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补短板推动江苏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2021-01-06郝思军
□ 郝思军 蒋 涛 杨 啸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筑业作为江苏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以及吸纳劳动力多等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突出,但当前全省建筑业仍然存在竞争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因此,补齐江苏建筑业发展短板,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两新一重”工程建设,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一)建筑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国龙头地位不断稳固
江苏建筑业总产值自2007 年后,已经连续13 年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基本稳定在13%以上。2000 年,江苏建筑业总产值仅为1538.8 亿元,2009 年首次超过1 万亿元,2013 年超过2 万亿元,2018 年突破3 万亿元。2010-2019 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 个百分点,且高于浙江、山东、北京和上海等主要省市。其中,比浙江高5.4 个百分点,比山东高0.3个百分点,高于北京1.8 个百分点,高于上海4.5 个百分点。2019 年江苏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31 万亿元,总量是广东的2 倍,浙江的1.6 倍,山东的2.3 倍,北京的2.8 倍和上海的4.2倍。建筑业总产值规模的持续壮大,使江苏建筑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建筑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筑业增加值贡献明显,支柱产业作用稳中有升
1996 年江苏建筑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5%,达到5.3%,成为支柱产业,已经连续24 年占比保持在5%以上,且近年来,伴随着江苏建筑业不断壮大,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稳中有升态势。2000-2019 年,江苏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占GDP 比重呈现先降后升,2000-2017 年占比从6.9%缓慢降至5.4%,2018 年以来所占比重又稳步上升,连续两年超过6%,至2019 年占比达到6.5%,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加大,支柱产业作用稳中有升。
(三)建筑队伍快速壮大,“稳就业”作用充分发挥
江苏建筑业作为富民产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近20 年来,伴随着江苏建筑产业的做大做强,“稳就业”作用效果显著。2019 年,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801.0 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一,10年间年均增长3.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 个百分点,比2010 年增加了209.5 万人,占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14.8%。与其他省市比较,2019 年江苏建筑业从业人员比浙江多198.7 万人,是广东的2.4倍,山东的2.6 倍,北京的14.6 倍和上海的9.3 倍。
(四)房屋建筑施工能力全国第一,助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从企业情况看,房建企业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2019 年全省有工作量的房屋建筑业企业3927家,占全省有工作量总专包企业比重42%,与房建有关的建筑工程特级资质74 项,数量居全国第一。从房屋施工情况看,2019 年全省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25.53 亿平方米,总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房屋施工面积的17.7%,是第二位浙江的1.4 倍,第三位湖北的2.8 倍,相当于西北和东北地区15 个省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的总和。从房屋竣工情况看,2019 年全省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7.79 亿平方米,占全国比重达到19.4%,相当于全国近1/5 的房屋建筑是由江苏建筑企业施工完成,总量是第二位浙江的1.8 倍,第三位湖北的2.3 倍,也超过西北和东北地区15 个省份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之和。
|制约江苏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
(一)产业竞争力仍显不足
江苏建筑业生产总量稳居全国首位,但从劳动生产率等相对指标来看,在全国建筑业总产值排名前十的省市中位居中游水平,表明江苏建筑产业竞争力仍然不足。从劳动生产率看,2019 年全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36.3 万元/人,低于全国(40.0 万元/人),在产值前十地区中仅列第七位,处于中游偏下水平。从经济效益看,2019 年全省建筑业产值利税率和资产利税率分别为6.9%和9.9%,分别高于全国0.7 个和3.9 个百分点,但均居全国产值前十地区的第四位,处于中等位次,其中产值利税率比排名第一的北京(8.7%)低1.8 个百分点,资产利税率比排名第一的福建(11.5%)低1.6 个百分点,江苏建筑业盈利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技术装备率看,2019 年全省建筑业技术装备率为9182.3 元/人,动力装备率为5.1 千瓦/人,分别位居产值前十地区的第六位和第四位,其中技术装备率低于全国(10770.1元/人),且仅及排名第一位北京(46597.2 元/人)的19.7%,动力装备率分别比北京(9.5 千瓦/人)和山东(7.5 千瓦/人)低4.4 千瓦/人和2.4 千瓦/人,表明江苏建筑业的大多数企业人均装备率不高,部分企业大而不强,对承接大型工程及技术复杂、设备要求高的工程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对缓慢
近年来,江苏建筑业内部行业结构虽有所优化,但仍然是房屋建筑业“一家独大”,土木工程建筑发展相对不足,这与建筑大省地位不相符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相对缓慢。从各行业完成产值占比情况看,2019 年江苏房屋建筑业完成产值占比为72.4%,高于全国(62.1%)平均水平10.3 个百分点,而与基建相关的土木工程建筑业完成产值仅为14.9%,低于全国(27.6%)12.7 个百分点,同时与浙江、广东、山东、北京、上海等主要省市相比,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占比也最低,分别比前两名的北京(34.2%)和广东(31.0%)低19.3 个和16.1 个百分点。2019 年,江苏铁路、道路、隧道、桥梁、水利和水运等土木工程建筑业完成产值4924.9 亿元,比广东少223.4 亿元,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完成产值也低于广东147.9 亿元。可见,江苏建筑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效益不高的房屋建筑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向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的基础设施建筑业发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龙头企业引领不足
特级资质作为建筑业的“顶级身份”之一,具备这一资质的企业可谓行业翘楚,皇冠上的明珠,是反映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地区建筑施工硬实力最重要标志。截至2020 年8 月,全国共691 家企业拥有特级资质数量为882 项。其中,江苏企业拥有特级资质83 项,总数居全国前列,仅少于北京(97 项),与浙江并驾齐驱。但是从特级资质的分布结构看,江苏在基础设施领域建筑施工能力明显要弱于相关省市,江苏83项特级资质中有74 项属于和房建相关的建筑工程,只有9 项特级资质与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相关,分别为市政公用工程(5 项)、公路工程(2项)、矿山工程(1 项)、石油化工(1 项),在铁路、港口与航道、水利、电力等领域没有一家企业获得特级资质。而北京拥有的市政、公路、铁路、港口与航道、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级资质多达55项,浙江(14 项)、山东(20 项)、陕西(25 项)、广东(26 项)、上海(22 项)也均明显高于江苏。当前,在大力推进“两新一重”建设背景下,江苏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缺少龙头企业引领且施工能力不足将导致基建投资产值被外省企业瓜分,同时在与其他省市建筑企业竞争“新基建”和重大交通水利工程时,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四)对中央建筑企业吸引力不够
“中字头”和“国字号”建筑业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承接工程能力强,对提升一个地区建筑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 年,在江苏的中央建筑业企业共46 家,在主要地区排名第九位,仅高于湖南和安徽,比北京少110家,比广东少38 家,比陕西少29家,比河南少17 家,比湖北少16家。在苏中央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为1480.6 亿元,总量仅相当于北京的19.9%、湖北的23.1%、广东的36.9%、上海的48.5%,占全国的比重为3.1%,分别低于北京(15.7%)、湖北(13.5%)、广东(8.5%)和上海(6.4%)12.6 个、10.4 个、5.4 个和3.3 个百分点。在苏中央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第十一位,位于安徽之后。从获取的工程订单看,2019 年在苏的中央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4786.1 亿元,工程合同总量不足北京、湖北、广东、上海等地区的一半,占全国比重仅为2.7%,在主要地区中排名末位。从资产总计、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看,在苏中央建筑业企业分别位于第十一位、第十一位和第十位,在主要地区中也属于靠后位次,占全国比重均在3%以下,大幅低于北京、湖北、广东、上海等地区。
(五)省内建筑市场空间不足、竞争加剧
江苏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长远来看,省内的房建市场和基础设施市场与其他省相比空间不足,且由于江苏建筑市场开放程度高,与全国各地实力强大的建筑企业竞争加剧。从企业在省内完成的产值和在外省完成的产值增速看,2001-2008 年,省内产值增速基本都快于省外产值增速,2003年省内产值更是大幅增长33.8%,高于省外产值18 个百分点,此阶段省内施工产值占全省比重在65%左右;但是随着省内市场空间的压缩,叠加外省企业的不断进入,2009-2019年外省施工产值增速基本都超过省内施工产值增速,2015 年外省产值增速更是超过省内产值增速10.4 个百分点,当前省内施工产值占比已下滑至54%左右。
从对江苏建筑业总产值增长的拉动作用看,也经历了主要由省内市场拉动,逐步转向靠省外市场拉动的过程。2001-2013 年省内市场对全省总产值增长拉动作用均大于外省市场(2005 年除外),但是2014-2017 年连续4 年省外市场对产值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省内,4 年间省外市场分别拉动产值增长6.4个、2.9个、3.7 个和4.5 个百分点,分别高于省内市场0.5 个、5 个、3.4 个和0.6 个百分点。
(六)技术进步对建筑业产值增长贡献偏低
建筑业产值增长是由劳动投入增长、资本投入增长及技术进步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找出短板,发挥优势,有必要对三要素的贡献进行定量测度。利用C-D生产函数对2000-2019 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从业人员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近20 年间,影响江苏建筑业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中,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最快,为9.4%;劳动投入年均增长率其次,为6.9%;技术投入的年均增长率最低,为2.4%。投入要素中,劳动投入贡献最大,达到66.5%;其次是资本投入的贡献为19.9%;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最小,只占13.6%。由此可见,江苏建筑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劳动投入拉动,技术进步贡献率不足15%,整体还处于粗放式经营模式,20 年间,不管是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速度,还是对产值的贡献程度均为最低。因此,江苏建筑业产出要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关键在于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改变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应从原始的外延式增长转变到内涵式增长的轨道上来。
|推动“十四五”时期江苏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江苏建筑业虽在规模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在生产效益和发展质量上仍存在短板。因此,“十四五”期间江苏要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坚持外部引入与内部培育相结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中字头”和“国字号”的大型建筑企业在基础设施施工领域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因此,“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建筑产业结构转型,应立足于外部引入和内部培育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做好外部引入。出台土地、金融、税收、用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紧盯在全省有工程项目的铁路、港口与航道、水利、电力等领域拥有特级资质的企业,吸引其在江苏注册落户。另一方面做好省内企业培育发展。鼓励大型建筑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收购,成长为“领军型”“航母型”企业,帮助和引导本地企业多元化发展,积极与“中字头”“国字号”企业对接联姻,以“联合体”形式参与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水利水电、市政公用、港口航道建设,积累施工经验和业绩,不断做大做强江苏土木工程建筑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二)坚持挖掘省内市场和拓展外部市场相结合,寻求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建筑企业必须做到“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一是充分挖掘省内市场。把握国家“两新一重”政策机遇,积极参与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棚户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苏北农房建设等领域新的增长点,在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下功夫。二是帮助企业拓展外省市场。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深度参与上海、浙江、安徽工程项目建设,同时把握好西南、西北、东北等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地区,利用好其发展的“后发优势”,提前布局,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三是推动企业走出国门。支持建筑业企业跟踪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热点,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专业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坚持加强技术投入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技术创新。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促进建筑业新技术、新工法的开发和推广,不断解决工程建设难题,使之成为建筑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二是推进管理创新。一方面要逐步从施工承包商向投资运营商的转变,增强建筑企业资本运营能力,形成投融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的产业链闭环,打造一体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力,推动江苏建筑企业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全面推行施工总承包的基础上,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促进企业提供全过程、一体化服务,打破建筑产业各个环节相互割裂、“碎片化”、信息孤岛等现状,立足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技术、人力、资金和管理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水平。
(四)加快配套制度建设,推进建筑业工业化和信息化
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除企业自身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大人才和科技、设备的投入外,还需要一系列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配套制度的建设,如设计标准化与体系化、构件生产工厂化、建筑施工机械化、材料加工与供应规范化、承包经营集约化、经营决策专家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等相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升装配式施工能力,通过工厂化流水线作业,提高施工效率,克服人工操作在标准、质量等方面的误差问题;通过BIM 技术开辟建筑设计施工的全新视角,实现复杂变简单、盲盒施工变可视化操作的颠覆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