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QC小组活动成果评审
2021-01-06◆敬军/文
◆敬 军/ 文
QC 小组活动成果评审,主要涉及哪些评审要素?这是每一个评委及参评小组无法回避并应十分明确的问题。许多企业在参加QC小组成果评审时对评审要素及相关要求都不是很清楚,导致成果材料准备不全面、不充分、无主次,直接影响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效果,甚至导致有些本来很不错的成果在评审中夭折,令人惋惜。
一、QC小组成果与评审
QC小组成果是以专业技术为依托、结合管理技术而获得的成果,二者缺一不可。其中,“专业”所指向的内容既可以是有形的,如提高单元一次交验合格率、缩短加油时间、降低SDH产品SMT接插件故障率,或运用全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研制、开发新的产品、工具或服务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改善办公现场环境、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活动有效性等。“二者缺一不可”是指,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管理技术以专业技术作为平台,同时又是专业技术获得成效的科学保证。
因此,QC小组成果评审的评判标准为成果所展示的活动全过程是否符合PDCA的活动程序,而成果专业水平、复杂程度以及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只作为参考项予以考虑。正如QC小组特点所体现的,小组是对获取的管理成果进行发表,而非技术成果。
二、QC小组成果报告重心是管理技术
QC小组成果报告包含哪些内容?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但在现实中,许多小组恰恰是由于没能准确认识这个问题,并做出正确处置,致使花费大量精力却未获得期望的评审结果。
在QC小组成果报告中重点报告什么内容,实际上是在看小组课题活动实际做了什么。无论是汇报、发表还是交流活动成果,目的都是一致的:主讲人要清楚地讲出课题的所做所获、谈经验体会,听众则希望能够有所收获。且不说参加全国或省市、行业比赛,即使在企业或部门内部发表,面对不同专业的各类人员,怎样能完完整整、真真实实地把成果展现出来,使评委能够看到所要看的、让听者有所得,才是最关键的。主讲人必须事先通盘考虑报告内容:哪些必须展示?哪些是重点?应该怎样展示?当前,不少小组认为成果是技术性越强越好,故而主讲人往往一开始便钻进技术攻关的细节中,津津乐道于课题本身的改进,反而缺少对小组活动过程与体验的描述,使得小组成员获得成果所依靠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无从体现。这样一来,QC成果发表会演变为技术交流研讨会,不仅让普通听众因难以理解而觉得索然无味,就连评委也可能因专业差异而不知其所云。
主讲人在发表成果时,应当围绕活动全过程如何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如何运用质量工具方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合理、适宜地陈述课题,并将科学改进、团队协作、努力拼搏、克服困难等一一呈现。QC小组活动成果最能打动评委、听众的地方,应该是成果获取过程中参与者的思路、实践、方法和精神。因此,首先要展示的是由思维模式转变为行为模式过程中的科学性,而不是技术专业水平。
三、保证QC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准确性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抓住QC小组活动成果的核心点
QC小组活动成果与技术革新成果、合理化建议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评审所依据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其核心在于:
1.QC小组活动从头至尾遵循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所展示的成果应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既有助于小组自身的提高,也有助于通过发表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激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QC小组活动强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尽量减少主观判断,这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科学性。
3.QC小组活动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二)准确认识QC成果的展示重点
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QC小组活动,有利于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全员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QC成果参加评审所应展示的重心为:(1)成果展示的全部活动过程是否符合PDCA 循环要求;(2)各环节是否做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使用的数据是否完整、正确、有效;(3)统计方法的应用是否适宜。
从QC小组活动成果评审的总体要求来说,QC成果评审首先评审的是成果是否正确运用了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这并不意味着QC成果和成果评审与专业技术之间毫无关联。事实上,PDCA每一环节的推进都离不开专业技术的强大支撑,在解决一个又一个“拦路虎”的背后,都闪耀着专业技术的身影。没有专业技术上的攻坚克难,就没有针对性的解决举措,成果也不可能取得一步又一步的推进和最后达成的显著成效。二者相辅相成。
(三)深刻理解认识管理技术的三大方面
1.PDCA循环
(1)任何活动须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而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作为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PDCA适用于组织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质量工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PDCA循环四个阶段一个也不能少,同时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一般来说,在PDCA循环中,上一级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和输入,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通过不断滚动的循环把组织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
(3)PDCA循环突出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前后逻辑关系紧密、思路严谨、层层递进,客观反映了解决问题应遵循的客观内在规律,具有“三快”特性——领会快、上手快、问题解决得快,是经得起实践检验、高效解决问题的强大武器。
(4)借助PDCA循环,专业技术能够大展拳脚、少走弯路,有效达成目标,从而把专业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5)PDCA循环的严谨不仅保证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和高效,也便于活动成果的评审,有助于评审的公正、公平。
2.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
QC小组活动的宗旨决定了其活动源于工作实践中的亟待改进之处,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需求之上的。这些与实际工作血肉相连的改进实践,每一步都应留下足迹及收获等。而这些足迹及收获等,就是活动经过的重演或回溯。
用数据来表示事实,非常重要。它能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澄清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QC小组在做好数据收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收集的数据要有客观性。数据客观性是指实际测量或记录的真实数据。要避免只收集或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而忽略其他数据。
(2)收集的数据要有可比性。可比性指数据的特性和计量单位应一致。不可比的数据不能作为说明采取对策有效性的证据。
(3)收集数据的时间要有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收集的数据能真实反映活动各阶段情况。
(4)收集的数据要有全面性。全面性是指要多维度把握课题的状态数据,不限于已有统计数据,还有现场实地测量数据等。
对取得的数据要进行整理、分类、分层分析,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情况,有利于快速解决问题。通常可把数据按几种标志进行分类:(1)按时间区分,如按年、季、月、日、班来区分;(2)按地点区分,如按位置、工地不同来区分;(3)按症状区分,如按缺陷种类、特性、状态来区分;(4)按作业区分,如按生产线、机床来区分,或者按操作者来区分。
3.应用统计方法
数据有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之分,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也就需要正确应用统计工具或方法,提升质量改进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免产生误导。掌握必要的统计(质量)工具是有效进行质量管理的一项基本技能。
统计工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帮助理清解决质量管理问题思路的工具,如头脑风暴、亲和图等。这些工具并不直接针对过程或产品数据,而是更强调创造性思维,因而更多地应用于管理和策划活动中。另一类涉及如何分析和处理过程或产品中的数据波动。这类工具是以统计技术为核心,用于质量控制或质量改进的各个阶段中,帮助系统地识别、分析、诊断和改进过程或产品。
应用统计工具的重要性在于:
(1)有助于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从中发现问题或寻找原因,如不采用科学工具或方法,耗费的时间、精力、费用等将是难以承受的,而运用多种统计工具或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判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产生问题的关键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重大的质量改进成效。
(2)有助于科学决策。在质量改进实践中,很多问题的根源是隐性的,并不能简单地识别出来,而统计工具是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其内在规律,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这也同时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管理,更能避免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而产生的风险。
(3)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统计工具是成功实践的科学总结,因此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统计工具通常不会缺失必要的步骤和元素,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4)有利于更好地与管理者及相关各方沟通过程和产品的状况。管理者和相关各方可能并不具备质量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没有时间了解质量管理的复杂过程,而应用统计工具能够简明直观地呈现过程现状和改变趋势等,从而获得他们尤其是管理者对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活动的支持。
(5)有利于更多的人参与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活动。质量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统计工具可以避开复杂理论,降低开展质量活动的门槛,让更多人员广泛参与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质量水平。
(四)评委应着重关注的具体事项
仔细阅读各类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的评审标准后可以发现,没有任何标准要求评估专业、等级、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程度等,其核心都在于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在各评审标准日趋互鉴互融的情况下,评审人员正确理解QC小组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准确把握标准要求,成为评审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评委的评审水平参差不齐,但通常从以下方面抽丝剥茧、步步深入、客观、有效地开展评审:
1.课题名是否符合要求。课题名看似不起眼,其实往往直接体现了活动小组对QC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课题名都不正确或规范,那么后续活动的推进也可能发生偏差,这也是PDCA科学循环内在的逻辑关联使然。
2.课题大小是否适宜。QC小组活动所选择的课题不宜过大,小课题易于取得成果,活动周期短,能更好地鼓舞士气;短小精炼,大部分对策都能由小组成员自己实施,更能培育和发挥小组成员的创造性;大部分基于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或难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改进成果,不但让自己受益,也能更好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小课题易于总结成果,在发表成果的15分钟时间里,能把小组活动时所动的脑筋、所下的功夫、克服困难的毅力等充分表达出来,使成果有血有肉、丰满生动,对其他QC小组更有启发。
3.在前两个环节完成后,就要看是否选取了与课题性质相对应的活动程序。选取正确的活动程序,是PDCA方法得以正确运用的坚实基础。
4.再看整个活动过程是否步骤完整、先后顺序正确,再看程序执行中有无错误,如是否有数据支撑、数据是否客观或统计方法的应用是否适当等。选取的活动程序正确,但活动在开展中是否完整、充分,与要求本身是否有很大差距,是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在现状调查环节,对反映课题现状的数据挖掘不够充分,分层不够全面和深入;收集的数据不是课题当前状态的数据,导致未能按照要求找出症结;目标设定不是根据现状调查的相关数据设定的,而是根据经验先设定目标再推算课题症结,等等。对于创新型课题来说,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开展查新和借鉴、提出的方案没有创新性、提出的方案数量较少或不具有可比性。
5.在选取活动程序正确、各步骤执行也符合要求的有利局面下,主讲人如果不能清楚准确地复现活动过程,也很难获得满意的评审结果。在成果发表时,常见的共性问题如:主讲人不是在“讲”成果,而是在“念”成果,而且念得结结巴巴,不能一气呵成;主讲人仪态举止不得体,声音小而无力或吐词含糊不清等。
6.在评委提问环节,主讲人要能简明扼要、准确、正确地回答提出的问题。有的主讲人发表成果时满嘴生花,一旦回答问题,则吞吞吐吐、不明所以,甚至找台下的其他人帮忙回答,这就很容易让评委认为,主讲人没有参与或没有完整参与课题,甚至主讲人可能根本就不是小组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