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对工会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
2021-01-06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就业是民生之本,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推进就业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工会就业服务带来新挑战。通过调研,探索和思考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工会就业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实践,积极帮助困难群体就业,深化工会就业服务,助力稳就业工作目标。
一、黄浦工会就业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黄浦工会积极贯彻落实市总工会关于开展“稳就业”工作要求,稳妥有效推进职工就业服务工作。2017 年以来,就业服务工作服务职工8993 人次,组织参与15 场招聘会,意向录用4633 人次,帮助22 名困难职工家庭大学生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黄浦工会探索线上就业服务,整合用工需求和职工求职信息,依托市总工会“会聘上海”就业服务小程序,开展“相约云端多彩职场”黄浦工会云就业招聘会。通过线上就业服务平台发布招聘岗位141 个,进场人数447 人,意向录取182 人次,成功录用2 人。推动做好复工复产及“稳就业”工作,打造安全、优质、便捷的就业服务工作平台。
“相约云端 多彩职场”黄浦工会云就业招聘会
当前国内外疫情向好发展,特别是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级政府部门积极落实“六保”任务,一方面严守疫情防控,一方面助推复工复产,经济社会秩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总体就业形势积极向好。
课题小组就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对工会就业服务工作新要求开展调研,先后走访南京东路、瑞金二路,半淞园路街道职介部门,以及前程无忧、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公司,洋安物业、豫园万丽酒店、中福大酒店、丰云餐饮、避风塘美食等企业,与一线职介工作人员、企业人事、工会干部、部分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应届毕业生、求职者交流座谈,了解疫情期间企业用工及职工就业情况。调研显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住宿企业、房地产、文化娱乐等服务行业,用工情况不容乐观;线下招聘会一律暂停,使得企业和求职者现场式互动交流受阻;求职者、应届大学生就业意愿因疫情影响发生了改变……这些因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新问题和新情况,对工会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对工会就业服务工作带来的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用“前所未有”来形容,许多行业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对就业造成阶段性的困难。市、区两级政府迅速出台抗疫惠企“28 条”政策和应届毕业生稳就业措施,有效减轻了部分企业压力,均未出现规模性裁员和失业现象,整体就业人数逐步回升,取得了良好效果。虽然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对工会就业服务工作仍存在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线上求职” 方式对工会就业服务提出新要求。疫情期间,求职完全依靠各种网上招聘会,虽然说网络招聘是一种趋势,但这样的趋势来得有点太快,对企业和求职者而言,都存在着一个不适应的过程。访谈发现,求职者和企业对线上招聘方式都有不适应、操作不熟练、缺乏经验的问题。“云面试”作为一种新潮流,对用人企业是一种挑战,对求职者也是一种挑战。网上招聘投递简历成了主渠道,求职者普遍存在求职不踏实的心理。企业需提升网络招聘工作能力,适应从现场面试向“云面试”的转变,找到合适的求职者。
(二)“就业帮扶” 成为工会就业服务的关键环节。部分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应届毕业生反映,他们缺少在线面试的指导和技巧,就业成功率较低,更倾向于先实习再就业的模式。经统计,本市申请全总级深度帮扶和市总帮扶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共114 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30 名,其中成功就业12 名,占比40%;考研(专升本)4 名,占比13.3%;求职中4 名,占比13.3%;实习或有实习需求10 名,占比33.3%。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对到企业实习和锻炼这样的要求和期望有所增加。受疫情影响,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更谨慎了,倾向于工作环境安全、舒适且稳定性强的岗位。而这类岗位今年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多,与实际需求不对称。
* 全国级深度帮扶和市总帮扶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情况:
(三)“就业信息” 传播渠道影响工会就业服务成效。线上招聘突起,招聘平台也是各式各样。目前,智联招聘、58 同城,BOSS 直聘等招聘网站注册使用量最大,职位信息丰富,知名度较高。求职者习惯于浏览上述网站精准匹配职位信息,做个人求职计划。相对于本区就业招聘平台,大多采用公共招聘网、区就业职能部门微信号、街道微信号、就业工作微信群等渠道发布职位信息或招聘活动,这类网站和微信号公众知晓率不高,受众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显现出职位信息浪费的迹象。近期,瑞金二路街道举办“青春梦想 扬帆起航”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参与单位29 家,提供岗位500 多个,其中面向应届大学生岗位超过一半。通过“黄浦就业”、“瑞金二路街道”微信号发布活动信息,当天到场应聘人数仅130 多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访谈过程中,提及工会“会聘上海”小程序启动“云端”招聘会时,诸多访谈对象都感到陌生和新奇。可见,运用“互联网+ 工会就业服务”工作,传播面和受众面还有待加强。
新冠肺炎疫情给今年的就业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阻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消除疫情对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就业形势总体可控。在这特殊时期也激发了课题小组对持续疫情做好工会就业服务工作的探索和思考,推动工会就业服务工作不断转思路、调方式、优措施,更好地服务重点群体就业,助力稳就业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做好工会就业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通过调研,工会组织要积极配合市区政府部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做到疫情防控不放松,就业服务不断线,赢得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的胜利。鉴于当前仍处于疫情防控时期,课题小组对工会就业服务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挖掘线下岗位。收集岗位信息是做好工会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区总工会要在拓宽企业来源渠道上下功夫,尝试与区工商联、街道商会协商沟通,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扩大和优化工会就业企业数据库。同时加强与区就业促进中心、街道职介部门工作联动,动态收集企业招聘岗位信息,探索建立用工信息共享工作机制,挖掘适合工会就业服务群体的岗位信息,促进就业。今年疫情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全国劳模张国樑所在企业黄浦第一征收事务所在面对黄浦区旧改任务艰巨和缺少专业征收人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征收所。目前,新招录的100 多位征收工作人员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不少还是高学历的硕士研究生。这一决定为旧改征收员队伍注入了新鲜力量,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受此事启发,区总工会要在助力区内建会企业、劳模先进企业吸纳优质人才和稳定就业工作上多做思考,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搭建好供需服务平台。
(二)加强线上招聘。云招聘、直播“带岗”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招聘方式。区总工会可以利用“会聘上海”就业服务小程序,开展常态化线上专场招聘活动,邀请更多企业加入到小程序,集聚扩大岗位需求,把以前一两场提供几百个岗位的线下招聘会,转变为上万个岗位持续数个月的需求服务,有效促进“人岗”精准对接。同时需要建立线上服务常态机制,实时掌握供需动态,营造不打烊的就业服务氛围。在线上岗位信息采集和审核上多下功夫,确保用人单位信息、招聘岗位情况、酬薪待遇等信息的真实、完整。
(三)鼓励灵活用工。当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是激发应届大学生和劳动者创业活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的重要途径。今年年初,丰云餐饮有限公司与盒马合作推出“共享用工”的自救措施,降低了自身的用工成本,有效延缓了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灵活就业正成为稳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疫情防控期间,网络零售、互联网医疗、线上课堂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为灵活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建议市、区总工会加大对灵活就业群体的关心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共享经济”中灵活就业人员的研究,建立相关就业保障机制。对疫情期间采取自救措施稳队伍的企业应给予表彰奖励,以鼓励更多企业在稳就业中发挥作用。
(四)保障重点人群。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高校毕业生是工会就业服务重点人群之一,保障这部分人群就业需用足“绣花工”,下好“精准棋”。区总工会要加强对此类人员就业服务工作研究,进一步完善区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体系,尽快建立“就业帮扶”工作项目,把解决就业问题与困难帮扶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就业帮扶人员信息库。同时还要在满足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就业需求上下功夫,积极思考运用区工会资源提供就业岗位推荐,鼓励区内知名企业开发实习岗位,借助劳模工匠、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技能培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帮扶工作内容,促使他们尽快就业,帮助困难职工家庭早日摆脱困境。
(五)注重信息宣传。通过调研发现工会就业服务信息推送面不宽广、企业和求职者普遍存在网络求职不适应的问题。调研小组认为,区总工会要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宣传力度,拓宽区域化宣传渠道。可以尝试与知名招聘网站、直播平台合作,如智联招聘、51job、BOSS 直聘、抖音、B 站等,借助平台人气高、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提高工会就业服务的知晓率,进一步拓宽受众面,打响工会就业工作品牌。同时利用区总工会微信平台每月推送主题多样的就业沙龙“工”开课,提供简历撰写、企业选择、面试技巧、政府促进就业政策解读等在线咨询和指导。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开设“职通未来”直播课,为求职者、应届大学生、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求职之路保驾护航。
(六)营造和谐关系。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住宿餐饮行业,区总工会应会同劳动部门引导住宿餐饮企业和职工共商共谅、共渡难关。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劳动矛盾焦点问题及劳动关系发展趋势,对企业关停、裁员、欠薪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调解、早处理。加强对职工的法律援助等相关服务,防止出现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对职工利益的损害,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各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