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防洪堤防规划设计思路浅析
2021-01-06杨建中邵长乐
杨建中,邵长乐
(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近年来,中央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新时代背景下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堤防工程的规划设计如何在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践行中央和国家生态文明思想,整合整体空间意向、防洪保安功能和生态景观营造,实现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水利工程,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 堤线布置
防洪堤堤线布置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要求,遵循水利工程设计经验和理念,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一定的尝试和创新。堤线布置从历史发展、规划要求和现状条件多重维度出发,通常首先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卫星图片等资料,尊重河道自然演变规律,充分考虑河道流势流态,尽量维持原河道或淀区堤防特点,力求平顺,尽量适应和维持原堤线走向,同时综合考虑实施难度、征占迁影响、基本农田保护、文物遗迹留存、现有生态系统利用以及沿线的城乡空间布局等因素,沿线可采用“原堤翻建、抬升达标”“构筑新堤、活化老堤”“新堤后退、空间留白”“防洪挡墙、现状保护”“借用地形、新筑堤防”等多种建设方式,充分做到因需施策、因地制宜。
2 堤身断面
对于防洪堤堤身范围内树木种植,现行国家和行业规范均进行了相应规定,其中《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中7.2.1 条规定“均质土堤的土料不得含有植物根系、砖瓦垃圾等杂质”,《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1996)中7.1.5条也明确规定“堤身和戗堤基范围内,不宜种植树木”。以上规定主要出于堤防安全考虑,为了防止树木根系在堤身内形成空隙,从而导致河道行洪时产生堤身渗透破坏,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土质堤防多采用简单的草皮覆盖堤坡进行绿化的主要原因,造型较单一,景观效果差。
针对临近城市的堤防,尤其是生态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河道或淀区堤防,在堤身断面布置方案研究中,可采用“防洪+生态”的断面组合理念,首先按照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相关要求合理确定防洪堤堤顶宽度、边坡坡度等防洪断面尺寸及压实度要求,形成“防洪断面”,在此基础上,防洪占地范围内按照生态空间定位打造原则进行生态填土及地形塑造,满足生态环境建设与绿化种植的要求,形成“生态断面”,“隐长堤入林湾,得清奇于自然”,将传统意义上的防洪堤身隐于生态断面之内,打造复合型生态防洪体系,实现防洪工程与生态工程有机结合,在满足规范要求和防洪安全的同时解决生态塑造的问题,形成新的生态防洪堤断面型式。
3 岸坡防护
堤防防护型式及防护材料的选择本着安全为主、技术可靠、兼顾生态、型式多样、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河道或淀区内洪水流速、波浪、雨水侵蚀及生态定位等因素合理确定,宜采用传统硬质工程防护与柔性生态结构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同时统筹考虑水下动物巢穴营造、水下植物生长及水体微生物交换等因素,形成满足防洪保安、保土固根、生态营造等多功能要求的综合性堤坡防护系统。
4 堤防交通
在满足防汛抢险通行的基础上,可按照市政道路标准规划建设堤顶道路,以满足机动车辆、自行车以及行人行驶、通行要求,同时堤坡及两侧堤防护堤地内可结合生态空间建设合理布置漫步道、探索道等通行道路,河道或淀区内根据区域定位合理规划划船线、游船线等水上交通路线,从而实现水陆“多线贯通、多道并行”的综合交通系统,形成连通、可达、安全、舒适、层次分明的活动路径网络,高线堤顶车行、骑行,顺畅便捷;中线岸坡漫步、跑步,林中拾趣;低线水中汀步探索、乘船泛舟,亲近淀泊,使周边市民和游客能在沿堤亲水的环境下进行漫步、慢跑、休闲、骑行等多种活动,最终形成集交通、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交通廊道。同时,在堤防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时可充分考虑路面、高程、坡度、路幅等设计指标,以满足相关体育赛事和集体活动的行业要求,可利用沿堤的多条交通线路开展诸多包括竞走、马拉松、自行车骑行赛等在内的相关体育赛事,将沿堤交通系统打造成城市或地区名片。
5 管理设施
在堤防管理设施规划设计中,可采取开放式的设计理念,统筹规划需求与风貌形制,融入城市文化、地域特色,比如对于护堤屋,在满足水利防汛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设施的叠加和扩展,可以增加停车泊位、体育锻炼、健身活动、儿童娱乐、便利餐饮、公共厕所、自然教育、文艺机构、智慧管理等功能,使其成为满足防洪抢险、城市安全、休闲活动、公共卫生、智能检测等多功能、多用途的公共服务驿站,与周边的生态廊道建设共同构成开放的公共空间系统。
各类水工建筑物可采用新型结构形式,淡化传统水利工程外观布置,与周边景观定位有机结合。建筑物管理用房在面积、造型等方面满足本身日常管理需求的同时,与科普教育、景色观光等功能相结合,做到满足区域节点的功能要求,构建形成提炼相同元素、统筹不同功能的集约型建筑。堤防工程的管理设施可以充分合理利用现状建筑资源,升级改造部分质量较好的现有设施,在达到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同时保留部分历史气息浓厚的民用建筑,提升改造成为驿站、卫生间等公共设施节点,延续区域地域文化,减少建设资源浪费。
考虑到堤防沿线节点空间、驿站建筑的服务便利保障,在水利防洪断面以外、生态覆土空间以内可以布置小型综合管沟或管廊,以敷设供水管道、燃气管道、通信电缆、电力线路等市政设施。
6 小结
堤防工程尤其是临近城区的堤防工程,既是城市发展的安全屏障,又是串联城市功能组团与生态空间的重要纽带,也是重要的市民公共活动和休闲场所,其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广泛调研、系统研究、充分吸纳借鉴国内外先进治河理念,统筹流域防洪与区域防洪,协调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滨水空间开发和生态营造等多方面,遵循人水和谐,突出问题导向,在满足防洪刚性要求的前提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充分利用堤防的工程管理范围,打造生态景观和公共服务,创造性地在堤防防洪占地范围内打造集防洪保安、生态塑造、休闲活动、公共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系统,节省土地资源,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生态防洪堤对城市公共生活和生态空间的串联和延展,并将三者有机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