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独立学院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1-05王莉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语言服务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急需大力培养翻译人才。云南独立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积极探索合适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独立学院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云南人才培养和需求的实际,对云南独立学院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翻译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莉(1981-),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昆明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测试与语言统计。

【基金项目】2019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独立学院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J11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语言服务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东亚、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山水相连,是通往这些国家的陆上交通要道。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中具有战略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在此背景下,云南独立学院如何基于自身的办学特点,培养立足云南、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好语言服务的翻译人才成为云南能否实现其辐射中心地位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研究云南独立学院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云南独立学院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以期对云南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云南独立学院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云南实现“一带一路”倡议辐射中心的根本动力。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各种项目和设立多个小语种专业等途径培养外语人才,但总体还是以公办院校为主导,加上长期以来与东中部地区在教育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云南独立学院在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显现出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规模较小;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培养模式单一,未体现出其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三是教学资料和设备不足,无法满足翻译教学的需求,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没有专门且稳定的基地供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四是课程结构和比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东南亚、南亚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介绍;五是师资队伍薄弱,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无高职称教师,行业专家任教呈现不稳定的情况;最后,教学仍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仍以翻译资格证作为衡量学生翻译能力的唯一标准或核心标准,这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翻译教学。针对上述现状,云南独立学院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上,需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结合市場和国家翻译人才的需要,适时调整培养的思路和方法,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好语言服务工作。

三、云南独立学院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1. 培养目标。《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就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如下: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随着翻译专业被归入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对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较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翻译专业知识、丰富的百科知识与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胜任各行业口笔译等语言服务及国际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从上述描述中可见,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口笔译职业译员,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做好语言服务的合格的应用型、专业性强的人才。结合云南独立学院实际,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英汉双语能力,掌握英汉口笔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和了解云南本土文化及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语言文化,具有跨文化意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教育、广告、外贸、外事、出版等单位从事英语翻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各高校都会明确其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云南独立学院对于翻译专业基本采用“通识+学科+专业+实践”总体模式,其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应用和转换能力,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培养模式可为:

(1) 校企合作。在高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能有效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的目标。云南独立学院翻译专业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翻译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1)高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企业对翻译人才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高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高校可以通过企业了解翻译领域的最新动态,并邀请企业共同开发翻译专业课程和教材,更好地体现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高校引进的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在翻译实践上缺乏经验,因此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翻译教师,通过进入企业培训和兼职等,让教师多多参与实践,提升“双师”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入校任教,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指导等,并以企业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训平台。

(2) 翻译+专业。“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的对外交流和与他国在各个方面和领域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这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势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掌握基本的翻译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对所涉领域或专业有基本甚至是深入的了解才行。处在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的独立学院在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更需要考虑学生在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鼓励学生在主修翻译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的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适应能力。至于开放的辅修专业及各专业的辅修学分等要求,可因各学校各专业而异。条件成熟的学校,也可以开发翻译+专业的双学位项目。

3. 课程设置。课程是培养目标的载体与保障,是实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关于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需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分类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共四个部分。基于学生生源结构及所处区位特征,云南独立学院本科翻译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既要以《教学指南》为准绳,又要体现办学定位和特色。在专业核心课方面,需严格参照《教学指南》执行,即包括英语语言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涵盖英语的听、说、读、写、口笔译、翻译技术等技能性训练,和文化、文学、语言及研究方法等课程;在分类选修课方面,可参考《教学指南》的同时结合其人才培养定位等进行取舍和选择;至于实践教学环节,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特色设定课程,但需吻合《教学指南》中给出的教学要求。

4. 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很多教育单位都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对翻译理论、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课后布置翻译练习给学生完成,其最终的结果基本表现为學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较低,就业困难。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需改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出现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在课前教师将知识点分解并做成短视频,发送给学生自行学习,并布置适当的同步练习供学生完成。在课上,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及提出的问题等进行针对性地反馈和解答。此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其次,建构式教学法也突出强调教师不再仅仅主导翻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翻译实践的过程,并从中加深对翻译理论、技巧等的认识,切实提升其翻译实践能力。再次,可借鉴国外诸如“工作坊”等项目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依托,锻炼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对翻译项目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翻译实践平台。最后,教师也可将“慕课”“私播课”等新的平台和模式引入到翻译专业的本科教学中。

5. 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引进人才时,云南独立学院需选用翻译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等方式,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培养等,以提升或丰富其专业能力,如集中组织教师进修学习、参与博士项目等。此外,高校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翻译专业教师。可以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兼职或挂职,参与翻译项目等,深入了解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在提升自身的翻译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同时,将自身所学反哺于教学。同时也积极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入校任教,或参与翻译项目或活动的设计、实施等,以帮助提升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的一项伟大举措,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位于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云南独立学院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本科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探索校企合作、翻译+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积极研究翻转课堂、建构式、项目式及慕课、私播课等多种教学方式,专注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加强翻译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渠道多途径地建设翻译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等,从而为国家,尤其是云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伟.解读《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对构建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0):58-64.

[2]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2-8.

[3]谢柯.语言服务视角下本科翻译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8(3):97-103.

[4]谢柯,覃海晶.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来自丹麦的启示[J].当代外语研究,2016(3):20-26.

[5]周文伟.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 (6):79-80.

[6]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献类专业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