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某区大气颗粒物时间特征与原因分析
2021-01-05周玉香蒋荣王敏敏
周玉香 蒋荣 王敏敏
(1.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94;2. 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通 226000)
1 引言
大气颗粒物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100 μm)、可吸入颗粒物PM10(粒径≤10 μm)、细颗粒物PM2.5(粒径≤2.5 μm)、超细颗粒物PM1(粒径≤1 μm)。PM10和PM2.5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常规污染因子。2012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近200 万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1]。近几年来我国出现大范围的持续性雾霾天气[2],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出行等都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2013 年,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相关措施,目标到2017 年长三角区域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0%。经过5 年实施计划,大气污染治理不断提速,治理成效逐步显现[3]。本文对长三角某区2013—2017 年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统计,探究该区大气中PM10和PM2.5的时间变化特征,为该区治理颗粒物污染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建议。
2 数据筛选
考虑到选取该区5 年完整的季节时间段,数据选择2013 年1 月1 日—2018 年2 月28 日每天连续采样观测PM10和PM2.5的日均值结果。采样天数为1 885 d,由于自动监测系统仪器故障或停电,实际有效天数为1 878 d。
3 评价标准
该区为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质量浓度限值[4]。
4 分析方法
通过统计分析,寻找不同时间尺度下PM10和PM2.5浓度的时间分布特点,包括年度、季节、月度变化情况。
5 监测结果分析
5.1 年变化特征
2013—2017 年长三角某区大气PM10和PM2.5的监测结果见表1。由表1 可见,2013—2017 年该区PM10和PM2.5年均值呈下降趋势。2013 年该区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109,71 μg/m3,至2017 年分别降至65,38 μg/m3,下降幅度分别达40.4%,46.5%。该区PM10和PM2.5有超标现象,2013 年超标最高。2013 年PM10超标0.56 倍,2016 和2017 年PM10均不超标。2013 年PM2.5超标1.03 倍,至2017年仍然超标0.08 倍。
表1 长三角某区2013—2017 年大气PM10 和PM2.5年均浓度变化情况
5.2 季节变化特征
该区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季风影响明显,雨热同季。该区四季分明,3—5 月为春季,6—8 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12 月—第二年2 月为冬季。2013—2017 年该区大气PM10和PM2.5季节浓度值见图1。由图1 可见,四季颗粒物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PM10和PM2.5浓度干湿两季变化明显,春冬季节为干季,降雨量较少,天气易干燥,空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缓慢,昼夜温差变化大,易出现大雾和逆温影响PM10和PM2.5扩散。夏秋季为湿季,雨季集中出现在5—9 月,受来自海洋上空清洁气团影响,降水量大,PM10和PM2.5浓度明显下降。
图1 2013—2017 年长三角某区大气PM10 和PM2.5 季节浓度值
5.3 月变化特征及相关性
5.3.1 月均浓度变化特征
2013—2017 年长三角某区大气PM10和PM2.5月均浓度值见图2。从图2 可以看出,2013—2017 年,该区大气PM10和PM2.5月均浓度走势具有相似性。PM10浓度最高值出现在2013 年12 月(195 μg/m3),最低值出现在2016 年8 月(35 μg/m3);PM2.5浓度最高值出现在2013 年12 月(137 μg/m3),同PM10浓度月份最高值一致,但最低月份值不一致,出现在2017 年10 月(20 μg/m3)。每个自然年中月均浓度变化接近V 型,每年的谷值出现在9 月前后,每年峰值出现在1 月前后。
图2 2013—2017 年长三角某区大气PM10 和PM2.5 月均浓度值
5.3.2 PM10和PM2.5月均质量浓度的相关性
对2013—2017 年长三角某区大气PM10和PM2.5月均质量浓度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见图3,拟合方程为y=1.308x+13.231,相关系数R 为0.938,说明PM10和PM2.5月均浓度呈很强的正相关,两者都是大气颗粒污染物,区别就在于粒径的大小,一定程度上表明PM10和PM2.5具有同源性。
图3 2013—2017 年长三角某区大气PM10 和PM2.5月均质量浓度相关性分析
5.4 PM2.5/PM10 的变化特征
探究PM2.5在PM10中的占比能反映出颗粒物粒径构成和污染的原因。据统计,2013—2017 年长三角某区大气PM2.5/PM10月均比值在0.46~0.85 之间,平均值为0.64,可见该区大气颗粒物污染PM2.5的贡献率达一半以上。按照季节分析PM2.5/PM10比值,发现四季的变化趋势与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低不一致,冬季平均比值最高为0.70,春季平均比值最低为0.58,夏季和秋季比值一样为0.63。这与Zhou X H等[5]所研究的中国PM2.5质量浓度占PM10的65%左右现象是一致的,这也表明冬季PM10和PM2.5的污染最为严重。
6 污染变化原因分析
6.1 气候因素
该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空气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夏季雨量占全年雨量的40%~50%,而春冬季雨水较少,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冲刷。冬季夜间温度较低会增加相对湿度,同时降低空气中的饱和含水量,早晨雾会遮挡光线,地面接收不到太阳的光照,易形成逆温层,导致污染物无法向上扩散。
6.2 地区活动
工业源一直是污染物来源的主体,包括燃煤(燃煤电厂、集中供热)和工业生产(工业锅炉及窑炉、生产工艺过程排放)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园林绿化工程造成扬尘污染增加。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且未对私家车实行限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NOX,CH 化合物,造成光化学烟雾问题日益突出。
6.3 环保政策影响
环境政策往往决定了下一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并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2013 年9 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全方位科学地治理大气污染,2014 年全面实施“治企、管车、降尘、控煤、禁烧、联防”大气污染防治方针等,一系列的环保政策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环境明显改善。
7 建议
为有效控制该区大气颗粒物污染,一是从源头入手,加大控制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和进行政策激励,多使用清洁能源;二是提倡广大群众绿色出行,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骑车;三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合理规划绿化和管理水域;四是加强监测监控,冬季需要重点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8 结论
近年来,该区PM10和PM2.5年均值显著下降,与2013 年比,2017 年下降幅度分别达40.4%,46.5%,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年度改善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明显。该区PM10和PM2.5浓度干湿两季变化明显,呈现春冬季高、夏秋季低的变化趋势,每年的谷值出现在9 月前后,每年峰值出现在1 月前后。PM10和PM2.5月均浓度呈很强的正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2 种污染物的源头和传播途径相似。该区PM2.5/PM10月均比值为0.64,冬季平均比值最高为0.70。PM10和PM2.5浓度的变化受气候、地区活动和环保政策的影响,建议加强监测监控,鼓励低碳环保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