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探究
2021-01-06张雪英
张雪英
摘 要: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渠道,有效的阅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内的阅读文本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这体现了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有效的策略开展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兴趣 培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07
新《课标》中对各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详细规定,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5万字以上;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40万字以上;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45万字以上。但是通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却发现,大概有90%的学生都没有达到标准提出的要求,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完整的阅读过一本课外书。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兴趣,认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枯燥无味的事情,所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问题。通过课外阅读既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和见识,还可以让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变得更加开阔,同时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注意阅读文本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好处,逐渐爱上阅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
如何选择阅读文本,是课外阅读指导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在选择文本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喜好,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内阅读过渡到课外阅读。
(一)注重课内外阅读衔接
课内外阅读衔接是指以教材中课文的题材、体裁、内容、作者等要素为纽带,拓展与课文具有某种关联的课外文学作品。这一方面能够保证课内外阅读文本的难度接近,符合学生当前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对课文的阅读兴趣转移到课外阅读文本上,并能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从而为课外阅读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例如,在学习《猴王出世》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段,让学生讨论:“电视剧所展现的情节跟原著小说完全一样吗?”当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后,顺势给学生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让学生认真阅读。而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以对文章结尾进行留白,引导学生讨论鲁迅和闰土长大后相见的场景,然后给学生推荐鲁迅的小说《故乡》,让学生从这部作品中寻找答案。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比如给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故事新编》《朝花夕拾》等等,以使学生对鲁迅产生全面的认识。可见,课内外阅读的合理衔接,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重要的一步。
(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外阅读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如果一味采取课内外衔接的策略,难免有所局限,不利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所以,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给学生推荐不一样的书籍,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课外读物。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上下五千年》《白话史记》《中国历史故事》等;有的学生对各种自然科学感兴趣,教师可以推荐《昆虫记》《海底两万里》《万物简史》等科普类作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挑选读物,并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书籍,分享阅读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不同学生的需求均得到满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真正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指导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阅读会变得艰难、枯燥,且学生难以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失去阅读的耐心和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困境带领学生探索阅读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何进行集中式阅读,如何做读书笔记等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受益,从而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
(一)批注式阅读
很多学生总是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在读的过程中不求甚解,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要鼓励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结构、立意、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并以符号或文字加以标注。
例如,在給学生指定一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批注式阅读:
1.在读的过程中标记陌生字词,翻阅字典,对其进行注音释义;
2.画出文中优美的或者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句子,对其进行鉴赏,或分析其作用,在空白处留下文字标注;
3.读完全文后简要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者从各方面对文章进行评价……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二)集中式阅读
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善,学生可以利用的图书资源越来越丰富,面对种类繁多、数量繁多的书籍,学生并无科学的阅读计划和目标,降低了阅读的效率。而所谓集中式阅读,就是指确定某一主题,围绕该主题选择读本,然后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这些作品。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某一主题产生深刻、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取得看得见的阅读成绩。
例如,通过对《母鸡》的学习,学生很可能对老舍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主题《走近老舍》,然后带领学生搜集老舍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等。之后,让学生在一到两个月内,集中阅读老舍的作品,最后通过书面或口头交流的形式,阐述自己对老舍本人以及对老舍语言风格、文学思想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升课外阅读兴趣。
(三)做读书笔记
批注式阅读帮助学生养成了边做笔记边读书的习惯,但是,学生对于很多书籍中一些精彩、重要的内容无法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做读书笔记。
比如,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在阅读过程中将一些优美的句段摘抄下来,并进行简要的赏析和评论;同时,也可以对书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新奇观点等内容进行摘录,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而在一本书读完之后,可以写一篇读后感,用来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对于如何做读书笔记,教师只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具体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摸索,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阅读习惯,这更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发展。
三、注重阅读成果的展示
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在当今时代,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电影、综艺、网络游戏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旧选择阅读,难免会怀有一些功利性目的,比如: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学习写作技能等等。小学生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让学生看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好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以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进步,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以“阅读告诉我 ”为题的读书交流活动。其中一名学生选择的题目是《阅读告诉我如何写作》,在讨论过程中,该生对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进行简要的说明,并分享其中一些经典的句子,然后学生表示:“这部小说对时间的描写极具特色,作者把死亡比作‘走出时间’,又把时间看成是透明的、可以流动的东西,引发人无限的联想,使人对时间和生命产生新的思考。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不能拘泥于固有的观念,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善于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最后,笔者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优化读本选择和学生的阅读方法,并给学生提供表达和展示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意识,提升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石兰芳《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汉字文化》2019年第22期。
[2] 艾叶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亚太教育》2019年第9期。
[3] 朱红霞《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探究》,《情感读本》2019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