的民族使命感与责任心。

例如,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这节课时,笔者在课前备课时搜集了这个时期文学家所创作的作品,如于右任的《望大陆》,让学生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情操,深刻体会两岸人民对统一的渴望,这是对学生民族使命感的培育,也是落实家国情怀的重要学习方式。

3.坚定中国立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家国情怀的培养应立足于当今世界,在了解世界历史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立场。立足于世界史来践行家国情怀教育大有作为,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开阔的胸襟接纳世界,在包容和借鉴中与世界对话,在中外对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基于世界眼光铸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格局下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这一内容时,首先,笔者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比较19世纪中日两国的遭遇,此时,两个国家都在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笔者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主题:一是探源日本;二是变法图强;三是放眼世界。从幕府统治到倒幕运动,再到明治维新,日本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成为当时亚洲强国,此时的日本也逐渐走向了对外扩张的侵略道路,中国作为其一衣带水的国家成为他们觊觎的对象。之后,再讲解当时历史环境下的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当时的中国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但也从客观上唤醒了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试图从国家制度层面思考救国的方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最后,笔者讲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相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加坚定自己的中国立场,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学习。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从全世界的视角来认识家国情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与中国精神的无坚不摧,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了更为系统化的认知,强化历史教学效果。

4.穿插历史人物讲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可以说,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基本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同时在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对历史人物的学习中强化对家国情怀的感知。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学习的深度,领悟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怀能够感染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榜样,并激励自己,在学习历史人物身上优秀品质的同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达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文天祥抗元斗争》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文天祥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气节,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优良品质,是浓厚爱国精神的体现,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历史事件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也从文天祥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穿插对历史人物的讲解,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与冲击,坚定他们树立崇高道德素养的决心,有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初中历史教学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家国情怀渗透在教学中,丰富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挖掘教材内容,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认知;引入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坚定中国立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穿插历史人物讲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等方面展开策略分析,希望对历史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新时期,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做好思想引领工作,不断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年明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年第1期。

[2] 陳丽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6期。

[3] 秦霞《家国情怀素养落地之初中历史主题教学》,《科普童话》202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新历史
略谈“家国情怀”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