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探究

2021-01-06张丹

学理论·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红色文化

摘 要:黑龙江红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也具备着思想引领、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的功能,在今天,黑龙江红色文化已然成为黑龙江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将黑龙江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融入校园新媒体阵地的路径,进一步实现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黑龙江;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2-0085-0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今天,它已然成为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傳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这也充分说明了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

黑龙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和抗日敌后游击战场,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黑龙江红色文化,并在发展变迁中衍生出多种形态,其内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在高校中发挥龙江文化的育人功能、如何通过具体的路径实现其育人功能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形态

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是共和国的“长子”。作为东北边陲要地,黑龙江省革命历史悠久。从新中国成立前至今,黑龙江红色文化经历漫长的历史积淀,因而其资源也十分丰厚,不仅具有可供考察的遗迹遗址、文物文献这些物质文化实物,还有很多能够鼓舞人、激励人、催人奋进的非物质文化——红色革命精神。

1.发展历程

早在1918年,黑龙江哈尔滨就已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工会组织。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扩展,共产主义和马列主义就顺着这条“红色之路”在东北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逐渐传播开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哈尔滨的工人阶级较早地接受了社会主义这一先进制度的启蒙。作为苏联与中国之间的连接纽带,中东铁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瞿秋白、张太雷等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都在哈尔滨开展过革命活动,留下了他们光辉的红色足迹。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大规模的侵略,东北地区沦陷,迫使3000多万同胞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黑龙江人民由此开启了抵御外族入侵的反抗斗争。在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开展的游击战争更是成为全国抗战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著名抗日英雄以及“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迹,铸就了可歌可泣的东北抗联精神,在东北大地广为流传。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第一座被中国共产党解放的大城市,而黑龙江成为解放战争战略大后方,极大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陈云、彭真等党的领导人都在黑龙江工作过,其中,张闻天曾经工作过的佳木斯市更是被誉为“东北小延安”。在黑龙江地区的剿匪战斗中,也涌现出了杨子荣等英雄人物,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红色”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相继来到黑龙江,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荒史上的奇迹,“北大荒精神”正是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产物。在当时黑龙江的大庆市,物资匮乏粮食极度短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硬是闯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由此而生。可以说,在各个历史阶段黑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文化始终是黑龙江人民矢志奋斗的不竭动力。

2.现实形态

黑龙江的红色文化是一种由党和人民在历史上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从文化形态结构或是类型上,大致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遗迹遗址、文物文献,是红色文化的特定载体;而非物质文化主要指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黑龙江红色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遗迹遗址。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20年3月27日,黑龙江省共有10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包括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哈尔滨烈士陵园、“八女投江”烈士群雕、西满烈士陵园、杨子荣烈士陵园等。截至2021年6月19日,黑龙江省共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6处,包括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瑷珲历史陈列馆等,另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2处。由此可见,黑龙江地区的红色遗迹遗址十分丰富。二是文物文献。十月革命爆发后,大量红色书籍、报刊顺着中东铁路由苏联传入黑龙江,为黑龙江带来了一条红色革命文脉。东北地区解放后,黑龙江的革命文化更是进入空前繁荣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东北早报》《哈尔滨日报》等报纸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黑龙江开展文艺工作。东北籍的作家萧军、罗烽、白朗等从延安返回东北开展革命文学作品创作。大量体现黑龙江革命和建设进程的红色文艺作品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留下了宝贵的红色物质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主要指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传承下来的影响黑龙江几代人民至全中国人民的红色革命精神。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黑龙江人民紧握历史脉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抵御外辱、建设祖国,陆续形成了龙江“四大精神”,即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涌现出一大批杰出英雄人物。进入新时代,黑龙江红色文化建设继续得以传承、创新和发展,在继承龙江“四大精神”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涌现出王启民、李新民、张丽莉、刘永坦、崔道植以及哈工大“八百壮士”等一大批先优模范,他们所展现出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担当、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勤勉敬业、无私忘我的钻研精神也成为黑龙江红色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江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分析

黑龙江红色文化能够历久弥新,传承至今,以其独特的力量支撑黑龙江人民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其育人价值与功能不言而喻。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认为其具有思想引领、文明传承、道德教化的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感、培育优秀品质,对高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1.具有思想引领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复兴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1]黑龙江红色文化兴起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引领着中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完成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胜利。在黑龙江红色文化中保留的革命遗址、革命故事、革命人物,恰恰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他们面对残酷的革命斗争,视死如归,把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目标,毕生奋斗。

我们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功能,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黑龙江红色文化来教育大学生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让大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过程中,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只有在这样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大学生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前行,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走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感

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富裕强大的新中国。新中国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面对黑暗却奋勇向前,甚至为国捐躯换来的。这些英烈真实详细的动人故事、流传至今的绝笔信、令人震撼的英勇牺牲事迹,都能唤起大学生深沉真挚的景仰之情。通过红色文化可以形象地为大学生展开一幅前所未有的悲壮画面。战争的惨烈、条件的恶劣,以及殖民者所进行的掠夺,都将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能够让广大学生通过今昔、中外对比,感受祖国今日的伟大成就,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强烈的爱国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2]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黑龙江红色文化所包含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些精髓,穿越历史的波澜,成为影响并激励一代代青年学子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发挥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功能,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影响一代代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

3.具有道德教化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培育优秀品质

作为中国革命文化资源的地域呈现,黑龙江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优秀的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提升道德人格、培育优秀品质的重要精神资源。

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接受磨砺与培养,面对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容易动摇本心,丧失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黑龙江红色文化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革命理想、道德品质正是大学生的行为典范,其道德风尚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能够直指人心,震撼灵魂,使大学生得到精神洗礼。正是广大黑龙江人民在斗争中形成的勤劳勇敢、不畏艰辛等优良传统美德,才会在岁月中凝结成具有独特地域性的黑龙江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因此,新时代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用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优秀品质,涵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知、信、行的实践过程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三、黑龙江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育人路径探究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多元的文化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欠缺。黑龙江红色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洗礼,成为大学生可靠的精神养分来源。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将黑龙江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融入校园新媒体的路径,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的功能。

1.将黑龙江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其思想引领功能。高校作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3]。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来说,其理论性、枯燥性也容易让一些大学生产生厌烦、逆反的心理。黑龙江红色文化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教学资源,把黑龙江红色文化引入本土高校课堂,可以弥补现有思政课的不足,健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黑龙江红色文化中,每一位革命先辈、每一处革命遗址都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奉献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广大青年学生通过与红色革命事件对话,把黑龙江一本本动人心弦的奋斗活页,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所以,黑龙江高校的思政课,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他们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栩栩如生的黑龙江红色案例和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展教学,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此外,只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增加与课堂理论对应的实践环节,安排思政教师带领学生们不定期参观哈尔滨烈士陵园、尚志烈士陵园以及革命烈士故居、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等。同时,也可以将红色文化的学习正式列入学期教学任务,将学生在红色文化方面的学习成绩计入课程学分,设定红色文化的考核标准,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重视起来。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使大学生不仅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其综合素质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2.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

一是要充分激发高校党组织与共青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带头作用。学校党组织与共青团要自发性收集与整合龙江红色文化学习资源,在黑龙江省的革命教育基地中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活动。例如,学生党员的入党仪式和新团员的入团仪式可以从学校移至东北抗联博物馆或者其他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在校园文化藝术节的活动中,可以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战士来学校举办报告会。

二是要为广大青年学生在校园里搭建感悟红色文化、领会红色精神的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红色诗歌创作大赛、红色历史演讲比赛以及红色歌曲合唱表演等红色文化弘扬活动,通过一系列以龙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引领学生进入红色文化学习的热潮,学生们的思想会受到深刻的洗礼,同时使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丰富多彩。

三是要发挥红色青年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红色历史中,有许多先进青年的故事,他们的感人事迹往往能让大学生们深受感染,进而强化红色信念。在每年的青年表彰中,推选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他们中有许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红色品德的践行者,他们也能引领大学生们积极践行红色品德。这些红色青年榜样们在大学生群体里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正面的舆论引导方向,能在无形中引导高校青年具备正确的审美、道德与法律观,抵御不良文化的侵扰。因此,高校可以深度挖掘红色青年榜样,组成宣讲团队,通过其讲述自身的事迹或是以青年的视角讲述黑龙江红色人物事迹,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向善向上。

3.使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新媒体,以新手段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通过调查研究,互联网时代,选择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新闻的学生比例仅为36%,有50%—70%的学生选择了微信、新闻APP或网站,41.5%选择了微博,过半的学生选择社交聊天、浏览网页、看视频来打发学习之余的自由时间[4]。所以,黑龙江省省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就必须及时占领网络这个文化聚集新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交互性、个性化更强的校园新媒体中。

要在微信公众平台等常用新媒体工具上发布学生喜闻乐见的黑龙江红色故事、红色人物介绍,在微博、抖音等媒体上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与学生开展理性对话,引导他们正确发声。通过改变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让学生感到亲切、接地气、易理解,从而赢得他们的好感,获得他们的关注,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一方面,我们能够通过红色文化有效地将大学生的思想方向摆正;另一方面,也能让红色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活”起来,最终潜移默化地发挥红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扩大红色文化的育人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5]一方面,要回顾走过的路,黑龙江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形态丰富,具有厚重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黑龙江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实际情况,在高校中探索多元路径,让黑龙江红色文化历久不衰,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EB/OL].(2020-06-30)[2021-09-1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0888633841479187&w-

fr=spider&for=pc.

[2]习近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J/OL].求是网,(2021-06-18) [2021-09-12]. http://news.china.com.cn/2021-06/18/content_77575598.htm.

[3]何万能.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J].学理论,2020(5).

[4]纪安玲,李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维度探究[J].学理论,2021(4).

[5]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收稿日期:2021-10-20

基金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以文化人:黑龙江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2019A019);2019年黑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学生工作)“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XGW201903)

作者简介:张丹,哲學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红色文化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