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人参与陶瓷绘画对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意义*
2021-01-06黄树栋焦立恒
黄树栋 焦立恒
(景德镇市观道堂陶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
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中可知,画分南北,董其昌把北派画家称之为行业画家,南派画家称为文人画家,前者以李思训为开创,后者以王维为文人画之祖。在唐代开创了绘画的两支,这其中重要的进步就是开创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科举制度的施行,使得底层人民大众可以通过苦读参与科举考试进入上层的官僚阶级。但皇权仍然保留有皇宫贵族爵位的世袭,所以通过科举考上来的官员都是社会人民大众通过苦读而完成逆袭的。钱穆先生认为,因为农村环境是最适于养育这一辈理想才情兼茂、品学并秀人才的。一到工商喧嚷的都市社会,便不是培养那一种人才的好处所了。这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贫寒子弟走上仕途,待年事已高则辞去功名告老还乡,或者受官场排挤而提前隐退的也有,或被贬等情况离开官场,他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回乡安度往年,期间吟诗作对,画画写字,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这在一方面自然亦是受他早年苦读之地就是农村的影响。即在城市住下的,也会因为城镇的喧闹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而离开,这群人不愿意随波逐流。他们回乡后在家中必有一些小小的园林建筑,带着极浓重生动的乡村与山林的自然天趣。比如有名的苏东坡先生就是在被贬黄州和惠州期间创作大量的书画和诗词歌赋。在江西素有才子之乡的抚州就可以看到众多状元府邸、状元及第、倬汉章天,这些也是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子弟辞官还乡后所建造,用以宣传自己和鼓励后辈通过苦读能在科举中考取功名,为乡邻增光。回农村的士大夫开始返璞归真,开始写诗作画,或者是开办私塾继续培养农村的孩子,教他们熟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中国的文人画也是在这群文人中的笔耕下产生。
我国封建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延续两千多年,使得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农村一直有,有关科举的名胜古迹也是遍布各地。农村成为中国文化的发酵地。
2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陶瓷生产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于陶瓷生产来说有很大意义,因为当时的陶工瓷匠都是农民出身,忙时种田闲时制陶是当时农耕文化的生活写照,也是在明朝时期城市化还未完成,制瓷也还未规模化的反应。作为在广大农村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艺术,也自然会影响到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的生产和发展,种种因素都有利于陶瓷艺术的发展,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陶瓷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需求品,还是文化艺术的承载者,也是一种寄托了中国
文人思想和哲学观念的手工艺术品。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动着陶瓷用品的生产与流动,而科举制度使得文化艺术迅速发展,进而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唐代时期湖南长沙窑出土的陶瓷中,铭文题记开始出现,在这批出土的瓷器中,有的是为产品的销售写的溢美之词,宣传语等,诗歌铭文占了很大一部分。从字体中可见功底,应该不是陶工所为,而是满腹经纶的书生秀才所写。可见文化也开始进入了陶瓷中,使得陶瓷开始有了早期的文化雏形。钱穆先生所说的:“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者次之。古代的艺术,则应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的大进步。”在唐代的瓷器艺术中完全被表现出来了。但文人并未开始陶瓷中进行创作,而是有陶瓷匠人代手,真正文人在瓷上作画始于清末景德镇,有名的则是珠山八友,他们多数为立志考取公明的文人,清末取消科举制度后,文人突然间仕途无门,提前效仿退休的官员回归农村,机缘巧合来到了景德镇。
3 清末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文人国画入瓷的影响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新政的情况下废除了科举制度,我国封建延续2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一时间众多苦读诗书的才子科举无门,他们想到的归宿也是重回农村。景德镇比邻安徽,使得安徽众多读书人前往景德镇谋生,这部分读书人在准备科举考试过程中满腹经纶,诗书画样样精通。
景德镇20世纪初“珠山八友”在浅绛彩瓷画的影响下,继承创新,学习文人画,在陶瓷文化上取得多方面的重要成就,对其后的陶瓷绘画产生了深刻而悠远的影响。“珠山八友”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画画家的审美,努力将宋元以来的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艺术借鉴到瓷画中来,努力提升瓷画作品的艺术品质,丰富其艺术内涵,追求文人画一样的意境,将中国画艺术之精华在瓷器艺术中加以弘扬。
4 文人参与陶瓷绘画对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的意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陶瓷文化艺术的典型形式与艺术特征,一类是通过丰富、生动、明丽的画面,表现出动人的诗情、诗意、诗韵、诗境。另一类是画中题写诗文并且用印,从形式到内容,诗画合璧,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此类瓷画中,绘画、文学、书法、陶瓷装饰等多样艺术因素相结合,形成陶瓷综合艺术形式与品种,将陶瓷装饰推向艺术高峰。陶瓷文人画诗画合璧,富有艺术意境,意境深远,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效果,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