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因素在高校排球普修课的运用
2021-01-05姚鲆
姚 鲆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高校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高层次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第一要务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水平、道德品质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这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示,这一指示为我国高等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各类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体育院校排球普修课也应与高校其他课程一样顺应形势,发挥自身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作体系。
1 “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义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指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综合开发隐性的教育资源,把“立德树人”的思想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把思政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教材编写、课程考核与评价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目标的理念。该理念倡导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向一致,形成协同的育人效应。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的一个概念,旨在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这些探索对形成全国范围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协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兴趣和教育部的重视。作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字眼多次出现在教育部的有关通知、文件和教育部领导的讲话中。目前,“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日益流行,并在全国范围形成了一股“课程思政教育”的浪潮。[2]
2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排球普修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无处不在,效率的比拼和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百折不扰的精神,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崇高的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就会缺乏高度责任感,也不会自觉遵纪守法、光明正大地参与社会公平竞争。在艰难岁月里,这些意志品质往往可以通过战争和艰苦的环境得到培养和磨练。但在当代,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不少年轻一代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不但体质下降,而且还沾染上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求上进、意志薄弱、精神空虚等不良习气和品质,这些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大学生群体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私利思想、低俗的审美情趣与没落的生活方式、错误的自我定位、严重信仰危机等非常态意识形态和行为举止层出不穷,这与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要求是背道而驰的。[3]一直以来高校排球普修课与其他术科类课程一样,比较重视排球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的传授,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和思政教育不够或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任课教师的育人思想不足,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思政育人的关系。第二,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充分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因素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能与体育课程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第三,排球普修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于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上,没有真正纳入课程考核或课程评价体系之中。当前,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关注,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作为一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探索,体育院校排球普修课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势在必行。
综观上述客观社会现实,课程教学在育人环节出现的弊病,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笔者认为,在高校排球普修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正当其时,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3 高校排球普修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是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关于体育的道德教化功能的精辟论断。[4]体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还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不骄不躁的平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乐观进取、奋发有为的价值观。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排球普修课,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排球普修课作为我国体育院校至关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爱国主义、规则意识、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和文化自信等人文精神和思政元素。
3.1 高校排球普修课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排球普修课程作为体院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同向同行、不可分割。
首先,高校排球普修课是在体育场馆进行,由于上课场地的开放性,学生的情绪往往比较高涨,更容易把平时隐藏在心里的心理情绪表现出来,能更直观、更真实地展示一个人的思想,这也为师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排球普修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次,思政教育是排球普修课的内在灵魂支撑。高校排球普修课不仅要让学生习得排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技能,强健学生的体魄,同时也担当着净化灵魂的职责。因此,教师既要注重相关排球运动技能和技术的传授,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文化知识相结合,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排球普修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相关技能的培养,发挥价值导向和教育引导的作用。
第三,高校排球普修课的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殊途同归,具有目标一致性的特点。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体育排球普修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心发展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这些目标都建立在“以德为本”的基础上。可见,高校思政教育基本任务与排球普修课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以“技能教学”与“价值观”相结合,实现两者协调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流课程应是知识传授、价值导向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其中价值导向可以由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完成。[5]
3.2 高校排球普修课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传统的思政课程或思政教育往往受制于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而高校排球普修课趣味性强、练习手段和实践手段丰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能帮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
发球:是比赛和得失分的开始。尤其是当双方处于处于关键比分或势均力敌时,策略性的发球往往可以直接得分或破坏对方的一传和进攻体系,为本方的防反争取主动。通过该技术环节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立足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能力。
垫球:是排球基本技术,是进行娱乐和比赛的基础。稳定的垫球可以为本方的进攻积蓄动能。该技术环节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传球:是实施战术和组织进攻的基础,能够为本方的进攻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该技术环节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甘当绿叶、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学生明白在团队中付出个人智慧与能力,推动团队共同成长与进步,既体现了自身价值,又收获了成功的快乐。
拦网:是阻止对方进攻而主动防守环节。精准有效的拦网往往可以挫伤、震慑对方进攻队员的信心和团队的士气,打乱对方进攻的节奏。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受到极好的抗挫教育,学会在人生奋进的过程中,冷静接受暂时的挫折与失败,并在困境中调整心态,奋发再起。
扣球:是主要得分手段。势大力沉的扣球不仅彰显了扣球手的英姿魄力,也鼓舞了团队士气,为终局的胜利奠定基础。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幸福的人生是奋斗出来的,青年一代要勇于拼搏,超越自我。
排球竞赛规则,是保证公平比赛的共同法则。向学生传授排球规则,可以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做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而对学生讲述我国排球辉煌的奋斗历史,则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加牢固学生献身祖国、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坚定信念。
可见,高校排球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在体育院校排球普修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大有可为的。
4 高校排球普修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4.1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师的第一天职便是教导学生学会知礼明道。体育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体育教师需要在当前经济发达、物质生活富裕的年代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跟踪与了解当前国家的发展态势和社会的需要,掌握有关时事热点,了解和掌握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知识与要领。排球普修课教师在选择“课程思政”元素时,既要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增强思想育人的自觉性,又要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发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创造出富有成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既要注意与排球普修课程的内容相适应,又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思想现状相适应,增强排球普修课“课程思政”的引导效果。
4.2 突出课程设计价值引领
在高校排球普修课堂融入“课程思政”,并非要求教师对学生以说教和命令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排球运动的知识、技战术教学和排球运动中应注意的运动损伤常识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一方面,在排球普修课的教学中要确立具有引导、激励、凝聚功能的教育目标,为排球普修课的思政元素发展提供指导和评价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体育文化、道德和精神的价值,综合考虑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注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作用,如道德规范、爱国主义精神和心理素质等。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优化教学内容,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融入中国女排爱国、拼搏、奉献、团结、将压力转变为动力等体现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或在体育礼仪讲解、运动过程判罚、运动间学生互动等教学环节中,挖掘其中蕴含的“能吃苦、有目标、重过程、知礼仪、懂传统、善合作、有责任、明善恶、守规则、有成就、重感情、不服输、敢胜利”等与精神和品质相关的思政元素。
4.3 加强部门间的协同与创新
虽然体育院校排球普修课具有丰富而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但要真正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成效,学校还应注意及时总结和提炼“思政教育”建设的经验,协调各部门进行合作与创新,形成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一,要大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让更多的教师走上“课程思政”的大舞台;第二,教学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创新,形成部门间的协调效应,充分发挥各方的教育职能,挖掘思政教育要素,完善思政教育机制,强化实施保障,共同营造协同创新的教育环境;第三,就高校排球普修课而言,要深入挖掘课程教学活动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立足教育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不断推进排球普修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目标。
5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强调“课程思政”实质上是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过程。该过程要求教学双方都要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的各个方面,努力营造“课程思政”氛围。就高校排球普修课而言,应利用排球普修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站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根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课程改革的核心出发,开展以排球知识技能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突出综合素质课程的使命和价值,实现知识转移和价值导向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