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的“筑梦人”
2021-01-05张岩
张岩
一带襟山水,一路连两国,中老铁路这条象征着两国世代友好的铁路,将圆老挝“从内陆‘陆锁国’转变为‘陆联国’”之梦。为了这一伟大工程,无数中国铁路人以项目为家,坚守在第一线,为中老铁路和中老友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铁路人的坚守和风采。
2010年10月8日,中国中铁二院陈建国接到任务要到中老铁路现场增援,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建设中老铁路的征程。随即他被任命为项目常务副总体设计负责人,负责现场技术方案的研究、汇报和确定,并组织勘察工作。他迅速进入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勘察工作中。
勘察设计是铁路工程建设的源头和灵魂,所推荐的方案是确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现场勘察任务繁重,不仅要组织开展方案研究、会审、现场踏勘,还要组织协调好地勘、测量、专业设计人员的工作,保证各项工作之间有机衔接,高效率运转。尤其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容不得半点差错,需要精心策划,安排好每一天的工作。
陈建国带领团队开展了高要求、精益求精的勘察设计工作,所推荐采用的方案取得了各方认可,并获得了国家级咨询成果一等奖,也经受住了施工检验,确保了各项工程施工顺利推进,未出现因为设计方案原因造成的影响工期、安全、质量的事故。
同时他也是中老铁路项目现场负责人。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决策,他提出了“开放思维、务实工作、人性管理”的管理思路,并在管理中逐渐探索改革、发展之路。为了克服任务繁重与人力资源短缺的严重矛盾,他打破常规,改变以往传统的设计组织方式,针对项目特点采取对应的精细化管理组织模式,实现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的最优化调配,确保了配合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而在中国中铁中老铁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马玉蓉看来,修建中老铁路,不仅为老挝人民的物质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也通过文化的互通,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作为副指挥长,马玉蓉为中老铁路的施工一路披荆斩棘,在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的统筹协调和中国中铁大力支持下,不仅解决了进口水泥通关迟缓的问题,还打通了一条至关重要的中老铁路通关绿色通道,保障了项目所需所有物资设备的顺利通关,为中老铁路施工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春节,马玉蓉带领团队集中编写物资集采供应招标文件和方案,组织招标评标工作,牵头战略采购谈判和竞争性谈判。她将采购物资分类,将物资具体信息细节列入招标文件和方案,精准采购,节省了筛选时间。通过招标,中老铁路指挥部不仅确保了参建标段的物资设备及时供应,而且为项目降低采购成本4890万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迅速协调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多方筹集防疫物资,亲自参与运输。防疫物资到位后,马玉蓉又联系调遣了专业医护人员,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牵头开展疫情防控专项检查,现场督导项目的防控工作。截至目前,中老铁路境外段6000余名参建员工“零感染”“零疑似”“零確诊”。
“2020年10月28日,普洱站、磨憨站、西双版纳站主体结构封顶前夕,将近凌晨两点我才上床休息,大概早上7点就醒了,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各站现场负责人打电话,了解现场是否按预定计划推进施工、进度是否可控。”中铁建工中老铁路玉磨段站房项目经理路海勇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万万没想到,开工就是雨季。”路海勇回忆道,“那天雨下得很大,我很担心下雨影响工期。”当地地质特殊,雨后地面黏稠,混凝土罐车、土方车等工程车辆通行困难,宽阔的施工便道一次次“堵车”;天晴后地面又像风化页岩,给基础施工带来了巨大难题。路海勇还开玩笑地说道:“咱们这儿,下雨了地上就是像糖浆一样的泥巴,天晴了就是满身灰,工程部的小伙子们去现场待一天回来要么跟个泥猴一样,要么就跟多少天没洗澡一样。”
路海勇带领管理团队一次次冒雨实地探查,他们连夜规划现场排水线路,安排专人轮流值守现场做好排水工作。同时提前铺垫道路,确保雨季材料运输与土方外运等工作有效开展,最大程度减小雨季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在路海勇的带领下,项目管理团队合理调配并增加劳动力、机械等资源,强化场地抽排水和文明施工,保障雨季现场高效施工,见缝插针进行交叉施工作业,优化装修设计方案……一步一个脚印,有效保证了现场工程建设进度。
每当玉磨段施工过程中遇到专业问题时,人们总是会先想到孔化蓉。他是玉磨段的技术专家组、督导组、开通保障组成员,也是一位“技术攻关达人”。通过调查现场、翻阅资料、写材料、与相关单位高效沟通,他解决了锚栓拉拔、定位线夹力矩、吊弦线夹力矩等验收难题。
他组织技术骨干力量完成了热带雨林地区接触网基础结构一体化、深切峡谷地带无人机应用、强风区段(元江大桥)接触网结构优化等15项科研课题,完成设计优化和工艺优化65项,推广应用智能工具27项、智能工装11项,发表论文5篇。同时,他将这些成果都应用到了玉磨铁路现场实际,为项目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提供了良好保障,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在中老铁路磨万铁路Ⅱ标Ⅰ分部各个项目现场,也有这样一位“大专家”尹大祥。作为副总工程师兼实验室主任,他经常被亲切地称呼为“尹大师”“尹专家”。在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成功地研发出多项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项目,为实现中老铁路“一带一路”示范工程、精品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达到隧道快速、安全施工的目的,尹大祥带领试验技术人员一道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从外加剂的反应机理出发,经过反复筛选、比对,一系列的试验室试配、现场试验验证以及大量的检测,历经5个多月的繁杂和辛勤工作,终于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强超微外加剂,将此关键技术成功运用于喷射混凝土中,大大缩短了初期支护封闭成环时间,降低了施工成本,为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提供可靠保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极高的推广价值。
针对隧道二衬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施工质量缺陷,尹大祥带领工程试验技术人员开展“自流平混凝土”攻关。经过三个多月的辛勤耕耘,团队成功地研发出一种低粘性聚羧酸系外加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自流平高性能混凝土,在隧道施工中大大降低了二襯混凝土质量缺陷,工程整体质量显著提升。
“他永远都很忙。”中铁四局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项目同事们谈起项目总工程师周佳午时,第一印象就是“忙”。从工地检查、克缺销号到资料归档、撰写材料,往往一天都在办公室看不到他的身影,晚上回来继续加班。凌晨时分,总能看见他办公室灯还亮着。
2016年,25岁的周佳午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西南边陲玉磨铁路的建设大军中,开启了“征战”世界最高墩的漫漫之途,而这一待就是5年。这5年里,他从一名技术主管成长为项目总工程师,也见证着元江特大桥的一步步拔高。
元江的高温可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被称为红河谷中的“太阳城”,据资料记载,年平均日照2339小时,气温常年40摄氏度以上,是“热都”之一。2021年7月份,全局开展铁路隧道缺陷排查整治。时值中午,项目留守的其他两名技术人员还有别的任务,周佳午从隔壁兄弟标段借来轨道小车,他独自一人沿铁轨将200公斤的轨道小车推行3公里多,到达检测点处,又前后跑去进行安全防护,一边检测一边推着小车前进,被汗水浸湿了的眼镜早已模糊了他的双眼,他累了就歇会儿,坚持完成了检测工作。周佳午一直坚持着,不叫苦不叫累,不退缩不服输,凭着一颗赤胆忠心奉献青春,追求着自己的事业。
在玉磨段,也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作为中铁一局的一名铺轨专业的新人,39岁的冯斌,像年轻人一样,始终充满激情和干劲,加班加点拼学习、拼进步、拼技术,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知识、新技法,常常学习到深夜、加班到深夜,工地上每天带着纸、笔的人是他,工地上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是他,学到的就记,不懂的就问,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操作机械和处理故障的窍门和方法,随时随地扑在作业一线,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在处理故障时抓住机会认真观摩学习。
铺轨施工作业中,有80%的作业时间在夜晚。陪伴着长铺机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睡眠不足,眼睛布满红血丝,冯斌丝毫不在意,嘴唇干裂无血色,也丝毫没察觉。
中老铁路玉磨段共有隧道93座,10公里以上的特长隧道达15座,这些隧道为单线隧道,空间狭小。在隧道中铺轨,铺轨机等大型机械的油烟很快就弥漫在隧道中,油烟辣眼睛也辣嗓子,施工时得戴上防毒面具,不断考验着这支平均年龄不大的队伍。冯斌安抚队员的同时,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没喊一句难。仅用80余天,他们创造了铺轨500公里的高产纪录,为中老铁路玉磨段全线铺轨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