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

2021-01-05周小芳,郭秋琪,王婧,吴巧红

旅游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综述

周小芳,郭秋琪,王婧,吴巧红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教育的诞生,我国的旅游学科得以创立。一直以来,我国旅游教育与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备受关注,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第十六分论坛以“旅游教育與学科未来”为主题,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出发,分析新时期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学科的发展态势、面临的机遇和问题,对未来旅游教育与学科拓展方向展开热议。该论坛的举办希望能给旅游教育与学科发展带来更多启示、期待与信心,为未来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和旅游学科建设提供有效指引。

[关键词]旅游教育;学科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1)12-0157-05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12.017

“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第十六分论坛以“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为主题,是本次年会唯一一个定向邀请并直播的分论坛。旨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旅游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前沿思考和焦点问题,努力推动形成具有引领性的旅游教育与学科体系,探索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中国特色的旅游教育与旅游学科发展之路。本分论坛邀请到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陈晔教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韵江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教授、澳门旅游学院杨晶晶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白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孙业红教授等8位嘉宾分享他们对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的思考。此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围绕旅游教育主题展开,下半场围绕旅游学科的未来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其间,观点碰撞,思想交锋,逾6000人在线观看了网络直播。各位专家一起探讨旅游教育与学科的背景、突破与发展,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出发,结合所在院校或国外学校的经验,对未来旅游教育与学科拓展方向展开热议,为旅游学科未来发展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发展前景。论坛召开在旅游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希望能给旅游教育与学科发展带来更多启示、期待与信心,为未来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和旅游学科建设提供有效指引。

1 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旅游教育

上半场围绕旅游教育主题展开,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严旭阳教授主持。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陈晔教授以《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困境与突破》为题作报告。他指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正面临几个困境:一是人才培养与实践和社会需求脱节;二是旅游学科魅力不足,吸引力下降,存在招生难、分流难、就业难问题;三是旅游科研重理论而轻应用,忽略了学科的应用属性观照;四是社会服务面窄,服务深度和持续性不足,社会影响力较弱。针对上述问题,他认为需要从问题的根源,即旅游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3方面进行思考和反思。陈晔结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的教育模式探索与成果,提出了旅游高等教育可能的未来突破方向。首先,应推动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多元化的就业导向,面向大旅游、大服务业进行大类培养和人才溢出。其次,应结合旅游活动与产业本身的特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和“人情智能”素养。第三,各高校旅游学科发展应突出特色,打造各自学科魅力;旅游与其他学科要走向学科融合而非学科独立,构建学科交叉发展的格局。第四,应面向实践应用,改进教学模式和科研导向,重视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最后,希望未来的旅游教育能够面向服务业实现人才溢出,学生能具备共情能力和综合素养,建设有特色的旅游交叉学科,形成面向实践的教学科研导向。这将促进旅游教育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身在其中的教育者有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教授以《旅游教育的困境逻辑与突破策略》为题作报告,从旅游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了构成旅游教育困境的5个歧视:一是社会的身份歧视,大众对旅游行业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将旅游行业看作是低层次的服务行业、低薪行业和“青春饭”行业。二是产业的前景歧视,大型旅游企业中旅游专业出身的顶级经理人较少。三是学校的学科歧视,错位的学科设置、评价标准的不利和学科规模的压缩使得学科话语权不断被削弱。四是教师的知识歧视,教师学科过于多元,理论范式各异,产业适用度低,致使教师间专业认知存在知识鸿沟,旅游一级学科缺乏共识的知识基础。五是学生的认同歧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本行业的就业率低,长期就业率更低,导致学生在旅游行业中停留率低。上述5个歧视构成了旅游教育的困境循环,这一困境循环对旅游学科的招考规模、一志愿率和行业就业率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当前的疫情也加重了这一影响。如何突破旅游教育的困境,谢朝武结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4个具体的突破策略:第一,要推动旅游产业政策优化,把共同富裕落实在旅游产业,同时,要推动旅游院校教学体系的变革,使之适应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对旅游人核心能力的多元化需要。第二,要改革旅游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兴趣引导、能力主导和知识融合的教育体系。第三,要优化旅游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知识对产业的适用度,形成产教融合的师资结构。第四,要优化人才培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韵江教授以《旅游教育的创新突破:百战归来再启程》为题,从旅游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矛盾点出发,指出旅游教育变革的必然性。韵江教授提出,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精英化、创意化、融合化、国际化和纵深化,这也将构建起开放生态、尊重人性、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和链接一切的发展趋势。韵江分享了他对旅游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第一,在整体格局上要打造独特的学科定位,要站在未来看现在,审视旅游学科发展趋势,向一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学习,跳出旅游看旅游。第二,在学科视野上要使跨学科的研究“以我为核”,通过打造元知识体系,提升跨学科层次,建构旅游学科的合法性。第三,在研究路径上要细化旅游研究的独特价值,要建立旅游研究的主导范式,解决文献知识体系及理论贡献总体较为分散的问题。第四,在实践教育上要重新认识从“practice”到“praxis”,即从实践的技术化和工具化到实践的哲学化和整体化。在理解教育价值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的本体性,向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有效整合的实践教育,并提出了“一生一才”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五,在建设体系上要点面结合,以高为引,包括高水平的课程设置、高水平人才培养、高水平团队建设等。总而言之,社会需要旅游,旅游教育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应为旅游教育正名,重拾信心和成长。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教授演讲的题目为《从Earn模式到Learn模式:旅游教育突破创新的可能路径》。刘俊从旅游教育之困切入,指出旅游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存在一系列旅游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旅游学术共同体对于旅游教育的研究都滞后于旅游科学的研究,旅游教育研究需要从经验层次、科学层次和哲学层次三方面进行提升。刘俊指出,研学旅行的发展应使我们反思到,旅游对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长期被忽略,新时代下需要被唤醒并回归。旅游教育要从Earn模式转变为Learn模式,即旅游教育的核心价值需要从仅仅面向旅游行业的功利性需求,转向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基于Earn模式的旅游教育分为强调服务接待、策划运营和跨界学习能力的三阶段,契合了旅游产业迭代的3个发展阶段。而基于Learn模式的旅游教育的核心观点是将旅游看作一种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学习成长方式,核心理念为旅行即教育,发展战略是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强化旅游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这种模式转变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嵌入于旅游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转型的背景中。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将这种思想落实到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结合学校本身优势以“旅游+教育”为核心,将旅游的实践育人价值全面融入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培养卓越创新型人才,重新设计了目标定位与培养体系,更新传统旅游专业知识体系,推动旅游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严旭阳对上半场旅游教育部分的报告进行了小结。他指出,上半场各位专家的报告梳理了旅游教育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前进的方向。从经济学上来讲,大学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用以应对未来职业的需要。一般来说,本科教育不是为大学生第一份工作准备的,而是为大学生最后一份工作准备的,大学教育的功能和效能可能要在学生毕业后10年左右才能发挥出来;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准备好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通过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严旭阳指出,旅游教育的专业建设,需要旅游学科的发展作为支撑;但目前我国旅游学科的发展还很不够,尚未形成旅游学科内部分工和知识体系,知识内核不足,尚难以提供面向行业、面向职业发展所需的硬核知识。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平均薪酬比较低,侧面说明了旅游行业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不高;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大学生,不愿意积极报考旅游类专业、旅游类专业在学生分流中的吸引力不高以及旅游类毕业生行业留存率低等现象,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合理性;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旅游类教育的投资回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旅游业是扩大内需中边际弹性最大的行业,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行业的发展是学科发展最有利的支撑,旅游学科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而旅游学科的发展会为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同时,旅游业的大发展也将为旅游类专业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人生事业舞台。

2 旅游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源泉探讨:学科未来

下半场围绕旅游学科的未来发展问题进行讨论,由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马波教授主持。

澳门旅游学院杨晶晶副教授以《旅游研究创新与旅游学科发展》为题进行演讲。作为旅游管理领域影响因子居前列的SSCI期刊Tourism Management的副主编,她看到许多来自不同学科学者的投稿,这说明旅游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杨晶晶分享了自己对旅游研究和旅游学科发展的思考。在旅游研究创新方面,研究者要从主题、方法论、理论贡献、实践贡献、研究者合作、投稿期刊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创新,要处理好研究与实践的关系,避免研究和实践脱节,重视研究对理论、对行业和社会产生的贡献。同时,由于研究者各有优势,旅游专业和其他专业、中国和他国学者可以合作完成研究,以更好地回应审稿人的质疑。此外,旅游期刊有来自其他学科学者的投稿,旅游学者同样也可以向其他学科期刊投稿,将旅游问题结合到其他学科体系中,形成互补,给旅游学科体系带来新的贡献,增强旅游研究的影响和辐射范围。在旅游学科发展方面,从竞争与合作的角度看,研究者们一方面要意识到投稿中面对的竞争对手来自全世界;另一方面,这种竞争也可以带来合作,竞争对手也能成为合作伙伴,实现资源整合。从旅游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要将旅游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与其他学科共同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交叉融合,将旅游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综合地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论、理论体系,融合旅游方面的特点、特征和特色,使学生的视野宽广,研究主题更多,方法论更广泛。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旅游系主任白凯教授作题为《强化“五力素养”集成,巩固旅游管理“双万计划”成果》的报告。白凯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困境出发,结合长期科研和教学经历,讨论了对旅游研究突破与创新的思考。首先,以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双万计划”为切入点,指出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在此次评选中落后于工商管理等前列专业的基本事实,进而鼓励旅游学人应当直面差距,迎头赶上。其次,上述差距归根结蒂是旅游管理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育问题,这种能力具体可细化为学习力、职业力、前瞻力、创新力和综合力5种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高等教育典型案例,详尽闡释了5种能力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建构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五力模型”,明确了旅游研究创新的关键着力点。此外,为助力学科的创新与发展,白凯基于“五力素养”,提出了一套对应“双万计划”评估的参照性框架。其中,第一部分是职业教育评估模块,包括实践操作技能、行业认知和教师经历3类指标。第二部分是学习模块评估标准,分为专业理论教学、学习态度培养、师资和平台保障3类指标。第三部分是前沿追踪评估标准,主张从前沿成果追踪和国际交流情况两方面强化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时代特征。第四部分是创新模块评估标准,包括学生相关赛事的获奖情况和科研能力表现。最后是综合素养评估模块,包括跨专业融合和通识教育情况两类指标。最后,白凯从教学互长的互动关系角度总结了5种能力素养及参照性框架,指出本科教育与学科研究是紧密融合、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希望借助“双万计划”动态评估的契机为旅游学科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思维与路径。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以《挣脱旅游研究“甜麦圈”——对学科自立与超学科发展的探索》为题作报告。孙九霞从旅游相关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切入,指出我们需要由内而外重新审视旅游学科框架,实现由觉醒到孵化再到破壳和出圈。首先,从本体论而言,要拥抱旅游现象的复杂性,重新审视旅游学科内核。旅游学科存在内部共识缺乏和外部边界模糊的问题,而事实上,这种从分化到综合的螺旋上升是所有学科发展共性,并非旅游学科特有。旅游学科的现实属性体现在它是应用学科的前沿,旅游学科的独特属性体现在它是复杂现象的永恒演化。其次,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来看,要通过生产中层理论坚实旅游学科主干,调和特殊性和普遍性是旅游研究共同难题。其中,第一是遵循普遍主义价值,既要扎根旅游情境和旅游现象,也要进行跨情境比较。第二是追求多元普遍主义,既要遵循普遍主义,又要彰显学科特色。在理论方面,要通过议题、视角和范式创新生产、积累与传承中层理论;在研究主体方面,老一代研究者要培养与传承旅游新生代。第三,要突破外部边界,提供学科知识溢出。旅游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隐形的母学科边界约束与矛盾交织的困境,因此要用反向思维破壳,通过转变观念、对话经典、扎根田野、多元对话,以旅游现象为核心,以中层理论为主干,突破外部学科边界,实现学科知识溢出,建立旅游学科的自立与反哺之路。第四,实现跨学科范式,增强学科主体性。从学科间对话到本学科发展,以无边界为边界,从多元到贯通形成跨学科范式。同时,孙九霞提出,旅游跨学科范式的发展方向在理论逻辑上,要形成以旅游现象为核心的双循环;行动实践上要勇于突破、大胆创新、“野蛮生长”。最后,孙九霞提出,既要形成旅游学科内共识,也要共同推动向外知识溢出,通过创新和培育年轻学者推动学科成熟,树立学科独立地位,挣脱“甜麦圈”束缚,勇敢出圈,从而实现以旅游现象为核心的旅游超学科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孙业红教授报告的主题为《从旅游研究创新到旅游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首先,要反思旅游的知识贡献,认识到旅游知识和学习能重塑未来。其次,从全球视角来看,旅游与人类的福祉休戚相关,涉及全球的共同利益问题,旅游研究成果对未来人类发展有重要贡献。最后,从借鉴国际经验到提出中国方案,旅游研究要展示传统和文化的力量。目前的旅游研究呈现出一种社会学转向,出现多学科交叉、多方法融合,案例研究居多,并出现了一些本土思辨性的研究,但仍存在“知识溢出”不足、国际视野相对较弱等问题。旅游的终极目的是为全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改善生活质量。因此,旅游的发展问题、产业问题和服务的问题最终都会聚焦到旅游可持续的问题。孙业红结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和“双碳”两个国际热点项目,说明了旅游可持续研究的重要性。从可持续角度重新思考旅游研究问题,可以从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供给侧和旅游消费侧方面介入研究。旅游研究要综合本土和全球视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贡献,并以阿者科和湖州桑基鱼塘为案例,说明如何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在学科建设方面,孙业红提出,学科发展与研究创新一脉相承,学科发展最终指导学生培养,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介绍其学科发展方向、理念、相关成果及未来探索方向。最后,孙业红结合国家最新政策,倡议探索建立碳中和旅游技术与管理学科。

马波对下半场论坛作小结。他指出,杨晶晶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旅游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要在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白凯的演讲指出,既要知,也要行,也要去做,既要放眼国际,也要考虑教育和学科建设目前所碰到的中国问题。孙九霞的发言很宏大,回到了所有社会学科所努力的方向,追求人类的完美,旅游学科仍要保持野蛮生长,才能破壳而出,对社会产生更大的贡献。孙业红提到了阿者科计划,旅游研究要真、善、美3个方面兼具,实现时代新的突破。几位嘉宾的发言在逻辑和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为下一步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和旅游学科建设做出很好的指引。严旭阳点评指出,杨晶晶从更广阔的视野指引了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白凯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同时借鉴了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孙九霞为旅游学科的发展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且颇具雄心的未来,提出要充实旅游学科主干,通过一棵棵学科分支的树来支撑旅游学科知识体系,这样我们旅游教育的课程、教材就能有坚硬的知识内核,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旅游教育,达到更高的教育投资回报,让接受旅游教育的年轻人既现在信心满满,未来又前途远大;孙业红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研究,结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再次说明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的密切联系。

最后,严旭阳对本次分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上半场关于旅游教育的研讨,明确了我们要切实提高大学旅游教育的质量和投资回报,我国旅游教育的专业建設,迫切需要旅游学科给予更强大的支撑;下半场关于旅游学科的研讨,则为我国旅游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解答。严旭阳认为,我国旅游教育的专业建设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如何突破困境,8位学者的报告给了很好的启示: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未来的发展特别寄希望于中青年旅游学者,旅游业未来面临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中青年学者要切实回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召唤,相信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的发展都会有非常美好的未来。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与学科发展困难重重,面临着各种挑战。正如保继刚1所言,无论是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还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突破学科发展的瓶颈,还是满足旅游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要,旅游学科的升级以及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和使命。在此背景下,探讨“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分析我国旅游教育与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探寻突破困境的方向与出路,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学术影响、应用价值及预期效果。

一是凸显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论坛立足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发展阶段,针对旅游教育与行业发展供需不平衡、旅游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供给侧改革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把创新、协调、开放等思维融入旅游教育和学科建设探讨中,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交流旅游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前沿思考,努力推动形成具有引领性的旅游教育与学科体系,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旅游教育与学科发展之路。

二是参与嘉宾代表性强。本次分论坛邀请到的都是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同时又是各旅游院校院长、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既拥有比较深厚的母学科背景,也有丰富的旅游教育和学科建设经验。他们的思考将要或正在各学院进入实操阶段,必将对未来的旅游教育和学科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论坛互动和启示效应持续放大。本次论坛对旅游学科知识起点的元问题深度叩问,既回应了学术界的长期关切,也引发了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从主题策划、互动形式到线上直播反响以及会后各方反馈上,都显示出本论坛引发的启示效应在持续放大。与会人员聚焦旅游教育与学科发展的问题、突破与未来方向展开热议,带来很大期待与信心。论坛在旅游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会后应多方呼吁对论坛进行了网络回放。

[责任编辑:刘  鲁;责任校对: 宋志伟]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