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模式研究
2021-01-06侯博洋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在进行更新改革。现阶段中小学智慧校园的构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通过构建智慧校园模式,依托先进的云计算、云处理、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同时也能为教师的教研、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便利。本文主要介绍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应用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2-0122-02
0引言
智慧校园也称为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智慧校园有众多优势和特征,中小学在构建智慧校园时,应当紧密结合办学方向,地方教育发展趋势,教育资源等,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构建智慧校园的过程中,一些中小学仍然会面临一些问题或挑战,相关人员要从智慧校园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1智慧校园的主要特征
1.1全面收集环境信息
智慧校园中对环境的感觉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是通过专业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捕捉相关的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和处理,便于管理者实时查看信息。第二,对所有学生,教师等个体信息进行传递。例如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情况,都会依托专业的传感器进行快速收集和传递,从而达到信息共享[1]。
1.2网络信息覆盖较广
智慧校园会引进先进的通讯技术,借助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中设备收集的所有信息会在网络连接中达到传递和覆盖,所有部门人员只要通过登陆和查询就能获取想要的信息,从而实现多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开展工作的目的。
1.3數据信息存储量大
智慧校园拥有数据挖掘技术和建模技术,校园中所有数据会在数据库中进行储存,通过定期对信息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对未来信息的发展进行展望和预测,并且系统也会自动根据数据的各类信息变化作出科学准确的反应,然后决策者可以根据数据提供的参考内容制定出准确有效的决策。
1.4学习环境更加开放
传统校园环境建设呈现封闭式特点,而智慧校园的建设是将封闭改变为开放。学生的学习渠道不仅仅有教科书,还会有互联网等多种资源环境。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仅仅是在课上,而是可以拓展到课下任意时间,且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虚拟情景学习等。
1.5提供更多个性服务
智慧校园构建的宗旨是为全体师生提供更利于教学,更利于学习的环境和技术。因此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师生互动之间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并且依托智慧校园环境,师生的合作也会变得更加高效。
2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技术
2.1学习诊断技术与环境建设技术
学习诊断技术是指利用专业的、先进的设备,获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类情景,并且对情景中的信息展开分析和诊断,准确找出学习者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提前为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帮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问题针对性的筛选各类学习资源,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找出互相合作的学习伙伴,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学习诊断技术能够准确依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互联网技术,再加上数据处理技术等全面分析学习者的情景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诊断技术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跨领域技术,具有覆盖面广,实施效果高的优势[2]。
环境感知技术是指中小学通过安装各类信息技术设备实现对所有环境的监控和管理目的,例如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设备等属于最基本的环境感知技术。这些设备可以应用在校园的很多角落,例如图书馆对图书的借还管理,上课前的签到,空调、照明、通风系统的管理等。
2.2校园移动互联网覆盖技术
互联网的引进为校园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学校管理中,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互联网的覆盖,校园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势为覆盖面较广,用户较多,数据存储量较大,基本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场景,例如宿舍、礼堂、图书馆、餐厅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网络拥挤的现象。部分中小学已经通过接入无线mesh网络,增加了很多无线接入点,这样一来,降低成本的同时,使信息的传输更便捷,更安全。总的来说,智慧校园互联网技术包含三方面,分别是互联网、移动网和广电网。在三网全覆盖下,学校的工作开展有了巨大的提升。同时,各个部门的信息传递越来越安全便捷。另外,在移动互联网覆盖技术中,学校内的所有公共视频可以及时传送,学生可以定期接收各类关于学校发展的热点资讯,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会议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校园管理的各项内容,教师也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教研,学习优秀教师课程等工作,全面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2.3社会性软件服务技术
社会性软件服务技术是指通过通讯、博客、微博、社会问答、社会标签、社会网络等形式,为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现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信息传输方式,而社会性软件服务技术则作为该方式的一个分支,有效借助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据检索等技术形成一个局域网,该网络是由具体的人或其他群体,通过某些关系相联系而形成的关系网。社会性软件服务技术能够准确迎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延伸需求,针对社会信息化的不同特征,及时找出关键因素,并且对关键因素所存在的形式、位置、信息等进行自动分析。例如,该技术可以有效掌握师生在网络中的活动情况,并且依据该情况,系统可以更好地提供服务,也因此提高管理效率。
2.4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的技术
学习分析技术最早来源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且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因此,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和师生互动分析已经逐渐趋向融合,而融合之后的学习分析技术则应运而生。学习分析技术,顾名思义是指对学习者的所有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汇总、整合,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参考,管理者可以根据该技术的所有信息存储结果,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环境进行优化。同时也会为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学工具提供必要的支持。在该技术中也会有学习危机预警系统,若学生在某一阶段或对某一科目的学习结果不理想时,系统就会自动向学生传输预警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该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等也可以通过交互文本、音频视频、系统日志等技术采用一系列分析的方法。例如,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参与度分析法等,全面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也会多角度分析学习者最近所关注的话题,学习发展状况或对学校中的事物有何种观点等,针对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系统会自动给出参考方法和资源支持[3]。
2.5学习资源归类共享技术
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则是学习资源的归类和共享技术,所有学习者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生成性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为教师和其他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对管理者来讲,这些资源也可以是有效的观察对象,资源可以通过检索或共享达到覆盖全网络的目的。这样一来,所有的教育者都可以依据该资源合理规划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吸取网络的优势,依托该资源能够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学习资源归类共享技术有着资源灵活,检测范围广,数据分析,自动化的优势。很多中小学在构建智慧校园时,就会在学习环境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连接,依托所有资源的扩展性,丰富中小学管理中的各类资源。另外,系统对这些资源也可以进行有效分析,管理者通过资源也可以不断更新和完善各类资源以及设备,从而可以为各科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3中小学智慧校园应用模式的具体探讨
3.1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學校的综合管理、教育管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家校合作管理图书馆管理等环节中,都会利用中小学智慧校园各类技术的支持且所有管理内容都会在数据库中形成相互关联的数据连接,所有教师教职工可以根据个人登录账号和密码进行系统登录,随时查看各类教学资源、教师进修信息、教师业务信息、人事调动信息等对于学生档案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室也可以登录系统,在特定的板块中进行查询财务管理人员可以登录财务系统,对中小学运行期间的各项财务运转进行管理和更新。总而言之,智慧校园模式能够要用在学校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以及教职工都可以依据智慧校园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各类环境。同时也会优化学校各类管理现状。除此之外,智慧校园应用模式还能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学生信息,学校信息等,使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学校,提高对学校的忠实度[4]。
3.2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中小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任何环境的建设以及设备的引进,都应当以教学工作为主。智慧校园的应用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都会不断优化,真正达到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依据智慧校园,教师的身份也有了很大改变,从传统的知识传输者到学习引导者,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各种学习计划,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课上,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视,电脑,交互LED设备等进行互动,有的教师在课上充分挖掘弹幕形式,这样一来,不仅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综上所述,智慧校园从理念提出到具体实施,已经进入全新阶段。在构建智慧校园的过程中,仍然会有一些挑战。相信在未来,随着学习前景识别技术,学习分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智慧校园已经不再是难事,且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可以根据智慧校园模式达到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忠新,李盈.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升级转型与模式创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4):13-16.
[2]聂庭芳,胡成.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视域下的智慧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21(3):81-88.
[3]李玉顺.中小学智慧校园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有效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4):5-8.
[4]何苇.关于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1(6):87-88.
(责编:陈静姝)
作者简介:侯博洋(1989—),男,辽宁锦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智慧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