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组合拳控制血糖
2021-01-05阮天音南龙何富乐
阮天音 南龙 何富乐
糖尿病已经是一种“太过普遍”的疾病了。很多患者感觉自己食量变大、饮水量增加、尿量增多,但体重反而下降了,匆匆跑到医院里去检查,拿到化验单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患糖尿病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控制饮食”或者“不能吃糖”,平时的三餐吃饱改成“少食多餐”,平时的精细大米换成豆类粗粮,平时的甜食通通拒而不食,目的是为了调整营养素的类型甜食及构成比,控制总热量。
即便是这样调整饮食,很多患者还是觉得自己控制得不够到位,常常会去订制一套个性化的营养饮食方案,按照方案里的要求规规矩矩地吃,定时测量自己的血糖,时刻注意观察血糖的变化。在这样的严格控制下,有时血糖控制得还可以,只是自我感觉太差。他们总会想着“如果哪天不按这个饮食方案吃了,那么血糖不是又上去了嘛”,感觉食物的存在仿佛是来谋害自己一般,这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说过一句话“胃以喜为补”,按照这个理念,我们认为口感不好的营养饮食就算再有利于降低血糖,也很难让人长期坚持,何况还要再加上烦琐的制作环节,必然让患者对营养饮食方案产生恐惧感。在难吃、烦琐和恐惧的三重压力下,这个方案要想长期坚持并不现实,并不能有效地达到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简易、快乐、有效地控制血糖,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呢?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控制血糖的核心思想是找到得糖尿病的“因”,并改变“因”,才可以正式进入“战斗状态”,最后打赢这场“战争”,达到快乐控制血糖的目的。
● 预备式一:了解自己的身体
要了解清楚自己的血糖情况,比如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的血糖值,做好表格记录,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数据。还知道自己有没有并发症,比如肝肾功能、眼底动脉情况等。最后要了解低血糖反应在自己身上是什么症状。
● 预备式二:知道糖尿病辅助检查的针对性
1.血糖检查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指标:这可以判断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
2.精神分析量表和心率变异性分析:更精准地判断心理状况。
3.血脂、尿酸和人体成分分析:判断代谢综合征的情况。
4.中医体质分析:可以了解自己的体质情况,更精准地进行中医调理。
5.食物成分分析资料:精准指导饮食调理。
● 预备式三:不惧怕也不忽视糖尿病
发现糖尿病时的心态掌握一个度就可以,不过度惧怕,也不能忽视。
预备式练习完毕,便可以用好组合拳控血糖。
快乐组合拳招式:
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
1.饮食养生拳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篇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并服之,以补益精气。” 饮食养生要遵循以下几点:
(1) 要注意糖、蛋白质和脂肪三大物质与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平衡。
(2)粗粮类可以适当增加比例,但是也不可超过一个度,不可以天天吃、餐餐吃,每日总量尽量不超过250克。
(3)可以适当增加药食同源类食物,如山药、葛根粉之类;也可以试试将米炒制后食用,这个方法对一部分患者有效。
2.运动养生拳
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下肢肌肉偏少,肌肉强度低的问题,用人体成分分析仪也可以发现相关问题。关于运动养生有以下建议:
(1)有氧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建议每周5次,每次30分钟。每次運动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70减去年龄)次为宜。但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态,还须按自己的身体素质调节运动频率和强度。
(2)适当力量运动:可根据自己身体承受能力选择,如深蹲、半蹲横向跨步、单腿蹲站等。值得注意的是每次阻力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按照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练习,每周2~3次为宜。
(3)运动养生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运动时功利心不能太强,要重视过程的重要性。单次或者短时间运动强度过大、频率过高并不能帮助血糖控制,反而可能造成机体损伤,进一步增加恢复的难度。运动后还可以选择适当的穴位按摩保健,选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阴陵泉、委中等穴位。
3.精神养生拳
“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精神养生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糖尿病也不例外。大量的调查显示,长寿老人的共性中总是包含了“心态好”。对于任何无关紧要的小事一笑而过,对于比较大的事也保持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好心态,让他们担忧的事很少,可以快乐地活着,自然也就健康长寿。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尤其如此。一般情况下,发现糖尿病后就要和它和平共处到生命结束,因此精神养生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糖尿病的“持久战”,没有良好的心态是不可能取胜的。
(1)正视自己的病情,分析病“因”,认真积极地调节自己日常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等方面。提升疾病认知,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血糖高只是一时的,或者去尝试所谓的秘方,以防上当受骗。
(2)稳定情绪,学会养心安神,排郁解烦。如果情绪焦虑或抑郁,要积极寻求医生帮助,焦虑抑郁可以视为心理科的“感冒”,十分常见,既不用过于焦虑,也不必羞于启齿。可以在医生的帮助下,做焦虑抑郁相关的量表分析或者精神压力分析等,这样就可以更精准地调整情绪了。
(3)对控制疾病要有信心,有足够的信心,才能战胜这个或因为基因或因为“自作孽”产生的“敌人”,达到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的目的。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