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剑英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是这样诞生的(上)

2021-01-06杨亲华

统一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方针政策和平统一叶剑英

■ 杨亲华

40年前1981年9月30日,举国沉浸在喜迎国庆佳节的欢乐氛围中,84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如果说,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新的历史条件下,首次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那么,叶剑英委员长这次谈话,则是全面系统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首次向海内外展示了如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具体政策建议。谈话一经公开,迅即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为冰封的两岸关系注入一股强大暖流。

对于叶剑英的谈话,邓小平曾作过这样的评价:“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颖超也曾表示说:“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了‘九条’方针,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使海峡两岸同胞避免战争的灾难。我们提出这样的方针政策,完全是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特别是征求了国外国内的各界华侨、华裔知名人士的意见,同时也和台湾许多同胞、国内广大的各族人民交换了意见以后确定的。”邓小平、邓颖超上述谈话,对于今天回顾叶剑英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对台工作重要文献的诞生,以及评价它在对台工作史册上所占据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指引。

一、以叶剑英名义发表实至名归

对台九条方针政策,是经过中央政治局反复讨论通过的,是中央制定的一个大政策。“以叶副主席的名义”发表九条方针政策,中央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

首先,“叶剑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名字。1981年,叶剑英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更是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叶剑英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是中国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叶剑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建立了丰功伟绩,在党内外、国内外和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毛泽东赞誉叶剑英的诗句,正是对叶剑英波澜壮阔一生的高度评价。

再者,叶剑英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民意机关,《告台湾同胞书》正是叶剑英主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而发表的。以叶剑英的名义发表对台九条方针政策,体现了中国党和国家对台方针政策的权威性、连续性和坚实民意基础。

对台九条方针政策,开宗明义提出国共“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不仅承接了毛泽东、周恩来一直所主张的“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思想,而且也是叶剑英一生的追求。为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叶剑英曾直接参与两次国共合作,并为此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诞生的两大政党,历史上进行过两次成功合作,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叶剑英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他坚定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主张国共合作,力求通过合作壮大革命队伍,完成孙中山的北伐大业。这一时期,叶剑英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参与了黄埔军校办学。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重要内容之一。叶剑英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无论是为国民党,还是为共产党都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力量。蒋介石曾任黄埔军校校长,他的亲信大都出自黄埔系。作为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的叶剑英,无疑在黄埔同学中也是深有影响和威望的。为了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叶剑英更是多方奔走。毛泽东说,“西安事变”“和解”是“形成时局转变的枢纽”。“西安事变”前,为加强同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的联系,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日形成,党中央派叶剑英作为“和平密使”亲临东北军,和张学良达成“为了共同抗日,我们在军事上也要联合行动”的协议。“西安事变”爆发后,叶剑英积极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摩擦日益增多,叶剑英始终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出发,力挽危局。1940年3月8日,叶剑英在重庆蒋介石召开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作《关于作战与摩擦问题》报告,阐明两党在合作中摩擦的真相,并坚定地表示,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全体将士,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在国民政府蒋委员长领导下,追随全国友军之后,一致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充分展现了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真诚态度。

1949年初,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的叶剑英,不仅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并在国共最后的和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月14日,由颜惠庆、章士钊、江庸组成的“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到达北平,邵力子以私人身份随团。根据中央指示,叶剑英出面热情接待,恳切交谈。他向代表团成员说明南京国民党政府如果真要和平,只有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八项条件”,并代表中共中央,欢迎代表团到当时的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面谈。在叶剑英的推动下,和谈代表团到西柏坡,毛泽东、周恩来与他们就和平谈判、南北通邮、通航等问题交换意见,并欢迎他们继续同中共合作。4月,他又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的和平谈判。这次谈判最后虽然破裂,但在周恩来、叶剑英的劝导和周密安排下,南京代表团全体成员均留了下来,并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日后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继续贡献心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获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叶剑英更是致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许多事例至今一直传为佳话。商震将军曾是国民党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974年、1975年,叶剑英以老朋友身份曾两次亲切会见回国参观访问的商震夫妇。民族大义、祖国统一,自然成为他们谈话的主题。叶剑英详细询问商震夫妇的生活情况,了解一些原国民党军政老朋友在海外的境况,欢迎他们回国参观访问,鼓励他们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商震去世后,叶剑英又于1978年、1979年、1980年三次会见商震的遗孀及其子女,并责成有关部门解决他们在国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商震先生的海内外亲人和朋友更生动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党和国家的立场和政策。

1979年3月,叶剑英在上海会见了原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孙连仲将军的儿子和儿媳。1946年,叶剑英在北平军调处三人小组工作时,曾住在总布胡同孙连仲家。回忆起这段往事,叶剑英深情地说,“孙将军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忠厚老实人。你们见到令尊令堂,给带个信,欢迎他们方便的时候回来看看”。1981年,叶剑英在广州再次会见孙连仲的儿媳,并对她说:“宋美龄想送蒋先生的灵柩回奉化,我们欢迎。”同时,欢迎蒋方人员的第二代参加和帮助祖国的统一事业和四化建设。

原北伐军“铁军”第四军军长张发奎将军,北伐期间曾是叶剑英的“老上级”。后来。张发奎担任过国民党军第四战区总司令、第二方面军司令官。1980年3月,张发奎在香港病逝。叶剑英听闻消息,心中不胜感慨,立即给张发奎亲属发了唁电。唁电说:“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悼哀。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唁。尚希节哀。”唁电使海外人士甚为感动。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对于寄身香港的张发奎,不忘“乡情旧谊”,甚而“时所萦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心系台湾和台湾人民,心系祖国和平统一,更是晚年叶剑英念兹在兹的爱国民族情怀。“文化大革命”中,与台湾有关系的台籍人士受到巨大冲击,叶剑英是党内最早为台籍干部坎坷遭遇大鸣不平的中央领导人之一。1973年,全国各地台籍中共党员代表到北京协商选举中共十大台湾代表团代表,叶剑英专门会见了他们。见面会上,叶剑英说,“‘文革’初期,林彪反革命集团用海外关系来整台湾籍干部,来打倒一些掌权的台湾籍干部的做法是极为错误的,首先逻辑上就讲不通,台湾不是国外,是国内”。“更重要的是海外关系也好,台湾关系也好,有好的一面,有关系才能经常去做工作。所以你们的用处就大了,今后你们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叶剑英的话实际上旗帜鲜明地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讲话作为中央文件传达到全国各地,对落实台胞政策、推动对台工作起到了巨大、积极的作用。1978年叶剑英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一直把实现祖国统一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自己过去长期做统战工作的丰富经验,叶剑英在研究制定党和国家对台大政方针上花费大量心血,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78年12月26日,叶剑英主持召开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告台湾同胞书》。会上,叶剑英语重心长地说:“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多做工作,以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叶剑英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发表真挚恳切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1年9月发表的对台九条方针政策,实际上承接并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的重要思想,是对台工作重要文献姊妹篇。

用叶剑英的名义发表,当时中央还有一个更深层次考虑,就是着眼于中美关系,排除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扰。叶剑英是党内为数不多具有丰富对美工作经验的领导人。早在抗战期间,叶剑英随周恩来在武汉和重庆参与接触美国驻华外交官,回到延安后任军委参谋长,负责接待到延安的军事访问团。抗战胜利后,他是负责调处国共军事冲突而由美国、国民党、共产党三方组成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三人小组中的中共首席谈判代表。1969年下半年,叶剑英等四老帅接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全面深入分析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打开中美关系正常化大门,提出战略性意见和建议。1972年前后,他配合周恩来参与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等一系列外交活动,尤其是尼克松访华时,协助周恩来领导了中美联合公报谈判、起草和发布工作,在中美友好关系史上留下英名。1980年是美国大选年,台湾问题由于选举政治变得更趋复杂。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声称,如果他当选,将支持重建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并表示美国应向台湾出售所需要的所有武器。为此,中美围绕美国售台武器展开尖锐斗争。针对里根政府的言行,中国政府利用一切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坚决反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与此同时,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即在和平解决台湾回归祖国方面采取一项重要步骤,发表对台九条方针政策,以充分体现中国政府和人民力争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善意和诚意。正如1981年10月18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布朗时所说,“在我们提出九条建议之后,美国更没有理由向台湾提供武器”。台湾地区局势的缓和无疑挡住了美国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的借口。在叶剑英委员长9月30日谈话之后,美国政府内部也出现了不赞成对台售武的声音。美国国务院中国科科长罗普在为总统起草的一份授权国务院与中国进行售台武器问题谈判的备忘录称,叶剑英的九条为进行这种谈判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国务卿黑格同意这个备忘录,并建议总统签署。里根随即签署了这项命令。正是在对台九条方针政策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推动下,中美双方于1981年12月开始就美国售台武器问题进行谈判,并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八一七公报”。这无疑是对台九条方针政策发表后产生的一个重要积极成果。

猜你喜欢

方针政策和平统一叶剑英
叶剑英的港澳情
电力数据通信接入网建设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
叶剑英(上)
充分激发知识分子的潜能
基于文化语言学 “习式演讲”的批评性隐喻分析初探
尹楚平:和平统一是“中国梦·侨胞梦”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俞正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