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生物学安全体系,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2021-01-06朱利峰陆东锋

河南畜牧兽医 2021年20期
关键词:畜禽疫病养殖场

张 隽,朱利峰,贺 磊,陆东锋

(1.河南省正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正阳 463600;2.河南省畜牧兽医服务中心;3.河南省种牛遗传性能测定中心;4.河南省畜牧总站)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河南省正阳县稳居全省优良生猪生产第一大县。生猪生产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被河南省政府确立为畜牧强县、畜牧业发展重点县,也被农业农村部确立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为国家肉类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撑起这一片天地的是日益壮大起来的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场疫病防控的成败关系到正阳县第一生猪大县的发展。为应对畜禽疫病特别是非洲猪瘟对我国养猪业的严重威胁,养殖场则需要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然而,在日常服务工作中,发现很多养殖场没有按照养殖场的生物学安全体系进行组织生产。

对于养殖企业来说,始终要面对两大风险:市场行情风险和疫病防控风险。市场行情是每一个养殖企业都无法左右的,只有本着“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原则提高自身的饲养水平,降低疫情风险,才是取得养殖效益的有效手段。然而,畜禽疫病混合感染的现状使得养殖企业必须在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免疫机制方面建立养殖场的生物学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securityonbiologicallevel)不是指给某种生物(比如猪)以安全,而是指在生物学层面,控制有害病源或其他有害生物的扩散,防止其对目标生物的危害。生物学安全体系这一新概念,近年来在生物学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受到养殖场、专业户的关注。养殖场的生物学安全体系是以畜禽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以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根据,要求规模化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对畜禽群体采取一系列的保健和提高生产力的措施,是为了解决养殖场的疫病问题而诞生的一套管理方案。它包括环境控制、封闭管理、隔离与消毒、免疫与监测、日常管理及提高养殖场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畜禽养殖场是集中饲养和组织畜牧业生产的场所。为了有效地组织养殖场的生产,必须根据农、林、牧全面发展、相互结合、节约耕地、有利于畜禽健康和提高生产率的原则,进行综合规划,正确选定场址。

良好的养殖场环境条件应该是:保证场区具有较好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畜禽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便于严格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便于合理组织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

1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屏障

首先,选择场址必须符合公共卫生安全和兽医卫生防疫要求。畜禽养殖场是畜禽生产的主要场所,养殖场场址的选择直接影响以后的发展,场址选择不当将直接影响养殖场的生产效益,也可能对周边造成影响。建设一个养殖场必须有一个好的场址。

养殖场场址选择要依据本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资料来进行。符合当地城镇建设综合规范和环保功能区划要求,远离城市规划区、畜产品加工厂、化工厂1km以上;水源安全无污染;有天然屏障(树林、沟壑等)。对养殖场地点以外10km内的环境进行评估,通过实地走访,远离公共道路、学校、居民区至少500m,远离垃圾处理场和活体动物运送车辆洗消站至少1km,2km之内尽量没有村庄,5km以内养殖场规模和数量尽量少,如果有,尽量减少公共道路的交叉,5km以内尽量没有活畜禽交易市场和病死畜禽处理场,10km以内没有屠宰场。

其次,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受洪涝灾害影响、利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交通及电力便利,比较偏僻、易于设防的地区。合理地利用天然生物安全屏障,对组织养殖场高效、安全的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其三,养殖场的功能分区合理、建筑物布局得当。这不仅直接影响基建投资、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劳动生产率和养殖效益,还影响场区小气候状况和疫病防控水平。畜禽养殖场场区通常分为三个功能区,即生产区(包括畜禽舍、饲料贮存、加工、调制等建筑物)、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畜产品加工、贮存以及职工生活福利的建筑与设施)、病死畜禽管理区(包括兽医室、隔离舍等),三区应严格分隔开来。生产区不同的群体也实行隔离饲养。相邻畜禽舍要保持相应距离。

2 封闭式管理

养殖场疫病的传入一般分为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间接传播。所以,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决定了养殖场需要封闭管理。

2.1 人员管理

建立规模养殖场封闭管理制度,严禁外来人员、车辆随意进出养殖区域。严格执行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人员、车辆、用具进出场区要实施严格消毒,特别是进入养禽场的蛋箱要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传入。

实行分区管理。场内饲养管理人员实行严格的分区隔离管理措施,防疫及技术人员进入不同畜禽舍要严格消毒、更换衣物,禁止饲养人员互访串舍,不准养殖其他类动物。

2.2 畜禽群体管理

实行批次化管理,同一批次畜禽群体,做到全进全出。从防疫的要求出发,在生产线的重要环节上,应分批次安排生产,做到全进全出,使每批畜禽的生产在时间上拉开距离以进行隔离,可以有效地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群体中形成连续感染、交叉感染。

严禁出栏的畜禽再运回场内,防止带入其他疾病;坚持自繁自养,采用繁殖、培育和育成分开的分点生产模式;尽量避免引种,外来畜禽必须隔离1个潜伏期以上时间,一般要求在1个月以上,经检疫合格后,再在每群畜禽中混入1头(只)本场畜禽,使外来的畜禽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群体后,再放入正式饲养栏(圈);不同品种、批次、日龄的畜禽禁止混养。

3 实行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

养殖场的生产区只能设一个出入口,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进入生产区时都要经过淋浴,更换已经消毒的工作服和胶靴,工作服在场内清洗并定期消毒。车辆进场也要消毒,饲养人员不得随意到工作岗位以外的畜禽舍去,一切用具不得串换混用。场内食堂和工作人员不得到市场购买肉食,本场职工生活上所需肉食,由本场内部解决。在生产区下风向处设粪便收集和处理系统、病畜禽隔离治疗室、引种隔离检疫室、尸体剖检及处理设施等。

4 及时做好抗体监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监测免疫抗体水平可以把握其消长规律。根据本地(场)流行病学情况,合理选择疫苗种类,同时依据本养殖场的母源抗体水平、生产流程、所采用的疫苗等确定免疫日龄、免疫途径、免疫剂量等,避免免疫抑制的发生。对于非必免的细菌性疫苗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投用保健药物进行预防,以减少机体的免疫负担。

为了保证免疫效果,必须了解免疫前的抗体水平和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的变化,这样可以掌握疫苗免疫后抗体产生的状况,并加以分析,适时调整免疫工作中的短板,实质性地避免免疫失败。

5 改善饲养管理,提高畜禽健康水平

加强畜禽群体的饲养管理,建立一整套畜禽健康档案:包括免疫记录、监测记录、观察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做好防寒保暖,加强通风透光,控制圈舍湿度,加强消毒并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养殖场的绿化,不仅可以改变自然面貌,美化环境,还可以减少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6 设计合理的畜禽舍小气候环境

畜禽舍小气候环境的设计是否合理与温度、湿度、通风、光照诸要素的考虑相关。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当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为了保持畜禽的健康和生产力,就必须创造条件调整其他因素,使畜禽舍内小气候维持平衡。

清洁卫生的饲养环境,科学的饲养技能,适宜的温度、湿度、清新的空气以及有效控制应激的良好的饲养管理水平,可以增强畜禽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同时,良好的体质又能使免疫疫苗产生更理想的抗体。因此,设计合理的畜禽舍小气候环境有利于调节好通风与保温等矛盾,是养殖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7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粪污资源化利用

病死畜禽和粪污是畜禽疫病的重要传染源。一旦养殖场出现畜禽疾病时,技术人员要及时做出初步诊断,出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要及时上报给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并对场区内迅速封锁隔离,加强消毒。对染疫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近几年,随着畜禽粪便晾晒棚与养殖场污水处理项目的实施,正阳县各个养殖场基本达到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场污水横流的现象一去不复返。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也已建成投入运营,该县将逐步实现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

8 提高自身素质,科学防控疫病

规模养殖业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从业者必须用科学的精神来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首先要加强对养殖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疫病防控的职业技能;其次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积累,提高自己的生产管理和防治疫病的经验;三是要经常了解周边地区畜禽疫病流行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只有经过正确、严格的实施后才能提高畜禽养殖场的抗病风险能力,养殖场员工能不能正确落实才是最关键的。养殖场应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通过严格的内部审核以确保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贯彻实施。

9 结语

畜禽养殖场的生物学安全体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笔者仅就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在目前畜禽疾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养殖场要在环境控制、封闭管理、隔离与消毒、免疫与监测、日常管理及提高养殖场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等方面加强管理,建立可靠的生物学安全体系,才能实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畜禽疫病养殖场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猪养殖场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