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白鹤拳治理:价值维度、结构张力和发展
2021-01-06姚玉婷兰润生
姚玉婷,兰润生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永春白鹤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女性创立的拳种,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史中,衍生出众多鹤拳门派,是南少林武术体系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拳种之一。[1]作为具有地理区位特征的体育文化,在社会变迁中,永春白鹤拳面临传承过程的“原汁原味”和“活态”传承的角逐,非遗保护中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等问题。永春白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在保护、传承和开发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风盛行,造成永春白鹤拳文化的缺失。各界对永春白鹤拳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外在的物质和行为层面的研究,缺乏对核心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基于上述认识,应将永春白鹤拳视为“活态”文化资源,形成多元主体治理的保护模式。
1 永春白鹤拳的价值维度
1.1 凝结地域文化的集体记忆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理论范式。他指出,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2]因此,集体记忆是由众多建立在社会框架中的时空流变基础上而建构起来的。集体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简单的加成,而是需要众多个体意识在特定的时空下汇聚意象并形成共鸣所生成的,并通过那些共鸣彰显出时代的主流思想观念[3]。当今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延续和时空再现的场景,而集体记忆的生成则对当下主流观念秩序的历史资料进行重构、形塑和反思。永春白鹤拳作为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经过几百年的“活态”传承和发展,其精神内涵已经深深融入到地方文化丛林中,诠释着地方的“性格”。从永春白鹤拳的名称可以看出该拳种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永春白鹤拳作为闽南地区代表性内家拳种,以八闽文化为背景,经历数百年,形成、发展、传承、演变与繁衍出众多分支流派,成为福州鹤拳、咏春拳、空手道等诸多拳种的母拳[4]。时空的转变并不能将永春白鹤拳的痕迹抹去,在讲究“源流”的武术界,对拳种的溯源更加彰显出永春白鹤拳的精神内涵,以及不同流派对记忆的有意识的加工而形成的多元化的集体记忆。众多海内外拳师、武术爱好者前往永春县寻根谒祖,将永春的地域文化呈现于秉持异域文化永春白鹤拳拳师面前,进而更加深刻地描绘出地域特色文化的图景。永春白鹤拳本土拳师,维系着永春白鹤拳的命运之根本,并且通过言传身教确立了永春白鹤拳的时空规范和文化认同,进而产生了文化自觉,生成了永春白鹤拳价值体系的集体记忆,使得时空框架下永春白鹤拳的文化得以焕发生机,建构起延续传承的结构化机制。
1.2 建构社会秩序的象征符号
习武之人崇尚武德,武德即武术的道德。所谓拳如其人,拳品如人品。武术有它的规则、礼仪和精神。武德精神是历代习武之人在实际行为中总结出来的,它广泛吸收了我国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信、勇等思想在武德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5]。受武德精神影响,永春地区民风淳朴,社会秩序稳定。我国近代国家动荡,内忧外患,当时的永春白鹤拳的拳师为了反抗侵略者而上阵杀敌,抛头颅洒热血。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武术的传承中,这样的爱国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代代相传。武德教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行侠仗义、乐于助人、服务社会,武德的教育也包含礼仪教育。近年来,永春县着眼于永春白鹤拳的薪火相传,开展“白鹤拳进校园”活动,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推广“白鹤拳操”,从最基础最根本的层面上培植武术幼苗,确保民族武术瑰宝得以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将永春白鹤拳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根植于学校教育中。
永春白鹤拳在传承中形成了“五戒”“五顾”“持四善”“懔十戒”的朴素条文,以及“未习武先修德,先讲修心养性,顾己之体”的戒约。对习武者进行道德行为约束,能够培育良好的社会秩序。一方面,永春白鹤拳不仅传承了拳法,更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为人正派的处事原则;另一方面,永春白鹤拳传承有序、名师辈出,有着丰富的拳谱和医书,武医结合,悬壶济世。永春白鹤拳的条文和戒约不仅对习武者形成了约束,还对公民社会公德的培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3 承载文化繁荣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永春县深入挖掘、整理永春白鹤拳武术文化,不断夯实永春白鹤拳武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础。在学术上,永春县编辑出版了长达50万字的“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世界(永春)白鹤拳大会”论文集《白鹤展翅 天下永春》,编印了十多万字的《永春白鹤拳功法文集汇编》,在《中华武术》《武林》《武魂》等专业报刊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在文创上,永春县出版了48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永春白鹤拳传奇》,拍摄电影《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和《极品师徒》,拍摄156集动漫电视剧《永春白鹤拳》,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些举措对于永春白鹤拳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永春白鹤拳传承历史文明的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大羽村的建设借助于白鹤拳发祥地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对白鹤拳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创造白鹤拳文化产业,打响了“中国永春拳第一村”的响亮名牌。大羽村成立了美丽乡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发白鹤拳套路瓷雕、白鹤拳文化衫等系列永春白鹤拳文化产品。白鹤拳武术表演艺术团通过市场运作,促使白鹤拳表演成为特色文化旅游演艺节目,推动了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即方七娘诞辰日,当地会举办永春白鹤拳文化节,不仅能聚集海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武术爱好者,还拉动了节庆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永春白鹤拳既是作为身体外在表征的武术,以武艺传承为使命;又是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以繁荣文化为使命,永春白鹤拳的流派衍变深刻地诠释了文化传承的动态性和时空拓展性,对于永春白鹤拳文化的适度开发,进行“活态”传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在打造“有一种生活叫永春”的城市名片的过程中,永春白鹤拳势必承载着文化繁荣发展的使命。
2 永春白鹤拳治理主体的结构性张力
永春白鹤拳的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武馆(武术研究会)、官方传承人、非官办传承人、一般习武者、普通民众,甚至还涉及到市场主体。主体之间既存在相互依赖和共生的关系,又由于环境中各主体掌握权力和资源不同的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当前治理主体的非协同性导致永春白鹤拳陷入内卷化发展困境。
2.1 主体间博弈:目标模糊一致性的根源
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支持永春白鹤拳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各主体行动的差异性、对永春白鹤拳理解的功利性偏差以及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目标边界模糊的问题。作为永春白鹤拳的传承主体,包含各个门派,传承人和一般的习武者对于永春白鹤拳正统性的争辩一直未能停歇,对于白鹤拳套路的“原汁原味”抑或迎合新时代进行适应性改造的意见仍存在较大分歧。普通的白鹤拳练习者将白鹤拳视为强身健体的武术或者是一种健身行为,而非作为文化来传承。特别是在武术进入校园后,白鹤拳的套路被简化,这对于白鹤拳文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缺失的传播,也意味着多数习武者无法理解永春白鹤拳的文化内核。政府对于永春白鹤拳的发展秉持支持的态度,《永春县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永春县全国“武术之乡”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都强调通过永春白鹤拳文化保护、产业开发、品牌塑造、武术推广、进校园等方式,力图将永春白鹤拳打造成为永春的文化名片。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往往基于平衡和兼顾各利益相关者诉求的价值考量,以行政权力压制永春白鹤拳武术界的分歧,选择性地限制拳师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抑制矛盾的产生。从政府治理永春白鹤拳的理念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维持稳定和谐的局面,完成对永春白鹤拳的名片塑造。虽然武术界各门派采取缄默策略,实则博弈未能停歇。因此,永春白鹤拳利益相关者之间既存在永春白鹤拳持续发展的一致性总体目标,又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而产生多元主体之间的博弈,导致各个子目标存在模糊性。
2.2 秩序失范:门派之间话语权的竞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永春境内注册传习永春白鹤拳相关的社会组织共计33家,这些社会组织是永春白鹤拳在永春境内的派系的合法性实体的存在。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永春白鹤拳不仅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第14代传承人群体,还得以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永春白鹤拳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闽南武术,其他武术也在吸收永春白鹤拳的招式,从而导致拳种之间出现相互融合,甚至边界模糊的状况。此外,还有习武者或者传承人师从多个拳师,进一步使得原生态的永春白鹤拳的招式与其他拳种招式进行融合。在永春县,永春白鹤拳派系林立,馆会众多。就永春白鹤拳的正统性而言,会出现家族传承方式的馆会宣扬自身而贬低其他馆会的现象,其目的当然是争取自己这一派系的地位[6]。也有一些拳师秉持不同的观点,认为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则是应当博采众长,丰富永春白鹤拳的内涵,才能使这一拳种更富有生命力。诚然,这两种传承和发展方式都有很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且不说孰优孰劣,都应当在尊重永春白鹤拳的根本文化内核基础上,广泛吸收优秀武术文化。但是,狭隘的门派观以及门派之间对其他门派的三缄其口、不予置评的态度,维持着永春白鹤拳武术界的话语权的竞争格局。
2.3 保护性破坏:功利主义下的适应性改造
从1928年10月创立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开始,永春白鹤拳各类组织逐渐被纳入到政府的管理视线中。文革期间,永春白鹤拳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不能被公开练习。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对传统文化开展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2007年10月,永春白鹤拳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永春白鹤拳作为五祖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永春白鹤拳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政府在永春白鹤拳的治理上,主要依靠政策工具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扩大永春白鹤拳和永春的影响力,无论是将永春白鹤拳视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脱离不了政府的影响。首先,就政府对永春白鹤拳的传承和发展思路而言,应注重市场和文化的开发,在政府和市场双重经济利益驱动下,采取简化白鹤拳的招式的方式进行推广。其次,对于永春白鹤拳传承人的认定,主要让有较高文化知识和社会地位的拳师担任,而基层拳师无法触及,因此存在较大分歧。最后,政府将永春白鹤拳作为五祖拳的组成部分,将其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永春白鹤拳受竞技体育化的影响,出现了为迎合比赛规则而简化、改造白鹤拳的现象,以及在永春白鹤拳产业开发中所出现的政府推动下的企业逐利行为,这些都是一种保护性的缺失。
3 协同治理: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图景
永春白鹤拳作为永春白鹤拳传承人群体的私人资源,作为存在于区域范围内并向外传播的公共资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应当理清永春白鹤拳文化结构中的各个行为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互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既要对永春白鹤拳的核心文化进行原生态保护,还应当向外拓展形成良性的文化环境,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达到永春白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善治的目的。
3.1 建设有为有效的服务型政府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政府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可替代的[7]。政府依靠自身的权威、雄厚的公共财政资源和协调沟通机制,能够运用公权力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对永春白鹤拳的品牌打造、传承与发展有应尽的责任。对于永春白鹤拳公共文化资源,不仅要遵循文化的治理逻辑,通过发展永春白鹤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合力和普及性推广的局面,提高永春白鹤拳的知名度,提高其自我造血能力;还应当重视内在的武术文化根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和传承规律,保持永春白鹤拳文化的初心,确保文化遗产能够以本真的、自在的、健康的状态传承与延续[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运动式治理的方式能够以行政权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但运动式治理没有进行规范与标准化的工作,这必然带来重申报、重开发利用、轻保护、轻管理等问题[9]。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政府,不仅要达成县级文化体育旅游部门、宣传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主体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还应当推动形成上下级政府的纵向和同级政府的横向协同关系,打破“条块分割”的制度壁垒,做到有保留地放权,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边界,避免相互掣肘、拖拉推诿的现象[10]。应当在建立非遗保护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防止出现政府公权力滥用和寻租行为。总之,政府在永春白鹤拳治理中,应当做到适度干预、责任到位、有效保障。
3.2 建构馆会之间良性竞争秩序
武术界极其讲究门派的问题,同一拳种不同门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排斥“局外人”的宗族传承体系形成的,是基于血缘关系或者师徒制的封闭式的发展走向。对于门派林立的永春白鹤拳,其内在的分歧在于传承脉络的“正宗”与否,打破永春白鹤拳传统技术规则的融合和创新亦是武术发展中的常态。无论是原生态的还是改造的永春白鹤拳文化,对于永春白鹤拳的发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永春白鹤拳的馆会作为门派的外展形式,馆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传承人之间“正派”之争和招收学员的市场竞争,二者都可以归结为“个体化的存在,必然构成武术门派的竞争与发展”[11]。可见,抛开“正统性”偏见和狭隘的门户之见,馆会之间的良性竞争对于永春白鹤拳的发展是有益的,可以优胜劣汰的方式筛选出可持续发展的白鹤拳馆会,但也要防止本身发展孱弱的馆会陷入生存困境。被官方认定的永春白鹤拳传承人举办的馆会更具优势,但不可否认其他馆会在永春白鹤拳传承中的贡献。因此,需要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立馆会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减少内耗,在确定集体行动的规则的前提下,形成良性的竞争秩序,以传承人为基础,建立“活态”保护机制。
3.3 塑造白鹤拳共同的文化空间
当今,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各个利益主体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上和行动上的差异,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变得破碎化并出现多元功能的张力。永春白鹤拳为迎合竞技比赛规则,在校园推广中随意地进行简化和改造,势必造成文化碎片化和武术技艺过度体育化的问题。因此,永春白鹤拳就不能以丧失自身多元功能特点为代价,单向度地彰显其竞技功能[12]。应当保护固有的武术形态[13],培育多元主体对白鹤拳文化的认同感。首先,要形成对永春白鹤拳的物质空间的规范认知,为承载历史记忆的白鹤拳武馆赋予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要确立多元治理主体的行为空间,划分合理的边界,政府不越位、缺位和错位,武馆和传承人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资源配置作用,鼓励公众接受永春白鹤拳文化的熏陶;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制度空间,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生产者和保护的主导力量,应当与永春白鹤拳内在非正式制度相结合,使保护工作应张弛有度;最后,要拓展白鹤拳文化精神空间,发挥传承人的教育作用,推动白鹤拳进校园、进社区,弘扬白鹤拳的文化内涵,加强广大公众对白鹤拳文化意义的理解。对永春白鹤拳文化符号的解释和宣传,可以增强其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生命力。
4 结语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作为软实力,是体现国家精神风貌的重要指标。永春白鹤拳作为彰显区域特色的“血脉”,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武术界内部狭隘的观念下,面临着传承载体的缺失和形式的异化等问题。因此,对永春白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新时期永春白鹤拳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协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行动内容,激发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活力,以及如何完善制度建设,是当前永春白鹤拳治理的必须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