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01-06林馨赵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0期
关键词:内服大肠灌肠

林馨,赵斌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2.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0 引言

便秘之症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黄帝内经》云:胃肠蠕动变慢,大肠水分烁干,大便干硬,数日不下,是为便秘。便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一般指粪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以及在不使用通便药时完全排空粪便的次数明显减少等。以上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即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排除便秘的器质性病因,即可诊为功能性便秘。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将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中医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上有显著的疗效,现综述于下。

1 便秘的概述

1.1 便秘的病因

正常排便的生理过程包含产生便意和排便动作两个过程,产生便意指肠内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肠道,粪便及时抵达直肠,直肠受压扩张引起排便反射;排便动作指在大脑皮质和腰骶部脊髓内低级中枢的调节下,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松驰、两旁侧肛提肌收缩、盆底下降、腹肌和膈肌也协调收缩,腹压增高,粪便排出这一系列动作。正常排便的过程中只要其中一环节障碍,均可导致便秘的发生。

1.2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

器质性便秘是由于胃肠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疾病如糖尿病等引起的,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即可诊为功能性便秘。慢传输型便秘指肠内容物从近端结肠向远端结肠和直肠运动的速度低于常人,它由结肠高幅度推进性收缩减少与远端不协调运动增多所致,常伴肠肌间神经丛的异常和肠神经递质水平下降。出口梗阻型便秘指粪便堆积于直肠腔内不可正常经肛门排出,它是由于盆底肌群张力过高或肌张力过低引起。混合型兼备以上两种特点。

1.3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罗马Ⅳ诊断标准: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后,符合以下情况可判为功能性便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有以下特点:(1)必须符合以下两点或以上: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为块状便或硬便、有不尽感、有肛门直肠阻塞感、需以手法帮助或每周排便小于3次。(2)不使用轻泻剂几乎无松软便。(3)无足够的证据可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2 中药内服治疗

朱秉宜教授为全国著名肛肠专家,国家名老中医,从事肛肠疾病的临床研究六十余年,朱教授认为脾失运化是水谷津液壅滞、大便干结难下的根本原因。因脾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导致腑气不通,故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往往症见虽有便意,排便费力,排便不尽以及肛门坠胀。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肾主司二便,肾精气阴阳充足则二便正常。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肾阴与肾气的失衡,均可对排便造成影响,导致便秘的产生。临床上常以肾阴不足型便秘最为常见。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阴不足,则肠道津液缺乏,行舟无力,故大便干结。许多便秘患者长期服用性味苦寒的攻下药,极其容易导致脾气的损伤,长期应用攻下药不仅会使大肠津液流失,还容易损伤肾之阴精。在经络上肺与大肠互相为表里,肺气的宣发肃降与大肠的传导息息相关。肺气失于宣降,肠腑气机郁滞,则大便不通。张兆征[1]、张梦慈等[2]在总结朱教授经验时提到其在治疗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时注重“运脾、补肾、宣肺”的结合,善用白术、大黄,常重用生白术以补脾,助脾运化水谷精微,使肠道得到津液的润泽,对于因热结肠道导致的便秘,应敢用、善用大黄,他在临床上常用少量大黄急下存阴,使用大黄时可配伍木香以行气通下导滞;强调肾水为本,用药时应注重补肾润肠,治疗肾阴不足为主产生的便秘时当以滋肾健脾、润肠通便为法,他对清陈士铎《石室秘录》中的养阴开结汤进行修改后,创一由山茱萸、沙参、白术、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知母组成的经验方,该方滋补肾阴、润肠通便,以补为通;同时也强调从肺论治便秘,用药时应注重宣肺润燥,治疗时当兼顾宣降肺气、清肺润燥之法,即“提壶揭盖“之法,朱教授结合朱丹溪的“开降肺气”法以及陈士铎的“宣肺补肾”思想,创立肠痹汤,该方由生地、熟地、玄参、当归、沙参、枳壳、杏仁、瓜蒌、紫菀、桔梗组成,全方以增液润燥为主,以行气导滞、宣肺润肠为辅。王小华等[3]认为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机为大肠通降不利以及大肠传导失司,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有超过40%都是由于肠道气机郁滞以及脾胃虚弱所致,故治疗时应注重补中焦脾胃之气血与滋养阴液。他们将90例气血亏虚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改善生活方式以及口服莫沙必利、双歧杆菌和乳果糖溶液,其中一组加予黄芪汤合润肠丸中药内服,6周后结果表明加予中药内服可以进一步缓解患者便秘的症状,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可明显增加。王秀珍等[4]将115例辨证为脾肾阳虚的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多潘立酮片等治疗,观察组加予补肾通结方中药内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肠神经递质水平及各项评价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毕夏[5]将60例辨证为肾虚型的老年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乳果糖口服,其中一组加予济川煎内服,3周后发现使用济川煎的患者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较未使用患者有明显改善。

3 中药灌肠治疗

张秀端等[6]将38例化疗后产生便秘的患者分为2组,均应用中药灌肠治疗,一组在下午三时灌肠,另一组在上午五时至七时(即卯时)灌肠,两组患者灌肠后症状均有所改善,卯时灌肠组疗效更为显著。随着痔病发病率逐渐升高,选择手术治疗痔疮的患者数量也日益剧增,痔疮术后往往会面临因疼痛畏惧排便,强忍便意,最终产生便秘这一问题。郑镇波等[7]将70例痔疮术后产生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口服麻仁滋脾丸,治疗组采用中药灌肠,两周后两组患者便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显著,且应用中药灌肠患者手术创面周围水肿有所下降。妇人生产时会大量耗伤气血,故产后体质一般多虚,气虚无力推动气机运行,肠道腑气不通,血虚津亏,肠道失润,则见大便难。李春香[8]随机选取100例产后便秘患者,其中50人给予5次开塞露灌肠通便,另外50人给予5次开塞露加中药灌肠通便,疗程结束后发现加用中药灌肠的患者便秘开始缓解的时间较没有使用的患者早,且各项指标均优于单纯使用开塞露的患者。

4 针灸治疗

李盛琳等[9]采用盆灸治疗联合易罐疗法治疗老年患者功能性便秘,她们发现单纯服用乳果糖、单纯采用盆灸治疗与联合应用盆灸治疗和易罐疗法均可增加患者的排便次数,改善患者的便秘,但盆灸治疗与易罐疗法联合应用的患者效果最为显著,大便次数增多程度较另外两组高,且粪便性状改善也更加明显。袁志萍等[10]采用艾灸天枢、神阙、关元配合中药神阙穴位敷贴治疗辨证为气虚型的老年功能性便秘,研究表明加用艾灸的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有效率达96.08%,高出仅使用穴位敷贴患者近20%。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许多药物均会产生便秘的副作用,比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四联用药、肿瘤的化疗用药、抗精神药物等。郭建萍[11]分别采用口服果导片和针刺穴位的方法治疗服用抗精神药物后导致的便秘,结果表明二者均有一定疗效,但针刺穴位治疗的副作用小,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5 推拿治疗

周小琴等[12]将80例患有功能性便秘的儿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枯草杆菌口服,一组采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结果表明采用推拿治疗治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王金贵教授是小儿推拿津沽流派第三代传人,他坚信“用推即是用方”的理念,马永利等[13]应用王教授的推拿法治疗辨证为气虚证的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疗效显著。

6 其他治疗

薛奇明等[14]、刘洋等[15]在相同的穴位上分别应用针刺手法以及穴位埋线手法,按疗程治疗后发现采用埋线的患者自主排便次数增加较应用针刺患者更多,排便时更通畅,伴随的腹胀等症状缓解更明显。陈硕等[16]发现在神阙与天枢处进行穴位敷贴的便秘患者较口服乳果糖患者排便状态改善更明显。汪敏等[17]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同时使用穴位埋线及穴位敷贴治疗排空迟缓型便秘疗效更佳。

7 讨论

综述所述,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效果显著。中药内服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较好,但应用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结合患者的舌脉辨证施治,辨证错误对疗效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中药内服治疗时应注意健脾、补肾、宣肺三者之间的侧重,追溯最先产生异常的脏腑,以其为主,即“治病求本”。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时,不仅可以对便秘产生一定的疗效,还可以缓解肛肠疾病术后患者伤口周围水肿、疼痛等情况,促进伤口愈合。通过针刺或艾灸特定的穴位,也可调理五脏六腑,使肺脾肾协同作用,大肠得运,粪便排出,选穴时要注意穴位的归经与配伍,穴位应用配合优秀则疗效显著,反之疗效低微,比如:天枢乃大肠募穴,上巨虚乃大肠下合穴,二者配伍应用可理气行滞,通腑化滞;关元与气海配伍应用可健脾补肾,从脏腑治疗便秘。推拿的运用在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中较为常见,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儿童便秘的治疗中更为显著。中医可以用来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还有穴位埋线、穴位敷贴、耳穴压豆等。但在临床研究中仍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第一,现临床上多采用自拟方治疗功能性便秘,虽疗效明显,但实验容量偏小;第二,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制尚未明确,仍需探索。

猜你喜欢

内服大肠灌肠
内伤内服
内服外敷防疫情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大口喝水促排便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大肠俞穴调理肠胃大肠俞 通络调水止病痛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