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如何完成的?
2021-01-05王智
王智
6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图为参观结束后,习近平带领党员领导同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新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推动“两个结合”的持续演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迭代发展,是中国实践发展过程对于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长青的根本动力,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史,并在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近代西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衍自中国大地,共同相遇在革命勃发的近现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进程中,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两个结合”,一方面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在于正确认识植根于本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显然,“两个结合”需要先进的理论,还需要对中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精准把握。在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的进程中,中国经历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不断升级的求索进程,不同政治派别轮流粉墨登场,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归根到底,这些政治派别并不掌握先进的理论,也对中国具体实际把握不透,还对如何进行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且革命性转化认识不清。有人主张全面抛弃中华传统、全盘西化,也有人主张守成复古、反对颠覆性的变革,均是不得法、不可行。
就在“隔着纱窗看晓雾”的迷茫困惑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走出“欧风美雨”崇拜,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于中国的“实境”。
中国的“实境”,既包含有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也凸显有“两半社会”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难题面前,找到正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华传统的优秀成分契合于马克思主义,契合百年中国解答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难题所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不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持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就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成为“两个结合”的全新典范成果。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伟大成就,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其秘诀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思想长青,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上的迭代发展和阶段性的认识飞跃。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阶”,首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一一提出并深化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坚持“原理”又跳出“本本”,以“新民主主义”为核心概念的一系列原创性思想为标识,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一阶”的接续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因此在贯穿革命和建设的50多年,一系列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构成了整体意义上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二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个阶段的理论创新分成三个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0多年,中国共产党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三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提出从“十个明确”来系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容。
正是基于毛泽东思想之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发展即具有更加显著的比较意义,使得关于思想认识层面再一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结论判断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前面的两次飞跃,新时代的新飞跃自然也不能成立;新时代的新飞跃,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飞跃提升到新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关于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论断。
在实践发展进程中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回答,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获得理论创新的关键。
毛泽东思想深刻回答如何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先是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再是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中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提出和强调党在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历史决议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的最新阐明和权威界定,标明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行动自觉提供指引。新飞跃引领新时代,新时代的实践熔炉又势必带来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与逻辑研究”(21ADJ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