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伟大斗争”论断与中国外交
2021-01-06程又中赵长峰
程又中 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论断、新观念、新思想,“伟大斗争”论断即是其中之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伟大斗争”论断,指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①;2016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要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②。在2017年“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表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③;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强调“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④;2019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系统论证了“伟大斗争”的重要性,指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⑤。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⑥。从“准备进行”到“正在进行”再到“更好进行”,从位于“四个伟大”之首到长篇系统论证“伟大斗争”,不难看出,我党对伟大斗争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下,我党强调伟大斗争,是否不合时宜?是否具有冷战思维?如果不是,那么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又是什么?如果“伟大斗争”论断成立,对中国外交又有何指导意义?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在论述之前,有两点须做特殊说明:第一,“伟大斗争”是党中央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总体形势做出的科学论断,涉及党情、国情和世情等多个方面,而本文主要聚焦国际领域,重点分析“伟大斗争”论断产生的国际动因,“伟大斗争”在国际领域中的内涵要义,“伟大斗争”对中国外交的指导意义。第二,“伟大斗争”并不意味着否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反,本文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强调“伟大斗争”,更进一步说,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与进行伟大斗争不仅不矛盾,反而互为补充。
一、“伟大斗争”论断提出的动因
“伟大斗争”论断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在国际领域,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种风险暗流涌动,形势复杂多变,各种各样的挑战不断涌现,党中央为防范风险,未雨绸缪,做出了“伟大斗争”的重大判断和部署。
(一)周边安全环境充满变数
中国所处地缘政治环境复杂,不稳定因素很多,周边安全总体呈现出稳中有忧的特点。在东北亚方面,世界各主要大国对朝政策尚存分歧,美朝战略选择冲突根深蒂固,朝鲜半岛未来安全走势扑朔迷离,日韩关系几度遇冷,尽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已于2020年11月签订,但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仍不明朗。在东南亚方面,大国关系重新布局,区域内国家持续扩军,低烈度冲突时断时续,海洋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愈发凸显。在南亚方面,印度肆意扩大区域内主导权、印美关系再度强化,印巴对抗持续加剧,总体安全风险不断提高。在中亚方面,伊斯兰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依然活跃,短期内无法解决,毒品犯罪、武器走私、非法移民等跨国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区域内国家政府治理能力相对较弱,多种因素聚合发酵,在威胁地区安全的同时向周边国家外溢。总之,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虽然大体上呈现稳定态势,但在和平的大背景下,各种异端势力不时挑起动乱,对我国周边安全形成了潜在的不可控风险。
(二)地缘政治空间受到挤压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愈发强烈,由此其调整了全球战略,目的在于挤压中国地缘政治空间。在印太地区,美国的印太战略有意遏制中国崛起。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报告》正式将印太地区作为美国区域战略的首要关切,报告极力丑化中国国家形象,声称“中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将会削弱其他国家的主权”⑦,为此美国有必要加强与该地区盟友的关系,以共同应对中国“威胁”。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再次强调,印太地区将超越欧洲和中东成为美国国防战略的重中之重,“与中俄间的战略竞争,而非恐怖主义,才是当前美国为维护国家安全必须首先考虑的威胁或挑战”⑧。2019年,美国发布《印太战略报告》,进一步将中国污蔑为修正主义国家,强调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巩固其盟友关系并建设能够威慑中国的网络安全架构⑨。拜登上台后于2021年3月发布《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明确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战略竞争对手⑩。几份文件的主基调一以贯之,极力主张加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存在,削弱中国影响力,延缓中国崛起步伐。在非洲方面,美国“新非洲战略”旨在抗衡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随着“一带一路”在非洲成果的不断显现,美国日益忧心中国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存在,以“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等将中国污名化,并一改往常对待非洲的冷淡态度,出台“新非洲战略”,加大在非资金投入,力图抵消中国在非洲迅速扩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在全球层面,美国完善其情报网络,对中国进行实时监控;联合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组建“五眼联盟”,形成所谓“抵御中国干预的国际阵线”,打着“互联网自由”口号,监听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机密,威胁中国国家信息安全。
(三)世界经济发展遭遇阻力
自2017年初就任美国总统后,特朗普坚持实施“美国优先”战略,采取“宽财政”“紧货币”的货币政策,不仅对中国大打贸易战,而且对欧盟、加拿大、印度等传统伙伴加收关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美国不断使用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以更加隐蔽的方式阻碍商品、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2017年世界GDP增速为3.299%,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下降到2.977%和2.343%。“屋漏偏逢连夜雨”,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波及全球,使本已陷入衰退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2020年世界经济出现断崖式衰退,增速为-4.4%。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下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挑战。
(四)全球治理困境亟待破解
原有治理体制合法性尚存不足,新增问题又不断出现,集体行动困境愈发凸显,全球治理困境亟待破解。首先,原有治理体系合法性不足,西方国家把控话语权,新兴经济体需求未被满足。这一治理体系基本是二战后西方国家主导创制的,体现的是“西方本位主义”,而非“全球本位主义”。无论是在贸易和金融领域,还是在气候和粮食等领域,都是西方国家把控投票权和决策权,发展中国家只能居于全球治理体系的边缘地带,这种“中心—外围”的治理结构严重打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其次,原有治理难题悬而未决,新增问题不断出现,全球治理整体呈现积重难返之势。随着大国竞争的广度、烈度和强度不断增加,主权之争开始向网络、太空和极地等以往不受重视的新领域扩展,原就“疾病缠身”的治理体系对之因应乏力。以恐怖主义治理为例,虽然存在以霸权国家为主导,国际组织、大国集团相协调的治理模式,但恐怖主义仍未根除,并且,随着网络空间治理的漏洞为恐怖主义所利用,恐怖组织利用网络组织行动并宣传观念,使得治理难度再次升级。再次,全球治理的集体行动困境凸显,国家间“搭便车”行为难以制止。由于全球治理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治理的有效性不能立刻显现,治理的责任分配无法律和制度保障,治理成果又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因此,随着治理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国家就更倾向于在利益攸关性不大的议题上选择“搭便车”,不作为甚至不合作,极大地降低了全球治理的有效性。总之,当前全球治理困境重重,亟须在体制机制上予以完善。
二、“伟大斗争”论断的理论渊源及其要义
“伟大斗争”论断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在继承毛泽东斗争思想的前提下得出的科学论断,是为我国成功应对风险和挑战,维护和平与发展而提出的重要论断。
(一)理论渊源
“斗争”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我党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毛泽东的斗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是国际关系斗争哲学大师,他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在充满意识形态斗争的冷战年代,他先后提出新中国建交三原则“一条线”“一大片”理论、“三个世界”理论以及中美和解战略决策等,通过斗争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大国地位,实现了中国外交的全面破局。总体来讲,毛泽东对中国斗争外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西方集团做斗争,从而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二是中苏关系破裂后,团结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既反苏也反美,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中的英勇斗士和中坚力量,奠定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关系的基础;三是为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实现了中美关系的和解,构建了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成功叩开了西方世界大门,奠定了冷战后期二十年和平发展基础。毛泽东国际斗争思想的出发点是团结一大片力量,与一小部分国际敌对势力做斗争,维护中国和世界的安全、稳定、和平。
习近平的“伟大斗争”论断继承了毛泽东斗争思想的精髓,并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先,在方法论方面,它继承了毛泽东斗争思想中的辩证法原则。毛泽东“斗争哲学”所说的矛盾的“斗争”是哲学意义上的,即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而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阶级斗争”。习近平所强调的“伟大斗争”,同样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零和博弈,不是那种相互冲突、具有激烈对抗性和不可协调性的斗争,而是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是多种形式的综合竞争,具有非对抗性和协商性,兼有合作与冲突的成分,是辩证法精神在外交领域的灵活运用。其次,在手段方面,它以国家实力为基础,斗争手段更为多样。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斗争手段单一,起初是向苏联“一边倒”,后来则是与美苏平衡和在美苏对抗间求生存。进入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外交领域的斗争手段逐渐多样化,如综合运用经济外交、公共外交和主权外交等。再次,在目标方面,它在坚持使中国站起来的同时更加强调了使中国强起来的努力方向。
(二)内涵要义
“伟大斗争”论断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因此,“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习近平所强调的这种“斗争”不是狭隘意义上的逞勇好斗、争强斗狠,也不是庸俗意义上的为一己私利而争抢打斗,更不是四处树敌、不经思考的“乱斗”。相反,这种“斗争”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立足于紧扣时代脉搏而做出的精准判断,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得出的科学行动指南。在国际关系领域,“伟大斗争”具有特殊的内涵,其中“斗”是坚决反对、抵制和纠正那些损害中国国家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不合理的行为和规则,但是又斗而不破,坚持引领国际秩序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斗得合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斗得合法,立足现有国际法规。“争”则表现为在大国博弈时,对合法利益据理力争,反对霸权行径和强权政治。争得有理,站在国际道德制高点上;争得有利,牢牢把握胜利原则;争得有节,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多方共赢。将“斗争”具体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就是要求国家在对外交往时,既不畏缩胆怯、被动接受,也不急躁冒进、企图支配他国,而是以睿智的思维、不畏强权的精神、雄厚的国家实力与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做斗争,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姿态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推动世界的和谐发展。
“伟大斗争”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维稳促和的重要举措。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伟大斗争”不是蓄意挑衅、寻衅滋事,而是促进和平、谋求发展。习近平指出:“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因此,“伟大斗争”论断在本质上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国际氛围,谋求开放互利的发展环境。它是同当前我国面临的霸权主义做斗争,同恐怖主义做斗争,同“污名化”舆论做斗争,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做斗争,通过和平的外交斡旋,减弱各种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其次,伟大斗争不是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而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在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斗争”二字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猜疑和误解。因此,中国有必要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对此,习近平强调,在处理国家间分歧时,“关键是要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态度,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管控分歧、扩大共识”。在此过程中,“斗争”是平等协商时的据理力争,是管控分歧时的有理、有利、有节,也是求同存异时的通达权变。
三、“伟大斗争”视域下中国外交的目标
新中国外交走过了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三个前所未有”,中国外交需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为中国人民幸福而斗争,为中国的国家利益而斗争,为世界人民共同利益而斗争。
(一)外交为民,以人民福祉为根本
中国外交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旨在增强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外交部部长王毅曾表示:“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一贯宗旨,维护好我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应当成为所有外交人员的重要职责。”首先,为提升中国人民的幸福感,中国外交要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许多产业和需求涌现出来,为沿线城市创造了众多生产、就业机会,更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去,更多的内陆城市开始加速发展。以中国小商品集散地义乌为例,2019年全年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67.8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5.9%,其中,义乌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达1413.9亿元,增长12.9%。这些都有效地加速了城市转型步伐,增加了经济发展机会,从而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其次,为提升中国人民的获得感,中国外交要丰富人民的物质体验。以中欧班列的开通、多个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标志,中国人民开始以更加实惠的价格和便利的方式获得来自世界各国的新奇产品,中国外交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此外,中国护照含金量也在不断增加。伴随着中国领导人对多国的访问,中国与多个国家达成签证便利化协定,中国人民走出去的程序不断简化,成本不断降低,境外旅游体验感持续提升。再次,为增强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中国外交要让人民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在中国领事保护工作上,从“出境提示”到“带你回家”,外交部门为每一位在外旅居的华人华侨送去精神上的慰藉。近年来我国的多次撤侨行动振奋人心。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撤侨、2011年利比亚撤侨、2015年也门撤侨等,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的同时,也让每位中国人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力量。对此,王毅表示,“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领事保护机制体制,探索构建海外中国平安体系,编织中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可靠安全网络”。中国外交使中国人民为强大的祖国而骄傲,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二)外交为国,以国家利益为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利益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因此对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核心利益方面,外交要坚定捍卫,寸步不让。习近平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尤其是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与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相勾结,企图分裂我国领土、扰乱我国政治秩序、破坏我国稳定大局,对此,中国外交不留余地、不留空间、不容商量地予以沉重回击,严厉制裁挑衅者,维护我国主权与尊严。在经济利益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除保障国内经济发展和维护对外经济交往活动稳定外,维护自由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成为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我们在对外交往时仔细斟酌,与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做斗争,致力于建设开放互利的全球经济体系。在文化利益方面,面对各种西方媒体的公开指责和刁难,面对“中国威胁论”、“修正主义国家论”以及部分国家对孔子学院的抵制和污蔑,我国亟须加强话语权建设,同文化霸权主义做斗争,同不实言论做斗争,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发展的合法权益。总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利益正在不断向外延伸,也不断受到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应对新环境,维护国家不断增长的新利益,成为“伟大斗争”论断指导下中国外交的重要使命。
(三)外交为人,以人类发展为旨归
中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之可贵,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形势下,这要求中国外交同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势力做斗争。首先,要开展中国行动,维护世界和平。维和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名片,向国际社会展示着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维和部队深入世界多个危险国家和地区,同分裂分子、恐怖分子、极端分子、贩毒分子等进行英勇斗争,提供人道主义救援,制止冲突,恢复和平。此外,在处理中外利益纠纷时,中国也始终坚持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善意化解分歧,极力将争端的激烈度把控在最小范围内。其次,要提出中国方案,促进全球发展。王毅指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当之无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成为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主要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不断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共享中国发展成果。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促进亚洲各国互联互通的方案,“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协同发展的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共同繁荣的方案。随着中国方案优势的日益显现,中国为世界发展注入新活力。再次,要贡献中国智慧,维护国际秩序。一方面,做现存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斗争姿态迎接挑战。习近平指出:“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来,也不需另起炉灶,而是应在悉心维护的基础上改革完善。”以中国积极参与WTO为例,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遭到质疑,对外贸易受到歧视,但中国依然遵守WTO的规则和章程,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发展多边贸易。另一方面,做新秩序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以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向不合理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者发出挑战,强调共同利益观、全球治理观,在贡献中国智慧的过程中,推动国际秩序向着公正合理、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四、“伟大斗争”视域下中国外交的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伟大斗争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要求我们不仅从精神层面予以重视,更要切实加强斗争本领,灵活运用斗争艺术,以具体可行的战略规划,贯彻落实“伟大斗争”论断的内涵要义,实现中国外交的宏伟目标。
(一)中国外交要发扬斗争精神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习近平指出,“要培养斗争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这种斗争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精神以取得革命胜利为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获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斗争精神以自立和自强为导向:对内,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内环境,共产党动员一切资源来进行经济建设的伟大斗争,立国之根基;对外,从“一边倒”到“两个拳头出击”再到“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与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进行顽强斗争,求国之独立,成功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改革开放时期,斗争精神以改革和发展为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以改变机制体制为内容的伟大斗争:对内,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一国两制”新方针;对外,“韬光养晦”“不当头、不扛旗”,广交天下友,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发展国家实力,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如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斗争精神以富民和强国为导向,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顽疾弊病做斗争,与此同时,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关系格局,使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三个“前所未有”,即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因此,中国外交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继续秉承长期以来的斗争精神,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斗争精神是据理力争、坚定不移的意志品格。习近平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以中美贸易战为例,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战对中美双方都造成了巨大损伤。对此,中方一再强调,希望通过磋商与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严正声明“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终于,在进行了十三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之后,迎来了第一阶段经贸谈判结果。从整个谈判历程来看,美国没有想到中国决心那么大,没有想到中国经济韧性这么强,也没有想到中国反击如此理性。中国以坚定的斗争意志、理性的应对措施,极大地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利益。中国人民深深懂得,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遏制打压,是中国发展壮大必然要承受的外部挑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在复杂多变的新时代,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将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竭的精神动力。“奋进新征程,我们不会妄自尊大,中国志在和平发展,永远不称霸;我们也不会委曲求全,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斗争精神是公正无私、英勇无畏的中华气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推进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然而在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并未消弭,霸权主义总在兴风作浪。政治方面,霸权主义者通过“代理人战略”,企图颠覆他国合法政权,造成他国内部动乱;经济方面,有的国家为一国之私利,破坏全球业已形成的经济运作体系,对多国开展贸易战;文化方面,某些国家以支持所谓的言论和新闻“自由”为由,强势打造“媒体霸权主义”。中国深受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之害,在2019年香港“反修例”事件中,美国通过国家民主基金会、国际共和研究所、国际事务民主协会、人权观察等非政府组织,暗中支持“港独”分子,煽动香港极少数人借民主之名搞颜色革命,在“美式人权”的伪善外衣下行乱港的龌龊之事,后又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针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恶劣行径,习近平提出,中国的责任是“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中国外交要讲究斗争艺术
中国的外交斗争艺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是科学的艺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正视矛盾,要求中国外交在面临挑战与威胁之时,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同时,要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特点,使用科学的斗争方法,使矛盾向着积极的一面转化。以中美关系为例,两国间存在众多矛盾,包括中美贸易失衡的矛盾、两国意识形态分歧的矛盾、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矛盾等,然而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相对变化而引起的结构性矛盾。特朗普政府不顾国际大局,坚持贸易保护主义,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争,使矛盾日益激化,斗争性的一面凸显。中国政府直面矛盾,勇于斗争,庄严宣称,“中国承诺不打第一枪,但为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得不被迫做出必要反击”,以正当措施直面激化的矛盾,以科学、合法的斗争形式维护自身利益,使矛盾运行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然而,面对这些矛盾,中国政府一贯坚持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的辩证思维,向国际社会增信释疑,表明和平发展的决心,无意挑战他国地位,提出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力图在准确把握矛盾的基础上,促使中美矛盾向着同一性的方向发展,体现了灵活变通的斗争艺术。
中国的外交斗争艺术以“有理、有利、有节”为内涵,是与时俱进的艺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斗争不是盲目的斗争,而是在客观规律指导下人的能动性的高度发挥,它是有理有利有节的。”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指出,同顽固派做斗争,必须注意自卫原则、胜利原则和休战原则,换句话讲,就是“有理、有利、有节”。当代中国外交中的斗争艺术,是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丰富发展而来的。首先,“有理”即做事有道理,是指在国际社会不主动挑起争端,但在面对争端时要据理力争。在南海争端中,中国坚持《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愿同各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然而,当部分东盟国家受到别国挑唆,试图独占南海部分岛礁之时,中国军队当仁不让,坚定地维护我国南海主权。同时,“有理”也指提出的倡议与主张符合国际公认的道德伦理与国际规范,国家的行为能够得到广大国家的认同和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同各国讲和平的道理,讲发展的道理,讲包容的道理,讲互利互惠的道理,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各方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已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有利”是指有利益,不做无把握的斗争。以此次中美贸易战为例,在应对和处理贸易争端时,我国表现出十足的底气。虽然受到贸易战的影响,但2018年中国GDP增长6.6%,2019年中国GDP增长6.1%,均位于世界前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GDP尽管仅增长2.3%,但相较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GDP负增长,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可见,中国的全方位开放不只依赖一个国家,中国还拥有其他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强劲的国内需求,因此,任何所谓的与中国打“贸易战”都是基于对中国实力的不正确认识。中国外交将紧紧围绕“有利”原则,做有把握之事。“有节”是指有节制,不是无止境地斗争下去,要坚持适度的原则。2017年“中印洞朗对峙”事件中,中方深刻认识到中印两国的战略契合点远大于具体分歧,因此,在危机处理中,将两国间的睦邻友好作为战略目标,但同时坚持维护自身领土和主权完整,也不过度强势,咄咄逼人,而是保持极大的善意,以极为克制的行为表明自身态度和底线,运用外交手段使印方撤回装备和人员,从而和平解决了此次危机。这“既体现了对中印关系的珍惜和重视,也彰显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诚意与担当”,是节制的最好诠释。
中国的外交斗争艺术根植于中国外交传统,是通达权变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对外开放”的斗争原则的同时,讲究“利用矛盾、善于让步、力争主动”的外交斗争方法。这种斗争方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变通,即从“一边倒”到“不结盟”的变通,从被动到主动的变通。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家领导人沿袭变通的斗争艺术,在处理领土争端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进入21世纪以来,斗争艺术也一直运用于中国的对外交往之中,它更多地表现为以国家实力为支撑的敢于斗争和主动出击。中国“在日本企图窃取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尖锐形势下,正视矛盾,敢于斗争,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在应对中美贸易争端时,中国不想挑起贸易战,但也不怕战,沉着应对予以回击。回顾中国在外交斗争中的通权达变之术,从多一点“妥协”到多一点“主动权”,都是基于中国实力增强以及国际形势变化而进行的与时俱进、审时度势的变通之术。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仍应坚持变通之术。
(三)中国外交要增强斗争本领
增强斗争本领,中国外交要树立大局意识。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习近平在2018年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所谓正确的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必须形成全局思维。“所谓全局思维,就是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整体上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必须拥有放眼看世界的大视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邓小平在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的基础之上做出的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抉择。对此,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要有“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树立正确的大局观还应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秉持“共存、共享、共治、共赢、共进”的价值观。
增强斗争本领,中国外交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斗争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斗争的原则方向,二是明确斗争的目标方向。首先,在原则方面,对内,中国外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至关重要。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外交斗争中,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帮助我国凝神聚气、强基固本。对外,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指导方针。其次,在目标方向上,增强斗争本领有赖于明确斗争对象,而不是泛泛地、无目的地乱斗。中国必须旗帜鲜明,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与一切单边主义、孤立主义行为做斗争;支持各国自主处理内政,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同一切霸权行径做斗争;加大重视国内外反恐力度,同一切恐怖主义和极端分子做斗争。
增强斗争本领,中国外交要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我国的国际战略坚持与时俱进,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大阵营”理论到70年代的“三个世界”理论,从80年代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21世纪之初的和谐世界理念,都是党中央在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之上制定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战略,它们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国际战略布局,提出了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以“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基础,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旋律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国际战略。该战略旨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国际战略与我国的强国战略相契合,使我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斗争中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五、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是主流,与此同时,世界也面临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等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我国需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在对外交往中弘扬斗争精神,展现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避免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以斗争的姿态,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注释
②《审议规范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待遇等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1版。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1版。
⑤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人民日报》2019年9月4日,第1版。
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2021年7月15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7/15/c_1127656422.htm,2021年7月30日。
⑦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7年12月18日,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pdf,2020年10月22日。
⑧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mmary of the 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ttps://dod.defense.gov/Portals/1/Documents/pubs/2018-National-Defense-Strategy-Summary.pdf, 2020年10月22日。
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2019年7月1日,https://media.defense.gov/2019/Jul/01/2002152311/-1/-1/1/DEPARTMENT-OF-DEFENSE-INDO-PACIFIC-STRATEGY-REPORT-2019.PDF,2020年10月22日。
⑩Joseph Biden, “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 2021年3月,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1/03/NSC-1v2.pdf,2020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