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下新闻工作者的“变”与“不变”

2021-01-05杨文俊

科学导报 2021年87期
关键词:媒介工作者传统媒体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多次对媒体创新融合作出部署,对党的新闻队伍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和更高的期待。在谈到媒体融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媒介生态环境,促进了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报纸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新闻业,报纸甚至整个新闻业真正出现危机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在此之前整个媒介生态维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之中,互联网和新媒体打破了这种平衡,同时也呈现出整合传统媒体,实现媒体融合的趋势。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笔者认为,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的“变”的是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的传播思维和传播方法,“不变”的是“妙手著文章”的业务能力和“铁肩担道义”的职业素养,二者互为补充,是守正创新的体现。

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信息容量相对有限,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信息内容本身的品质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而在以“端口+流量”为逻辑的新媒介生态中,独家新闻生产和好新闻生产的重要性不断退却,算法和编辑手段的重要性提升。一条关晓彤鹿晗恋情的微博阅读量达到14.2亿次,一个猎奇视频可以在抖音刷到上亿关注。虽然这些作品中没有任何新闻专业主义,但它却成为引起巨大关注的新闻事件,带来流量,引发资本流动。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是时代的趋势,是赋予所有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尤其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应当顺应网络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发展趋势,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作出改变,了解不同传播介质的特点和属性,掌握实现“端口+流量”最佳配置的基本逻辑,并将其实践于新闻采访中。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当天20点56分,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发出消息:“习近平总书记11日赴山西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坪镇坊城新村,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之后,前往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短短90个字,利用新媒体发布新闻的实时性,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报道手段的高效结合,迅速在山西的各种媒体上转发,成为人们当下最关注的话题。之后,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以“现在进行时”的状态,适时滚动发布消息,使受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5月13日,人民日报分别刊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消息和反响报道;14日,刊发长篇纪实报道。这种以快讯为“领衔主演”,使新闻作品和新闻事件同步发出,得到庞大“流量”关注,然后再跟进比较详细的报道,继而集中力量做深度报道的连续性报道模式,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新闻工作者适应媒体融合大趋势,把握好“端口”与“流量”的关系,做好新闻报道提供了范本。

“媒介是人的延伸”。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用文字、摄影、广播等手段和媒介技术来反应事实、表达观点。如今,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新闻生产、媒体定位、内容呈现和报道形式都发生变化。笔者认为,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主动学习新的传播知识、传播技术,适应时代和媒介发展,努力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时代在变,但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坐标定位并未改变,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素质与能力也未改变。

应当看到,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新媒体自身也是存在弱项的。首先是终端过剩但内容单一,内容来源主要是传统媒体;其次是优质新闻内容匮乏,照搬传统媒体内容,缺乏深度加工,很多自媒体的内容紧追热点,但比较浮躁;再次是有害信息不乏,引用发布者身份不明、信源不明的消息,公信力有待提高。也就是说,新媒体仍然需要传统媒体的内容持续供应,这也为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保持“不变”提供了必然要求。

记者就是杂家。在媒体融合时代,“内容为王”仍然是媒介竞争的根本逻辑,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做到既“博”且“专”的特质没有改变。所谓“博”,就是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将知识的触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专”,就是要在某一领域具有相当的深度,见地要高出一筹。笔者作为时政记者,在做有关民营经济报道时,由于知识涉猎较少,站位不高,稿件只是皮相之见,以己之昏昏如何能使人昭昭?有过深刻教训。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善于积累知识,在杂家的基础上当上专家,笔下才会风雨兴、蛟龙生,写出“上接天线下接地线”的稿件。无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中永远有“几把刷子”,才能干出漂亮活。

成功的新闻报道不是“说教”,不是“强谏”,而是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娓娓道来。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帮助新闻工作者丰富了观察世界的维度和角度,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写出“带露珠”“冒热气”的稿件,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强者之道。山西日报记者苏晓晨的新闻作品《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通过走基层亲身感受并挖掘了矿工群体中感人的温暖小事,用接地气、生动、活泼的语态,细微处入手,引出了家庭亲情、安全生产的大主题,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受到社会和行业的积极评价。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记者,应该清楚了解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要具备与之相应得职业道德。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只有建立起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具体标准,才能谈得上承担新闻事业的重要社会责任。

笔尖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笔者认为,时代在变,初衷不变,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要积极践行“四力”,苦练内功、提升技能,强化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当好时代的瞭望者、发展的见证者、正义的守望者、温暖的传播者,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社  杨文俊)

猜你喜欢

媒介工作者传统媒体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