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行校企协同共建创新与研发中心多元共育技术技能人才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6张炳烛刘长春
张炳烛 刘长春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6)
1 引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秉承“学以进德 工以养技”的办学理念,始终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依托化工、医药行业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政行校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07年牵头组建了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2012年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2019年牵头组建了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政行校企合作,初步构建了化工医药职教命运共同体。
学校依托联盟(集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作用,政行校企协同,以资源信息整合为基础,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联盟(集团)相关企业承接学生实习,共建就业网络系统,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搭建联盟(集团)内部交流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融、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2 专业共建,对接产业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2.1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错位发展的专业群格局
学校依托联盟和集团两个平台,携手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成员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河北省主导产业,结合石家庄“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专业集群化发展,秉持“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将57 个专业整合构建形成了应用化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智能控制、人工智能、电商物流等15 个专业群,校企共同修订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
以核心专业为引领,对接产业链,重点打造5 个品牌专业群:对接生物医药产业链,做“优”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对接现代化工产业链,做“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对接物联网、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产业链,做“特”物联网技术专业群、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电商物流专业群,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牌、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依托专业群,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保障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无缝衔接”,增强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能力。
2.2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建成国家骨干、重点专业16 个,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国家标准25 项。2019年,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包括国家优质校在内共有17 个项目获得教育部认定,在全国1 423所高职院校中位列第26 位,在河北省内61 所高职院校中位列第2 位;成功入选河北省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立项建设专业群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立项建设专业群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
3 人才共育,对接岗位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高地
3.1 多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建产业学院、试点现代学徒制、实施订单培养
⑴ 共建产业学院
学校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和中检邦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检验检测产业学院”和“中检邦迪全球创新研发中心——京津冀分中心”,构建实施“教学、大赛、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型教材、职业标准,联合师资培养,合作开展学生就业云招聘、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等途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中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
依托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发布《2019年中国检验检测就业市场白皮书》,合作开发检验检测智慧云平台,采集学生理论学习、实验实训等多方面的数据轨迹,基于学生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数据画像,构建学生知识图谱和技能图谱,科学系统评估学生的学习绩效、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无缝对接,推动检测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⑵ 试点现代学徒制
学校是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试点专业为电子商务和医疗设备应用技术。本着“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共同提高”的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学校与业务覆盖全国的北京好药师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以及开创医疗设备维修服务新模式的河北利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和潜能,积极开展“学生+学徒”双身份、“教师+师傅”双导师、“学校+企业”双主体、“医药+电商”双领域育人,突出行业特色,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开设了“好药师电商班”“利美医疗设备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实施双主体育人,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⑶ 实施订单培养
学校与北京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湖北美和易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普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东软软件有限公司等30 余家单位合作开设了订单班,实现了专业大类的全覆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订单培养成效显著。2018年,学校与沧州临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2019年,双方合作设立了药物制剂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两个“临港开发区订单班”,由临港经开区人社局组织相关企业到附近县市中学进行招工和招生宣传。政校企联合,招工与招生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实行“2+1”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第三年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园区政府为订单班学生提供学费补贴和专项奖学金。采取先入职、后入学的方式,政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为沧州临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京津转移的化工医药产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3.2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近年来,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国家级团体奖25 项,省级团体奖148 项。据麦可思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学校近五年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98.16%,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为86.13%,就业满意度为88.30%,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深受企业好评,多人多次荣获任职公司“先进个人”“优秀员工”“岗位标兵”……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等单位连续多年发来喜报表示感谢。在2020年6月份的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代表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4 技术共融,对接职业能力,打造多功能现代化实训基地
4.1 “育训赛研服”一体,打造国内领先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合作,紧紧围绕区域化工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接职业能力,建成了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大赛、科学研究、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实境化、智能型、开放式的多功能实训基地。现建有九大校内实训基地,其中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2 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 个,商务部药品流通行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1 个,化工行业高级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 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 个。
学校与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青霉素钾盐实训中心,是国内首套以该产品为背景,面向多专业、多岗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浙江中控、正元化工共建的化工过程实训中心,学生可以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真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实操与仿真,打造了全方位立体技能训练模式。2017年,化工过程综合实训中心和青霉素钾盐实训车间获得全国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应用优秀案例;2018年,化工过程综合实训中心获得全国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应用优秀案例20 强。
依托校企共建的优质校内实训基地,学校设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推进资源共享与合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强队伍建设,组织企业师傅和校内教师参加考评员培训300 余人次;强化质量管理,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改善鉴定条件,近年来校企合计投入5 000 余万元升级改造了鉴定设备设施。通过技能鉴定推进专业建设,开展“以职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实现了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课程结构与职业标准相吻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施以证代考,化工医药类学生双证书率保持在85%以上。学校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4.2 社会服务能力日渐提升
近年来,学校依托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承办国家技能大赛14 场,省级技能大赛20 余场,出色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受到了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主办单位的高度认可,多次荣获“特殊贡献奖”“ 突出贡献奖”。针对京津冀化工、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包,为华北制药、石药集团、中石化建等多家企业培训员工25 万余人日。多年承接本科院校约1 500 名学生的实习任务。依托校中厂为20 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设备生产、安装等服务,收入约3 700 余万元。依托与沧州临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设立的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5 资源共享,对接国家战略,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5.1 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学院,打造“五级三融合”双创教育模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用友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河北化工医药-新道创新创业学院”。学校主管教学副院长担任院长,企业总经理担任执行副院长,经济管理系主任担任常务副院长,教务处长、学生处长、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担任副院长,形成了校企合作、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工作联动协调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优势有效推进各项工作,打造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五级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五级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五级”是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级为激发创新创业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能力拓展课程与创业基础课程。
二级为培养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TRIZ 管理与营销等选修课程,组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各级各类竞赛等。
三级为创业模拟训练。面向提出创意项目的学生,进行模拟经营训练,熟悉商业运营流程,培养学生的商科素养与商业运营技能。
四级为真实项目实践。有针对性地为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培训,安排学生进行企业真实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五级创业孵化与就业。针对较为成熟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指导和支持,实现学生的创业与就业。
“三融合”是指通过创新创业学院管理体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融合为一体。三融合更强调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各负其责,统抓共管。
依据 “五级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性、系统性特点,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心智模式、专业层次与认知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双创实践课程,构建了“五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双方还共建双创实践管理平台,开展师资培训及技能竞赛,实施创业项目“校内专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修订《指导学生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产业教育大赛,“专创融合、赛教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
5.2 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作用突出
依托创新创业学院,结合“五级三融合”双创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建设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示范引领成效明显提升。2017年作为24 所职业院校之一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创先进工作单位,“智汇”众创空间获评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2019年作为全国11 所高职高专院校之一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 强。近年来,获得创新创业类大赛国家奖励6 项,省级奖励146 项。学校连续多次获得“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河北省大赛优秀组织奖。
6 问题与思考:“双高”背景下产教融合路径探析
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问题同在。学校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国际化合作办学亟待推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尤其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双高”十大改革发展任务始终,是“双高”建设的主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将始终坚守“化工让生活更美好,医药让人类更健康”的坚定信念和为化工医药产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初心使命,扎根职教沃土,立足化工医药行业,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联盟(集团)框架下协同育人新机制,探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技术协同创新研究室等校企合作新平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6.1 共同创建特色产业学院
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在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同时,突破学校与企业间1+1 传统合作模式,与临港生物医药产业园合作共建河北化院临港产业学院,实现政府、学校、企业间“1+1+N”合作模式,根据园区企业需求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直接服务于产业园区发展。
6.2 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技术日新月异,新业态、新岗位层出不穷,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在企业。校企合作,技术赋能,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改造传统专业,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用人工智能+全面提升专业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必由之路。
6.3 共同打造创新服务平台
瞄准京津冀化工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面向京津冀化工医药行业企业及沧州临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行校企共建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协同研发中心等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面向化工医药行业开展工艺(产品)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服务,为政府提供发展规划、环保咨询等服务,推动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发展。在技术服务引领下,带动科研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水平提升。
6.4 共同培养双师教师队伍
建立行业企业领军人才、企业管理者、技术能手和学校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制度,探索“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实施校企人才“双向互聘”“互聘共培”,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和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产业教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工作。支持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科研课题、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6.5 共同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依托联盟,与联盟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制定中国特色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等,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推进国际化办学水平;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走出去”大型企业合作,联合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共建丝路学院,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