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论述的内涵意蕴

2021-01-05刘海涛

关键词:物种总书记生物

齐 萍,刘海涛

生物多样性维持着自然平衡,它构成地球生命良性循环系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明繁荣的基本保障,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储备和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高度,深入思考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富内涵、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为我们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时代意义

(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2]25从发展动力看,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生命结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健康食物保障、工业生产原料、特色景观文化,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社会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自然价值和增加生态财富,有利于培育新兴经济产业和释放社会发展潜能。从发展方式看,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创新的快速突破,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共识。这种发展大趋势的内在逻辑是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降低对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自然万物生态平衡,从而为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持完整的生态系统空间。从发展结果看,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鸟语花香、万物和谐生长的生态环境,属于增加公共生态产品供给范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自然环境的生态需求。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

(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1]生物多样性变化是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外部表征。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增加,则生态文明程度高;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则生态文明程度低。生物多样性状况与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正是因为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重视。2019年5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1)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简写为IPBES),是一个独立的政府间机构,2012年4月正式成立,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中国于2012年正式成为IPBES的成员国。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2020年9月,联合国发布了《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 (GBO-5)。在这两份报告中,都指出了人类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并未得到完全遏制。可以说,全球生态文明发展程度仍然有待提升。

(三)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充分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3]当前,全球环境治理内涵不断丰富,国际合作竞争形式创新发展。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国际合作竞争新领域。自1992年联合国制定《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登上国际舞台,成为双多边环境外交的重要议程。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风险升级,生物多样性不断锐减、生态系统退化加剧,生态竞争成为大国之间角力博弈的新领域,谋求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主导权之争愈加激烈。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软实力的塑造。与传统国际竞争领域有所不同,生态竞争更多体现为一种软实力的塑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受内在趋利性的影响,其跨域流动有着自发的倾向性和选择性。生物多样性状态良好、生态环境优美适宜,意味着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更加安全稳定,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就会得到产业、资本、技术、智力的更多青睐,拥有更多发展机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产业发展、人才集聚是相辅相成的。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4]

二、习近平总书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一)以国际战略的视野,加强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中国四大高原自然风貌中,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相对独立而脆弱,由于区域面积广、生物多样性丰富、气候环境特殊,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其生态意义不言而喻。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谈道:“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2]73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2]74。青藏高原不仅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为世界保存了大量珍稀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生态地位至关重要,应当放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宏观框架下,考虑谋划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以系统整体的观念,统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江河湖库滩等湿地生态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地球生命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生态功能,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而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因其流域面积广,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涵养区域。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16年1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692018年4月,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感到痛心,“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5]。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应当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6]。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再次强调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告诫大家“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搞没了”[7]。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谈道:“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8]“要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8]为弥补因过度捕捞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加快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恢复,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实行“十年禁渔”。提高大江大河流域和重要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需要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江河流域的系统性作为出发点,推动各生态要素协同治理。

(三)以守正创新的勇气,开展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在关键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创新举措,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改革任务。2016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拉开序幕。国家公园体制被赋予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更多涵义。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推动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为生物种群的自然延续提供了庇护场所。牛背梁是秦岭东段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考察生态环境保护时谈道,“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9]。这为秦岭地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做出了肯定。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专程调研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情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10]

(四)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开展森林草原和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草原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生态空间。由于历史上人类过度砍伐放牧,许多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出现严重的土地退化、沙化,并演变为荒漠。加强荒漠化治理,恢复荒漠生物多样性,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以科学务实态度扭转被动局面。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针对荒漠化地区恢复生物多样性明确指出,“加强绿色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加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继续推进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2]72。塞罕坝林场作为我国荒漠化地区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成功范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将荒漠沙地变林海草原的生态奇迹。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事迹所作批示中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123

(五)以历史责任的担当,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国海岸带漫长,孕育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资源,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全局。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海军成立七十周年外方代表团人员时,介绍了中国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作[11]。同年10月,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贺信中再次呼吁加强海洋环境治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2016年1月正式启动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努力,是世界各国共同承担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看得更为长远,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既能有效实现当下海洋生物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人类子孙后代持续经略海洋创造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六)以底线辩证的思维,关心濒危生物多样性保护

任何生物物种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不可缺少的组成,一旦某个物种丧失,自然生物链出现断裂,难以弥补修复。从世界角度来看,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预因素增加、影响程度加深,地球上生物物种灭绝消亡的总体趋势并未延缓。从国内角度来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愿景目标还未实现,尽管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濒危野生生物种群得以恢复,但仍有许多野生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濒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期间,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专题调研,实地了解热带海洋岛屿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建设情况[12]。2020年6月,旅居荷兰的大熊猫喜诞幼崽,习近平总书记同荷兰国王互致贺信,为开展特有濒危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信心动力[13]。

三、习近平总书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保护生物多样性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实践到认识都发生了根本性向好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逐渐从传统狭义的保护特定物种和特定区域,发展为整体性全覆盖保护生态系统,并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层面。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论述的科学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构建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二)加强顶层设计安排,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

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行动方案和远景目标框架,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宝贵经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写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标志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始成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部分。而后,生物多样性保护被列入到党和国家宏观规划和远景计划中,并融入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重点安排。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建立生态廊道、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规律的科学认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措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14],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设定了路径。

(三)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10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划定并严格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制度改革、体制改革。在完善法律体系方面,新修订完善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多部法律,生物安全法提上议程并不断加快立法进程,保护生物物种遗传资源和可持续利用方面法律法规也在加快制定。近几年来,人民群众对于非法交易和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反对强烈,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202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发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为人民群众健康和野生动物保护建立起法治防护网。

(四)强化基础研究支撑,鼓励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15]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就需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科学规律的认识。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向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所发贺信中指出:“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16]同时呼吁各国专家学者“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16]。

(五)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凸显生物多样性保护主体责任

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监管缺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客体因素。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长远发展大局考量,从落实主体责任入手,对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2]110-111。在杭州千岛湖临湖违规开发、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破坏性开采等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有关部门和人员因失职失责被严格追究生态环境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力推开展领导干部离任时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等监督制度创新。目前,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监管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机制已经建立。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17]中国不仅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贯彻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而且列为推进环境外交的优先选项,开展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2016年9月,中国正式批准了《名古屋议定书》,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各类环境基金等国际多边环境组织保持密切沟通,与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交流渠道,帮助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不断向世界提供公共生态产品。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德国欧盟领导人共同会晤、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等重大外交场合,阐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场主张,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020年9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复苏活力、提升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的建议[1],为新冠肺炎疫情阴霾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注入信心动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2021年10月在我国云南省昆明市举办,主要任务是推动各方为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行动框架。这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四、习近平总书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论述的实现路径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生态环境系统种类复杂,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生物多样性减少风险和压力。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因为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或人为因素,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变化趋势尚未得到完全扭转,需要创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径。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1]一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相融合。近些年来,全球的极端天气剧增和南、北极冰山快速融化,是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消极反馈,提醒我们在制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要统筹考虑环境污染防治、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承受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当前经济效益,更要看长远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经济发展划出合理生态空间,通过向绿色发展转型探索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生物多样性自然栖息地不受影响和侵害。另一方面,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把改善生物多样性依存的生态环境作为增加普惠性民生福祉的重要事项,创造天蓝、地绿、水清、万物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

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明确生态红线,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18]一是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缺地区纳入保护范围,确保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得到保护。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9]。推动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制度,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为物种生存提供庇护所,保存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保护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三是创新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完善全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和评估体系,定期更新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分析把握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和趋势,减少自然变化因素和人类社会活动对生物生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有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政策建议。四是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筹措机制,增加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经济受益地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江河流域上游与下游建立补偿关系,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力度。

(三)坚持底线思维,守住生物多样性安全边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0]保护生物多样性,要筑牢生物安全防护网,将维护国内生物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提高生物多样性抵御风险能力。一是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性投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事项,增加资金、制度和技术投入,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范围和数量,建设打通生物廊道,增加保护功能区的连通性。二是加大保护稀缺濒危、特有物种资源。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合理规划区域性生物遗传资源库以及种质资源库,储存濒危物种、特有物种和重要物种的遗传资源。三是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重视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土生物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健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和监测体系,强化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和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四是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把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点内容,提高其在生态环境考核分项指标所占比例,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制度,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履职不力或造成损害行为的问责力度。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市场主体也要履行环境责任,遵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参与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参与生物多样性建设项目,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面向社会大众开展通俗化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营造社会公众支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多边主义,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1]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多边主义的捍卫者和推动者。一是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协议规定的义务。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物种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等国际公约协议的缔约国家,认真履行条约义务,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环境责任,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经验。二是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为了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向世界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远景目标。这是中国提升国家自主贡献的庄严承诺。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愿景,需要统筹谋划制定“十四五”时期的减排措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创新增加国际公共生态产品供给。利用筹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历史机遇,加强多边沟通磋商,制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建设和资金筹集议题作出决定,为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行动框架,推动尽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四是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外援助。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内陆欠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人员培训、技术转移、项目建设、资金援助等方面加强多边合作,提高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身能力。

猜你喜欢

物种总书记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电咖再造新物种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