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态修复师:在钢筋丛林中再造一片“师法自然”的天地

2021-01-06

上海工运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江豚职业生态

虽然城市的面积不到地球陆地面积的1%,却承载了地球一半以上的人口。过去,作为主要由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城市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但在其规划中基本没有考虑生物多样性问题,在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因此,有专家批评说,过去的城市生态系统是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受人为干预破坏最大的。

而现在,随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的自然生态修复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球城市发展的引领下,与“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同步,上海开展了生态空间规划工作,并纳入“上海2035”总体规划成果之中。与此同时,一群以城市生态修复、重塑地域自然生态系统为职业的城市生态修复师正悄然活跃在这个国际化的超大城市之中。

城市生态修复师,这个职业看上去有点很神秘。除了一些行业的体力劳动者外,他们可能是这个城市之中在户外工作时间最长的群体之一,和一般在室内工作的都市职工不太一样。同时,因为要和本土动物打交道,遵照这些夜行动物的作息习性,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夜晚“出没”。

他们虽然和普通职工有点距离,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却对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居民都非常重要。“我们这个岗位的工作巨细靡遗。一是对城市中的野生生物进行检测和评估,保育其中稀少濒危物种;同时,还要营造合适的栖息地,让它们无忧无虑地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针对城市乡土物种做科学研究,也是职责所在,这是为之后制定城市生态规划提供可靠依据。”按照城市生态修复师徐敏的介绍,这个职业涉及学科广泛,除了有扎实的科班专业基础,也需要从业者有足够的体能、判断力、责任心和全局意识。

虽然是一个对大众来说还显得陌生的新兴职业,但徐敏和她的同行坚信,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大力推广,未来会有更多有理想的“新鲜血液”进入这个行业,从事这一有意义又有趣的工作。

“每个人都身怀绝技”

实际上,有趣的背后也饱含着城市生态修复师的辛苦。看看这一行的网红人物“小江豚”在上海的一小片城市生态保育基地的日常工作,你就会明白。

今年夏季,由于连日下雨,金鱼藻在保育基地的河道之中疯狂生长,大有抢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的态势。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小江豚”和小伙伴邵宇决定采用人工捕捞。“这是解决这类问题最快、损害最小的方法,”“小江豚”介绍说。明明是一个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的柔软女生,但是,她早就在和各种生物博弈的过程中练就了皮划艇绝技。

“金鱼藻是多年生的沉水水草,就像长寿面。”“小江豚”一把接着一把地把金鱼藻拉出水面,但是,他们很快就遭到了金鱼藻的“反击”,密集的金鱼藻缠绕船桨,让小江豚和小伙伴寸步难行。而“小江豚”却处之泰然:“这只能算‘日常危机’,我们天天都遇到。”几个小时后,一整船的金鱼藻被捞上来,整整50 斤。“这些爆炸生长的金鱼藻通常会被用作猪饲料,但是在保育基地,我们会把捕捞上来的金鱼藻用作种植肥料,让它的营养反馈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一般的简单粗暴的打捞作业不同,一切结束后,城市修复师还要检查一下,会不会有无辜的“小朋友”在捕捞的过程中不幸落网。这一次,“小江豚”他们就发现了蜻蜓的稚虫在水藻中瑟瑟发抖,赶忙将其放回池塘。

其实,除了划船捕捞像金鱼藻这样容易泛滥的物种之外,城市生态修复师还会制作传粉设备、清除入侵生物、搭建小动物洞穴、以科学方式进行独栖性蜂巢招引,制作红外相机对动物进行检测研究。而像为小乌龟进行“美食制作”,野外动植物进行采集、对生态本底进行调查等工作,不少城市生态修复师也做得“信手拈来”。

“我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在上海从事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数年的江滨,自豪地形容自己的职业。但他也坦言,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忍住寂寞。比如,在野外动植物采集过程中,他们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每隔一段时间回收河道里的地笼,取出入侵物种,再把本土水生动物放回河道。对初次尝试的人来说,新的认知会带来好奇和惊喜。但是,如果每天都要重复进行这些事情,还要用心去做、去判断,如果没有对工作本身的热爱和责任感,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科班出身只是“基本标配”

实上,城市生态修复师已经算得上炙手可热的当红新兴职业。记者以“城市生态修复师”为关键词在百度上进行搜索,得到1200 多万条信息线索,其中还包含大量招聘信息。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这个新兴职业之中的一员?记者对这些招聘信息进行筛选后发现,环境工程、污水处理、河道治理等相关专业的科班出身是标配。一些知名规划设计机构还会要求应聘者是国际或国内重点院校的生态学、水土、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毕业。他们要熟练掌握生态修复、治理(如水、土壤修复、环境治理等)等技术;参与技术调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优化技术方案;编制相关技术方案、施工方案,撰写可研报告,及编写其他技术文件等;参与或负责研究课题立项、申报,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够独立开展研发改造工作,形成科研成果。至于收入,有资历和经验的修复师通常能得到招聘单位1 万至1.5 万元左右的“报价”预算。

而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要招到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修复师,并非易事。作为从事生态修复专业机构的城市荒野工作室,其创始人郭陶然解答了其中的原因。

郭陶然坦言,城市生态修复虽然是个热门话题,日益受到重视,但现阶段,国内高校还基本上没有相关针对性的专业。“因为生态修复的问题是,它的学科交叉太明显,包括园林景观与工程、植物培育与园艺种植,比如植物的分类、引种、育种、保育、监测、调查。除了植物还有鸟类、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方方面面都需要懂行。”用郭陶然的话来说,他们现在遇到的瓶颈是,他们所希望实现的目标要求的团队是一个各方面都有能力的团队,国内没有这样的培养机制,很多老师都不懂,招人对他们来说有点困难。

而将一个与生态修复相关沾边的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培养成真正的城市生态修复专家,也需要时间锤炼,不仅要有科学的功底,还要对某一块地区的生态有所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性。可以说,城市生态修复师是高度复合型人才。

期待更多有志者加盟

对于城市生态修复师人才的实际缺口,原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陈季武表示:“我的建议是高校需要加强通识学科。比如,学习植物学的学生,不能只认识自己研究的植物,对整个植物谱系的分类功底都没有,野外调查时,很多植物都不认识,一问三不知,这样根本没有办法做项目。”

一些机构甚至还发现,高校相关专业培养出来的相关专业的科班人才,在实践中的表现,还常常比不过某些从小就有这方面爱好的人。

比如,一些职业指南规定,生态修复要“参考受损生态系统历史状态或周边类似生态系统状态,确定一个或若干个环境和自然生态状况相似的本地原生生态系统,或类似生态系统作为参照生态系统”。而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城市环境中,修复师们发现,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历史生态系统参照样本。照本宣科自然是行不通的,但修复依然不能背离“师法自然”的原则。此时,生态本底调查得到的物种名录和数量等数据就变得非常重要。有爱好的人自然会去钻研探究,而不是敷衍了事。

这都考验着修复师的基本功底,而且是要在实践中积累真知。而现在,随着城市生态修复师这个职业为越来越多人所知,将有更多有志者、爱好者加入其中。

猜你喜欢

江豚职业生态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生态养生”娱晚年
江豚“归来”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我国第一只人工繁殖的小海水江豚迎来“百日”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