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2021-01-06高黎黎
高黎黎
(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鞍山 114000)
金矿作为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在我国一些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金矿资源,为实现金矿资源的开发,必须要在充分分析矿床地质特征、形成原因、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资源开发策略。金矿资源的开发价值较高,比如在工艺领域,经由冶炼技术,能够成为精金与金制品,被应用于各个领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的分析,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矿区相关因素的分析,实现金矿资源的高效开发。
1 金矿床地质特征
1.1 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
含金石英脉型金矿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原生金矿。主要赋存于前寒武系和古生界变质岩中,如吉林、辽宁、河北、河南与陕西交界的小秦岭金矿,以及广西、湖南的金矿等均是。成矿有利围岩主要为斜长片麻岩类,斜长角闪岩及其混合岩类。控矿构造主要是褶皱和挤压带、张扭、压扭性断裂。矿床可分单脉型和复脉型。矿体常呈脉状或透镜状。矿石类型可分贫硫化物型和富硫化物型。主要金属矿物除自然金外,有黄铁矿、黄铜矿、毒砂等硫化物,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次有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等。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这类矿床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与岩浆成矿作用有关,可分气成矿床,高温热液矿床,中温热液矿床等;另一种与变质分异作用有关,分深变质分异矿床和浅变质分异矿床,完全受层位、变质作用及同变质期构造控制,与岩浆岩并不存在成因关系。
1.2 蚀变岩型金矿床
蚀变岩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山东半岛。产于酸一中酸性侵入体,内部枃造破碎带及接触部的破碎带中,因而也有人称为含金蚀变破碎带型金矿。矿脉即蚀变的破碎带,主要由含金黄铁绢英岩、含金绢英岩化花岗岩、含金网状石英脉等组成。此类矿床应属岩浆期后热液矿床范畴,以交代作用为主,充填作用次之。矿床规模一般较大。矿体呈脉状,透镜状;长百余米,甚至达千米,厚几米到十余米;品位较稳定,金主要以自然金状态出现,与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密切共生。
1.3 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床
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床主要赋存于中新生代的火山口、超浅成侵入体、火山岩及其碎屑岩中,严格受火山机构及其周围的构造裂隙所控制。矿体呈脉状、圆筒状、环状等。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白铁矿、辉银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玉髓、冰长石等。矿石具胶状、角砾状、脉状、网状、梳状等结构构造。围岩蚀变有青盘岩化、硅化、明矾石化、绢云母化等,均显示了低温矿床特点。矿床规模一般较大,但含金性一般都很不均匀。成矿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中性喷出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有关,矿脉受喷出岩及其围岩的构造控制,如台湾的金瓜石,江苏的铜井等,另一种是与中酸性超浅成小侵入体有关,矿体往往受岩体的接触带控制,如黑龙江团结沟金矿。
1.4 含金砾岩型金矿床
我国这一类型金矿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的陆相盆地里,主要成矿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及世及早第三纪、中新世。矿床赋存于砂砾层底部,含矿层位较多,分布较广,品位中等,自然金主要赋存于胶结物中。如黑龙江小金山。
1.5 砂金矿床
砂金矿床有残积、坡积和冲积等类型,冲积砂矿最有经济价值。砂金矿赋存于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中,具有产出浅,易采,易选等特点。砂金的富集受古含金地质体、地貌河系、基岩类型等控制。如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湖南、四川等省都有分布。
2 金矿床的形成原因
2.1 金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
岩性、构造、岩浆活动与地层是决定金矿形成的关键因素。在这四个因素中,地层因素的存在主要决定着金属矿床上矿物质的种类与特性。当矿床在受到地层的作用以后,就可以为矿床提供其所需要的一些矿物质。此外,在金矿矿床的形成过程中,断层、矿体更是重要的基础,而断层与矿体的形成又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当存在断层时,会对矿体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断层是矿体形成的关键要素。此外,岩浆活动的进行加剧了矿床的形成,在岩浆活动作用下,金矿成矿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环境。比如,岩浆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其他的物质,这些物质是成矿的主要物质基础,经由破碎帯的移动与填充作用,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岩石作为矿体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岩性是岩石的特点,为矿体成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比如,以碎粉岩为例,这种岩石属于一种特殊的岩石物质,由于其表面存在着裂缝、空隙,这些裂缝与空隙可以作为矿液的沉淀环境,如果在热力作用下,这些裂缝的存在还可以对矿床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2.2 金矿床形成物质的来源
金矿矿床的形成,主要是在金矿成型物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金属矿床物质是主要的物质来源,由于其存在着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的特征,为矿床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同位素中,硫同位素的含量相对最高,往往包含了地幔硫、地层硫与混合硫。地幔硫主要是在硅镁层同位素中形成的,而地层硫的形成所消耗的时间相对较长,当在岩浆活动的作用下,地层发生下降,逐步产生了地层硫。在地层硫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其变化的种类相对较多,再加上其变化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变化的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所形成的地层硫也存在着形式、形态的差异。比如,以黄铁矿为例,在该矿石中所包含的同位素主要为地层中的同位素,属于同一种形式。此外,微量元素也是矿床的一个重要物质来源,在矿床的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微量元素含量、种类的探测,来进行成型过程分析。
2.3 金矿成矿必要条件
对自然界中的金矿而言,其成矿的时间相对较长,只有在满足特定的成矿条件以后,方能保障金矿的形成。比如,金矿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物理与化学条件的限制,比如包裹体的基本特征、成矿温度、压力条件、包裏体的含盐量指标、密度因素。从金矿的形成条件来看,由于包裹体存在着形成原因的差异性,往往包含了原生状态、次生状态与假次生状态。通常情况下,包裏体呈现出相对密集的分布状态,而如果是原生状态,包裏體的分布表现为圆柱形与不规则型,而次生状态下,包裏体多表现为气包裏体与液包裏体,这种状态下主要是将矿体裂缝作为其分布体。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压力决定着成矿的深度,压力越大,其成矿深度也越大。
2.4 金矿床形成的过程分析
金矿的形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经历了成岩沉积期、热液成矿期、氧化表时期。成岩沉积期是金矿形成的最初阶段,为后期金矿矿床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矿床的形成过程中,热液期是成矿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根据岩期的差异,往往包含了早期、中期与晚期阶段。在早期,热液的温度最高,这种高温环境使得周边岩石会受到温度作用,从而出现岩石的硅化反应,在此反应过程中,成矿物质会逐步流入这些热液中,当成矿物质与热液融合以后,也就形成了早期的矿体。但是,在该阶段,金含量极低,多呈现为颗粒状。在热液中期,也就是成岩的早期,在热液早期所形成的矿液会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当岩浆逐步移动时,矿物质的含量逐步增多。当在一定的环境温度条件下,成矿的条件也会发生必要的改变。特定的环境温度下,热液对岩石的影响使得岩石逐步发生蚀变,黄铁矿出现,在该矿石中,金元素会逐步发生沉淀,最终以颗粒的形式存在。而在热液成矿的晚期,矿液温度逐步降低,矿体周边的岩石在温度条件下逐步形成了矿体。
3 金矿的找矿标志
3.1 石英脉型金矿及砂金矿床
对石英脉型金矿,过去一向被认为是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因而受到各种时代的侵入岩体控制。我国大部分含金石英脉主要是由变质分异作用形成。它的一级控矿因素是区域变质作用及相应的变质岩分布区,主要是地台基底,次为地槽的褶皱带;二级控矿因素是岩系构成,富炭质或富铁质的硅酸岩建造;三级控矿因素是同变质期的构造,如褶皱的脊部,背斜倾状端和层间裂隙张裂隙等。砂金矿床主要是冲积砂矿,在河流的中游,河床具有适当的坡度部位;河曲的突出部位;水流急湍的支流进入水流平缓的主流处等易富集成矿。黑龙江流域是我国砂金最多的地区之一,找矿人员总结了找矿经验:“大沟有腿,小沟有咀”“沟里平宽,侧山平正,旁有排子,后有座山,前有迎门山”。此外,应注意寻找海滨砂矿,特别是渤海,黄海海滨地带。
3.2 蚀变岩型和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床
蚀变岩型和火山岩次火山岩型均是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床,是我国近年来金矿地质工作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生代断陷盆地里;燕山期和海西期的中酸-酸性侵入体或其边缘,可望扩大其远景。
3.3 砾岩型金矿床
形成砾岩型金矿的重要前提之一,是金矿物质来源丰富,因此,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中生代陆相盆地的堆积物;另一是元古界砾岩及地槽区的部分下古生界砾岩。
4 总语
金矿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金矿资源的开采质量和效率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为金矿开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