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1-01-06袁天翔
袁天翔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通过近几年不断的改革、发展,已取得较大成效。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作为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二者有效融合,实现其互相促进,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联系
1.1 二者的当代价值高度一致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技艺和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是弘扬我国传统工艺和技艺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尊重劳动、敬畏职业的具体实践,更是我国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价值取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学生跟随师傅掌握一技之长,传承技术技能,提高岗位操作能力,同时在技艺传承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技能。
1.2 二者的责任使命高度统一
利用现代学徒制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校企高度融合,培养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则是对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完美诠释。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是我国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将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引领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成为我国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的不竭动力。只有从根本上将工匠精神贯穿于经济生产的各个行业,才能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1]。
1.3 二者的育人方式高度匹配
迈向制造业强国,需要大批的“大国工匠”,仅仅依靠学校的培养达不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实现。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的深度融合,使企业主动参与学校教学,将企业文化、岗位标准、生产任务以及管理方式与学校育人过程紧密结合,通过“双主体”育人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策略,实现最佳育人环境,通过调动企业导师技艺传授的积极性,培养师傅带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进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问题
2.1 职业能力相对较差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从我国当前教育形式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普遍表现出学习能力较弱的现象,进而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专业技能不够精通、创新意识差、专业拓展面窄、外语计算机水平低以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
2.2 职业素养相对薄弱
职业素养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环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公平公正等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了频繁更换工作甚至更换行业的现象,工作中也会出现做事马虎、敷衍了事、不踏实等现象,职业素养水平较低。
2.3 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是经历高考失利后而进入职业教育,这也是目前高职教育中学生厌学、弃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入学后很多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进而影响毕业后走入职场,进入工作岗位也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跳槽、辞职、待业等,呈现恶性循环。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的挫败感强、抗压能力差、情绪管理能力弱的体现。
2.4 价值观念急功近利
许多高职学生对于未来工作和发展前景有着较高憧憬,但是就业起步往往与期望值存在较大误差,许多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务实精神,对工作岗位缺乏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耐心,对于工作岗位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重视眼前利益而没有可持续、长远发展的眼光。
3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现代学徒制引领着新型校企合作的趋势,组建一支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行业精英相融合的教学创新团队,通过校企间密切合作,取长补短,形成互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帮助企业良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真实的企业文化,通过对学生手把手的指导,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工作岗位的要求和标准,感受到企业对于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职业要求,有助于学生培养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离不开政府、社会、企业以及院校的联合培养、多方联动,只有将学徒制与工匠精神更加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听取多方意见,校企、校政充分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代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 学校层面
工匠精神的根深蒂固,需要新型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模式的彻底变革,通过现代学徒制打造融合行业专家、企业师傅以及学校教师的创新教学团队,完成技艺传承。利用新型考核评价模式,强化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专业素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和素质能力培养上形成双丰收。学校应加大教科研投入,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个研究过程,利用专项资金对核心技术开发进行扶持,让教师和具备科研实力的学生潜心专研,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更多的输出真正的工匠[2]。与此同时,学校还应注重校园文化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从校园宣传、校内活动、学校对外品牌塑造等各个方面,突出强调本校在专业领域追求极致的信仰与文化,让这种工匠精神与情怀渗透到学校的每一处,根植于每个成员的心目当中。
3.2 企业层面
通过企业真实工作情景、管理方法以及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产教融合将专业课程融入企业实训,进一步形成新型人才选拔的标准。通过多种鼓励机制,增加企业融入学生培养的积极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借助企业资源,融入企业文化,在职业技能操作过程中加入职业素质培养。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专业高端技能培训,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行业前沿,增加求知欲,增加学生对行业的认可和向往。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有机载体,将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主阵地由学校变为企业,落实双导师责任制,严格筛选教学名师、企业导师,培养学生的匠心匠意,师傅和徒弟互相成就,使工匠精神可以发扬光大。
3.3 政府层面
国家应逐渐加强现代学徒制的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学校和企业的监管力度,保证现代学徒制在政府监管下顺畅运行,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等,让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培育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素质教育和工匠精神纳入日常教学范畴,将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纳入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促使院校与企业等教育实施主体将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3]。政府还应适当给予企业一些补助政策,以提高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对于参与到学徒制的技术人员,适当放宽专业技能评定标准或给予补助,提高企业工匠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为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大的大国工匠奠定基础。
3.4 社会层面
工匠精神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但是目前还需要不断塑造工匠的地位和价值。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使很多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存在较大差距,专业水平低、职业素质差,很难在内心深处怀揣匠人精神去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这是目前职业教育亟须改变的最大难题。需要通过政府的正确舆论引导、企业的高端岗位宣传,调动更多的社会及媒体力量对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进行宣传,寻找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彰,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让世人重新审视工匠的价值和地位,转变传统的重学历、理论,轻能力、技能的错误观念,提升大众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从而提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全方位认识,厚植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
4 结束语
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体现高职教育目标和特色,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其今后就业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现代学徒制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作为现代学徒制最高精神的体现,二者均是当前职业教育追求的至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只有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多方努力,才能促进现代学徒制的良性发展,进而培育出更多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