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焦-膜腠思想探讨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

2021-01-06

河北中医 2021年7期
关键词:腠理三焦津液

陈 健 李 忠 孙 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科,北京 100029)

肿瘤属中医学积聚、癥瘕、岩、失荣、石疽等范畴,《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癌瘤发生的本质在于“正虚毒聚”。各种原因导致人体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进一步聚而为痰,痰瘀互结,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故保持气、血、津液运行通畅是预防和治疗癌症的关键,即《金匮要略》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我们通过阐释三焦-膜腠的实质与生理功能,并分析三焦膜腠系统与恶性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关系,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膜腠隶属于三焦,是遍布周身的庞大系统

三焦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明确指出了三焦的功能、属性和特点。自《难经》提出三焦“有名无形论”始,后世部分医家沿袭此观点,认为三焦虽有其名却无实体。如《备急千金要方·三焦脉论》曰“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而不可见”。《圣济总录·三焦统论》提出“论曰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待此以通达”。自陈无择始创言“三焦有形如脂膜”,至明代张景岳、李中梓等医家,已明确否定了三焦“无形论”,指出三焦具有确切的形质,如张景岳《类经》指出“《难经》谓其有名无形,诚一失也。是盖譬之探囊以计物,而忘其囊之为物耳,遂致后世纷纷无所凭据”。《质疑录·论三焦有几》亦曰“夫三焦、膀胱,与胆、胃、大小肠四腑并言,而又有厚、薄、结、直、纵、横之意,此所谓三焦者,属之于腑,正有形有状之三焦也”。薛雪在《医经原旨·脏象》言“三焦者曰‘中渎之府’,‘是孤之府’,分明确有一腑,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腑之形” 。由此可见,三焦遍布周身,际上极下,无所不包,十二脏中极其特殊,正如李中梓《内经知要》指出“三焦所以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也。十二脏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

膜,形声字,《说文解字》云“肉閒胲膜也,从肉莫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曰“膜、幕也。幕络一体也”。李时珍言“募与膜同”,故古籍中“募原”“膜原”“膏膜”“脂膜”“隔膜”等词均属于膜的范畴,如张志聪指出“募原者,肠胃外之膏膜”;马莳亦言“募原之间者,即皮里膜外也”;张介宾认为“盖膜犹幕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血气必聚,故又谓之膜原,亦谓之脂膜”。《医膡》指出“盖所谓膜原者,言膜之在各藏各府之间,而遮隔者之原系也。各藏各府之间,皆有薄膜,而外连于皮肉孔穴”。故“膜”既包括肠胃之外的膏膜,又包括脏腑之间的薄膜,向外连接皮肉孔穴,内连遍布周身。膜与三焦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慈济医话》言“募原,以形论,为网油;以象论,为三焦。夫灯犹三焦也,铜灯犹网油也,灯罩、灯托,犹募原、隔膜也。四名等于一物,故合三焦、网油、募原、隔膜等各而一之,曰三焦而已”。王雪华等[1]指出,三焦是指机体内存在的各种空隙、腠理、膜原等结构,大致相当于组织间隙、脏腑间隙、细胞间质乃至分子间隙所构成的空间和通道。故膜、募原、隔膜、网油等组织均为三焦的一部分,具有三焦的功能,巫君玉[2]指出,在解剖中可找到的胸膜、腹膜,以至于由其连结的肠系膜及其他物质,无不是三焦的实质。

腠,形声字,从肉,奏声。本义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如《中医辞典》解释“腠”为“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同时,腠亦属于三焦,《灵枢·本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指出了腠与三焦的密切关系。现代中医大家陈潮祖提出“膜腠三焦”说,指出三焦组织结构中包括“膜”“腠”2个部分,膜外的组织间隙称为腠理,与膜组成少阳三焦,从生理结构而言,膜和腠(膜外组织间隙)才是三焦的完整体现[3]。故三焦-膜腠系统是内连脏腑,外达皮肤,是遍布周身的庞大系统。

2 三焦-膜腠系统的生理功能

2.1 三焦-膜腠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灵枢·本输》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五癃津液别》言“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张介宾《类经》释曰“中渎者,谓如川如渎,源流皆出其中也。即水谷之入于口,出于便,自上而下,必历三焦,故曰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亦曰“三焦之脉,出于中胃,入络膀胱,约下焦而主决渎,故为中渎之府”。均指出了三焦是水液代谢的通道,津液布散、汗液和尿液的排出均依赖于三焦。Petros C Benias等[4]发现并定义了一个新的器官,该器官为人体内的间质组织网,并称之为“流动液体高速公路”,身体中的每个组织都被这个充满流体的间质网络所包围,遍布全身,互相连接,进行着细胞内外的液体交换。还提及间质组织与三焦的形质和功能非常相似,从现代医学角度证实了三焦是人体水液循环的通道。陈潮祖教授认为,三焦是津液出入之所,水液能敷布全身,除需五脏的协同合作外,惟赖此通道[5]。魏艳等[6]指出, 三焦形质特征内涉肺、脾胃、肾、膀胱等, 外连皮肤、腠理、汗腺、毛孔等, 是人体巨大的水液输布、疏通和排泄系统, 外应皮肤、腠理、毫毛。张晓文等[7]认为,离子通道尤其是水通道,有可能作为三焦的重要内涵之一。余建华等[8]以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为基础方,采用调畅三焦气机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

2.2 三焦-膜腠是气血的运行通道 《黄帝内经太素》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三气,经营五脏六腑”。《中藏经》亦谓“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上下左右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故三焦为体内阳气、卫气、元气运行的通道,故三焦通畅,是人体气机运行畅通的前提和保证,而膜腠正是体内阳气运行的出入口,如《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云“腠者,一身空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张志聪言“盖在外则为皮肤肌肉之腠理,在内则为横连脏腑之膜原,皆三焦通会元气之处”。周学海《读医随笔》言“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均指出了腠理、膜原为三焦通会元气之所,是气升降出入之道路。

三焦与血液运行亦密切相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言“腠者,为血气所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曰“腠者,一身空隙,血气往来之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盖三焦乃初阳之气,运行于上下,通合于肌腠,不入于经俞,是以上焦之气,常与营俱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者,与充肤热肉之营血,间行于皮肤脏腑之纹理也”。表明三焦-膜腠是人体血液的汇聚和相互沟通之处。储开博等[9]认为,三焦-膜腠生理功能与内脏微循环毛细血管网及其血液循环密切相关,且并不脱离内脏器官而孤立存在,同时沟通内外,联系脏腑,与四肢百骸相通。封银曼等[10]指出,微循环是全身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是物质交换的场所,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的动态,中医学的三焦与现代医学微循环在形态上可谓不谋而合。孔光一等[11]认为,三焦膜系包括外通性和内通性膜系,内通性膜系主要指血运通道内外满布的膜层,其深入各部机体,膜层错综复杂却能有序组合,维系整个膜系物质交换运行、全身营养供给和排出代谢废物的功能。

2.3 三焦-膜腠根于肝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指出“三焦乃初阳之气”。高世栻《医学真传》亦言“三焦者,上、中、下少阳之气所主也”。吴又可《温疫论》曰“三焦,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三焦,在形处于半表半里,在功以阳为用,故属少阳,其经为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故三焦与肝胆的关系非常密切。《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张介宾亦指出“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陈潮祖教授即从肝主筋、膜为筋的角度,提出了“三焦根源于肝”的观点,正如《中医病机治法学》言“筋膜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筋是膜的束聚,膜是筋的延展,故肝-筋-膜之间相互有机联属”[5]。肝主疏泄,可助少阳三焦卫气上升外达,有此运行之力,三焦之中气津不壅滞,道路方可保持通畅[12]。由此可见,肝生理功能正常是维持三焦-膜腠功能的前提,亦为临床调节三焦功能提供了用药靶点。

陈潮祖教授将“三焦根源于肝”应用于临床,一方面通过疏达肝气,调节三焦卫气,治疗五脏六腑之气滞津凝血瘀,另一方面治疗三焦之“膜”挛急的病变当“柔肝缓急”,柔肝可调五脏六腑之筋膜,从而恢复气、血、津、精的通利[5],临床常用甘草、白芍以缓解筋膜挛急,柴胡、陈皮、枳壳通畅三焦气机,用调肝散治疗三焦气机不畅的气秘证,方中使用柴胡、白芍、枳売、木香、厚朴疏泄肝气,使得三焦气机通畅,则大便自调,用于治疗便秘或大便不爽兼见胁、腹、腰、骶胀痛。

3 三焦-膜腠与肿瘤发病和转移密切相关

3.1 三焦-膜腠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肿瘤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13]。《类证治裁》言“诸有形而坚着不移者为积”,古代的积证即属于现代医学肿瘤范畴。《灵枢·百病始生》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邪气淫泆,不可胜论”。此段阐述了“积证”发生发展的过程,就病因而言,为人体正气不足加之感受外来邪气;就病机而言,为邪毒“稽而不去”;就病变部位而言,为“募原之间”和“脉”。我们认为“募原”不仅包括肠胃之外的膏膜,还包括外连皮肉孔穴,内连脏腑的薄膜,属于三焦-膜腠系统,遍布周身,这与恶性肿瘤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病的特点一致,正如张介宾所言“隐蔽曲折之所,气血不易流通,若邪气留着于中,则止息成积” 。

根据《灵枢·百病始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可知,积证病位为募原和脉,募原即三焦,脉即血脉,故肿瘤的发病与三焦-膜腠密切相关。《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曰“三焦之气,统领气血津液,充溢脏腑腠理,邪不能入,所谓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故保持三焦气血津液运行通畅,是人体保持健康的基础。同时气血津液“稽留不去”为肿瘤产生的病机,《难经》言“外中于寒,内伤忧怒,则气上逆,六俞不通,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积乃成已”。气滞血瘀痰凝是癌病机的外在表现[14]。针对这一病机,在治疗肿瘤时,应注重“疏通”之法,故《类证治裁·积聚论治》言“寒气瘀血痰沫,交结于肓膜,久而盘踞坚牢,至元气日削,盘踞日深,攻补两难措手。惟先理其气,大七气汤、排气饮,气行则脉络通”。因此,肿瘤的发生与三焦-膜腠密切相关,癌症治疗的切入点为疏通三焦,使气机调达,水液流通,血液畅行,进而达到消除癌肿目的。

3.2 三焦-膜腠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 肿瘤的转移、复发与三焦-膜腠亦密切相关。转移、复发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淋巴转移、血液转移是癌症转移的主要方式,张天洪等[15]认为,三焦的实质就是网膜、肠系膜、输尿管,并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系统。叶乃菁[16]通过研究三焦、膜原、腠理等生理结构和功能,认为恶性肿瘤的转移与这些通道密切相关。组织水肿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常见现象。三焦膜腠是由筋膜延展而来,是其水津运行之路,此与现代肿瘤直接浸润的通路相似[17]。谷晓红教授认为,癌症手术极易损伤局部的淋巴管、血管、神经,也就是破坏了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致局部瘀阻不通,癌细胞积聚,是导致癌症术后复发、转移的原因[18]。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癌毒在疾行之气血中难以停留。三焦-膜腠系统将脏腑形骸连为一体,与恶性肿瘤病症无处不在这一临床特点高度吻合。

4 现代医家从三焦-膜腠系统论治肿瘤的经验

三焦-膜腠是水液气血运行的通道,表里津液从此出入,上下津液从此升降,气血津液在此进行交换,既是外邪入里必由之路,也是驱邪外出途径之一。《黄帝内经太素》言“手少阳脉是三焦经隧,通行三焦之血气”。《温疫论》亦指出“三焦,内不在藏府,外不在经络,舍侠脊之内,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故属于半表半里,可从少阳枢机论治。姜良铎教授认为,人体三焦膜性四通通道是交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重要通路,其连续性是癌毒从单一脏腑转移到其他多脏腑的途径,如癌毒循三焦向上流窜于脑,向下流窜至骨,且逐渐循三焦侵犯全身[19]。姜良铎教授将“通调管道”作为治疗肺癌大法,重视“三焦”,“通、化、调”即通畅三焦、恢复三焦气化、调理脏腑气血、疏利三焦为治则[20]。姜良铎教授临床上见三焦郁滞者,施以行气疏肝解郁,外感者解表,湿郁者利湿、化湿、燥湿,治疗过程中重视毒邪外有出路,善用利尿及泻下之品[19]。杨亚平等[20]指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与三焦气化存在着微妙联系,通过经络、五行传变规律预防具体某一恶性肿瘤的传变之势,既遏制了三焦的传播,也有利于机体的后期恢复。吴晓芳等[21]认为,“疏涤五脏”法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治则,通过“汗”“二便”给邪气以出路,疏通三焦,三焦气血通畅,则五脏安。沈敏鹤教授[22]善从三焦论治肿瘤,提出“燮理阴阳平为期,调治三焦和为度”的治疗思想,指出癌瘤由宏观视之,无不因阴阳失衡,并以升降出入衡者为常,但凡三焦有气滞者,必辅以畅达中焦之气。舒琦瑾教授[23]认为,三焦气机不畅是肿瘤相关性口疮发病的重要条件,故应将调畅三焦气机贯穿肿瘤相关性口疮治疗始终。齐文颖等[24]认为,三瘀(气郁、痰瘀、血瘀)阻滞三焦是恶性肿瘤的核心病机,指出通达三焦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李秀双等[25]临床采用三焦针法疏调三焦、蠲化痰浊、益气调血、扶本培元,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癌性疲乏及其伴随的焦虑与抑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贾英杰[26]提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是癌毒产生的根源,肿瘤患者三焦气机升降出入不利,癌毒内生,多以气滞为基础病理变化,继而毒瘀内生,因此治疗上重视理气类药物的应用,以理气之品调畅三焦,使气血流通,表里交通,上下通达。诚如明·皇甫中《明医指掌》所云:“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瘤之患也。”杨剑横等[27]运用升降散辨治肺癌、肝癌、卵巢癌等三焦肿瘤,以升清阳,降浊阴,调气血,通调表里三焦气机。花宝金[28]教授提出“湿邪”停滞于“三焦”是肿瘤的核心病机,调畅通利三焦气分和血分是肿瘤化湿治疗的核心方法,如治疗结直肠癌,使用升降散以升降气机,用滑石、猪苓、泽泻、生蒲黄、大蓟、小蓟等通调气分血分,利下焦通畅。林宗光[29]认为,癌症日久失治,正气大耗,肺脾肾三脏虚损,三焦不利, 气道闭塞,水液停聚而发为癌性胸水,通过益气、温阳、育阴、祛瘀化饮法,疏利三焦水道。

综上所述,现代医家治疗恶性肿瘤时十分重视恢复三焦通畅,善用温阳理气类药物,通过透达膜原、调畅三焦气分、通利三焦血分、疏利三焦水道等方式,从三焦-膜腠角度论治癌症,疗效显著。

5 结语

通过梳理历代经典文献理论,分别阐释了“膜”和“腠”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剖析了三焦系统的实质,梳理了其生理功能,指出膜和腠(膜外组织间隙)是三焦的完整体现,也是使脏腑形骸连为一体,完成人体气、血、水液运行的生理结构基础。三焦-膜腠系统与肿瘤发病、肿瘤转移和肿瘤复发密切相关,现代部分医家从三焦辨治恶性肿瘤取得良好效果,为临床肿瘤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猜你喜欢

腠理三焦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