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价值理念与文化系统的构建
——新型研究型大学思想文化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1-01-06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育人大学精神

张 凌

一、价值理念和文化系统: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理念是人们基于现实客观的实践活动对事物背后的本质或规律进行理论建构的结果,反之,它又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真理性的解释力和理解力。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价值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具有导向、约束、激励、凝聚和创新等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价值理念的形成过程反映并确证人类历史的实践过程,任何价值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主观观念和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的产物, 理念不是一种纯粹的形式逻辑。价值理念体现了人的存在与世界之在的内在联系, 离不开认知层面的事实命题和意义层面的价值判断。价值理念人人皆有,但并非每个人的价值理念都是正确的。正确的价值理念是“真”和“善”的统一,“认知所揭示的真只有与评价所提供的善相结合,才能取得目的或理想的形态”。①杨国荣:《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74 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中国纪检监察》2016 年第23 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是处于特定相互关系中的诸要素的集合。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形成的过程是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系统的文化思想或是文化观的形成,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文化系统包括语言、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经济活动方式、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方式等。

大学文化建设在提高大学综合实力、提升大学形象以及大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精神文化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它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始终。精神文化系统是在大学理念、校风、校训等引领下,由高校治学思路、规章制度以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②李洪侠、王汉伟、吴秋凤:《大学文化系统的构建及要素分析》,《黑龙江教育》2015 年第12 期。它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目标、大学理念等构成要素。大学文化系统构建是一项持久而复杂的工程,关系到大学形象的树立与核心竞争力。在大学文化系统要素的构建过程中,要遵循高校发展一般规律,把握大学文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高校实际,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文化,展现高等教育的风采。③顾顺奎:《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嘉兴学院学报》2005 年第3 期。价值理念和文化系统相辅相成。价值理念是文化系统的核心和价值指引,文化系统离不开价值理念的规范引导,也是价值理念传播的支撑,二者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影响。

高校作为文化的发源地,价值理念培育和文化系统的建设尤为关键。就高校系统而言,价值理念和文化系统的培育关系到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成败和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二、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的构建与引领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征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部署,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生重大变化,即从基础支撑变为支撑和引领并重,且引领大于支撑。在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开启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征程。随着全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应运而生。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代表的这些大学有着办学时间短、高起点、研究型、国际化、小而精等诸多鲜明特点,在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本任务、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的同时,还特别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等大学治理问题探路的重任。这批大学以超快速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研、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研究型大学快速发展的新路,治理效能和文化引领力凸显。

(一)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构建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遵循“九个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学校创建发展期思想文化工作的作用,继续改革发展,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文化工作水平,大力推进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养出大批拥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自身特色,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旗帜,坚定艰苦创业理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全体师生感受时代发展脉搏,深刻理解祖国伟大建设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二是坚持传统,改革创新。纵观历史,放眼全球,既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和先进经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响应时代号召,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创新学校文化,全方位履行思想文化创新建设的使命。

三是文化承载,形式丰富。立足创建期特征,以多种载体承载思想文化。突出思想文化环境空间、网络空间的现实作用,突出优秀作品、典型人物的深度挖掘与创作,丰富思想文化土壤的承载力。强化自身思想文化的总结、塑造、传播,形成自身思想文化塑造力和感染力,使学校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创造发源地。

四是强化特色,协同育人。开创大学思想文化建设的特色,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师生科学严谨、积极探索的教风学风,重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培育和养成。增强育人意识,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主导作用,扩大覆盖范围,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构建的核心要义

加强党对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党委书记承担宣传思想工作第一责任,校长承担领导责任,班子其他成员根据明确分工各自承担管理责任。①王先俊:《高校党委要切实担负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 年第5 期。构建在思想文化工作层面党的全面领导,同时按照现代大学文化发展的规律推动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对思想文化进行顶层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定期研究宣传思想工作,推动分析研判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并指导开展宣传思想工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日常课程体系、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开展“强国修身”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师生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安全、科学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学术诚信、学业诚信、就业诚信、经济诚信等诚信教育。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新形式和载体,形象生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以国家需要为努力方向,鼓励毕业生到国家建设急需的领域建功立业,在实践中成长成熟成才成功。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鲜明特色》,《光明日报》2017 年11 月20 日。一是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学校领导班子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学习研讨,切实推动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党委每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党委及时指导各党支部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建立理论宣讲专家库,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规范化。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以学校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各单位的机制为重要途径,建立分管、联系领导与对应单位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快速掌握基层情况。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形势报告制度,党委书记带头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三是制定实施党建工作标准化制度,健全学校基层党组织。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党支部书记轮流培训。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四是分层分类组织举办学习研讨活动。结合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相关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统战工作,带动校内民主党派和教师队伍的学习。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以“青马班”和学生研习社为依托,开展研读经典活动,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新生必修课程。

(四)新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系统构建的基本路径

加强政治思想引领,构建意识形态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①王海霞:《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9 年。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要把意识形态建设内化于学校党委管方向、谋大局、促改革、带队伍的全过程,主动作为、靠前指挥,不断分析学校所面临的意识形态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特别是针对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带来的挑战要进行重点分析研判,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谋划,精心组织,细化分解具体工作措施,把稳思想之舵,引领师生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对国家大事、国家立场有清醒的认识,在原则问题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校要进一步构建“三大圈层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师生思想建设。课堂教学主渠道层面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主要解决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支撑层面由实践课程、特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构成,目的在于突出实践育人途径,挖掘课程育人功能;协同层面由校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构成,要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炼塑造大学精神,构建精神文化系统。大学的精神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要在学校发展起步期,加快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不求大而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顺应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用历史教育人,用事实感染人,用道理引导人,用发展成果激励人,全力营造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培养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形成学校的价值观。

打造学术信仰品格,构建学术文化系统。坚持学术信仰,加强学术共同体自律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应有之意。要坚持“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和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大力开展国际化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会等学术机构的作用,建立有社会信誉度的学术标准体系,坚持“学术讨论无禁区,思想建设有底线”,使崇尚科学、自主创新、不惧竞争、宽容失败的理念成为共识。建立并实施学术道德惩戒和学术评价机制。强化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并在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学术活动的综合统筹,形成主体鲜明、体系清晰、系统互动的学术文化活动安排。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文化活动的系统性、聚焦度。加大创新教育力度,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进行美育德育教育,构建校园环境系统。美育和德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两个方面,要均衡二者的发展。构建具有特色的文科学科教育群和研究平台。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突出理工科大学人文社科专业的特色。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培育人文情怀和艺术修养兼修的科技人才。以校园环境和校园建筑为载体,融合博物馆、校史馆、档案馆、美术馆、展览馆、音乐厅和其他演出场馆的设计,重点提升校园文化设施,让景观雕塑发挥烘托校园文化精神的作用,成为承载历史、薪火相传的精神符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立足校史和地方历史,打造校园文化景点。引导鼓励师生参与设计、开发、提升文化空间,规范提升学校建筑文化,共建共享文化空间。

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校风采;要成为创造并培育新文化的中心,辐射、影响、引领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①吕绍明:《以科学精神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7 年第4 期。强化形象载体具象,构建标识符号系统。大学标识符号系统的设计是在总结大学的发展文脉,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提炼大学的内在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把大学精神与文化底蕴形象化、系统化,把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和学校自身的意识结合起来,把历史积淀自发形成的精神品质经过挖掘、提炼、培育和塑造,由此形成各自大学独特的品牌形象。构建大学标识符号系统要以提炼大学精神、塑造大学新形象为核心,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树立新形象,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标准进行规范全面的设计。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构建管理服务文化系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增强主动性、自觉性,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强化教师日常教学与科研的言传身教,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积极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开设由学校教授团队组成的交流组织,研讨在教学中融合思想文化建设的方案做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校领导听课制度和教学过程督导制度,自觉践行教师职业规范。建立统一领导、资源集聚、互相交叉、责权明确、管理到位、运行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建立随处可见、随处可用的学习、讨论空间,用空间设计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沟通能力,培育开放、包容、自主的校风。培育学生特色社团文化,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在学生群体中有意识地宣传、吸引、培养、选拔一批思想坚定,对学校事业充满热情和感情的毕业生留校从事相关工作。大到学校制度方略,小到一言一行,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学校思想文化建设,长期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文化工作路径探析

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是广东省、深圳市全力创建的创新型大学,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将回答“钱学森之问”摆在核心位置,积极构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使命。高远的办学目标使得南科大在高起点进行了价值的赋予、使命的明晰、创新文化的植入,这些是南科大的精神起点,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城市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等。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学校“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中,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够适应新形势、面对新挑战的创新人才。城市精神则是学校致力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经济特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引擎,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创新精神则体现在学校“创知、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中,为国家战略勇立时代潮头,瞄准重大基础及应用项目,坚持源头创新,积极打造科研高地。科学精神则是学校师生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传播科学知识,坚定自己的科学“初心”,投身科学,用科学改变世界,为国家科学发展做贡献。

(一)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坚持方向正确,始终围绕工作大局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做出了深化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部署,提出了“大学文化培育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思想文化引领行动、大学精神塑造行动等十大行动计划,成为学校新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的总纲领;党建工作会议、战略研讨会等重要会议,都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初步形成了具有南科大特色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系。

过去几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南科大模式”,奠定了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特别是学校以创新立校,以改革兴校,形成了“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明确了“创知、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确立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初步发展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核的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学校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意识形态系统,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新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为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

(二)推动大学精神内核建设,构建凝聚力、竞争力、承载力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需要系统总结梳理南科大治理体系、人事管理、党建工作、办学理念、科研制度、培养模式等“七大创新”,以及改革环境、使命任务、发展历程、办学目标等“六个独特”,加强对学校总体办学特色的宣传。要继续总结提炼“南科大”精神,在学校发展起步期,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全力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动化于行,充分发挥学校精神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保障作用。例如,学校推出《一路向南》《挥手榕树下》等优秀的校园歌曲,并在十周年校庆之际推出第一本研究校史的专著《南科大创校记》等,对凝聚大学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打造有信誉度的学术标准体系,建设中国南方学术高地

学校在学术评价机制上更加科学、自信、成熟,扎根中国大地、具备国际思维,主要体现在: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大力开展国际化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建立有社会信誉度的南科大学术标准体系;提升“南科大讲堂”等讲堂讲座的文化育人功能;完善学术报告制度,做好学术活动信息发布,扩大学术交流的层次与范围,通过重大学术活动构建学校影响力;鼓励各学术单元组织高水平学术交流讲座、会议、论坛,构建出校院系多层次学术交流体系,高端引领,务求实效。

(四)建设与一流理工科大学相匹配的一流美育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成立了由国内顶尖学者专家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从社会各界聘请优秀文化艺术专家,为学校的文化艺术高水平发展提供指导和咨询。委员会汇聚文学、电影、戏剧、设计、美术(雕塑)、音乐、舞蹈、民间文艺等诸多领域的文化艺术名家,为新兴大学的文化建设立心立命。打造精品工程,系统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体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和作品。让思想追求蕴育在美之中,包括在全校层面开展文化环境展示竞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学校图书馆、科研楼、教学楼、行政事务中心、学生事务中心、教工之家、书院活动室、党员活动室、餐厅等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功能;实施“院系特色文化活动打造计划”,每个院系都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标识、环境和活动。推动成立南方科技大学文化艺术委员会,邀请校外知名人士、专家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充分发挥学校资源,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

(五)构建标识符号系统,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勇于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学校标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导向、凝聚和保障作用,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对南方科技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文化体系建设。2020 年,学校公布了校内2 个公园、3 个湖、9 座山、6 个广场、16 条道路和12 道桥梁的空间名称。这些空间名称饱含南科大“创”“立”大学、创领未来的初心与梦想,共同形成“南科大”特色的文化符号。

(六)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思政育人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南科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从整体上规划、打造新型育人体系。学校党委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做到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干部人才、党管改革发展。①张迈曾、王树国:《正确处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人民网,2014 年12 月26 日。学校积极探索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实践支撑+文化协同”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链条。在核心圈层方面,南科大把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支撑圈层由实践课程、特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构成,目的在于突出实践育人途径,挖掘课程育人功能。协同圈层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文化和环境育人,成为思政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之外重要的铸魂育人组成部分。

高品质的大学思想文化是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文化积淀和涵养。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尤其是大学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系统决定着大学的行稳致远和前进方向。我们要抓住“双区驱动”的历史机遇,把握新型大学精神价值的实质和社会来源,积极主动、有目标有思路有途径地主动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练就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核心竞争力,让生生不息的校园文化形成持续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系统。

猜你喜欢

育人大学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