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防控措施浅论
2021-01-05翟羽佳李文政
翟羽佳,李文政
(1.周口经济开发区黄泛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河南 周口 466632;2.周口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猪蓝耳病又名“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疫”等,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猪蓝耳病接触传染性很高,有地方流行性特性。猪是蓝耳病病毒的唯一宿主,其他动物不会感染,易感猪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各种日龄、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此病毒,其中日龄在1月以内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是最易感猪群。
1 症状
猪蓝耳病病毒主要侵害繁殖系统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断奶仔猪高死亡率、育成猪呼吸道疾病三大特点。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乳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开始流产、早产或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产率80%~100%。早产母猪分娩困难,少奶或无奶。
仔猪特别是吃奶仔猪,死亡率可达80%。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等症状。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数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等症状,有些病猪出现下痢、关节炎、皮肤出现斑点等症状。
育肥猪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加剧,个别病猪流少量黏性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
种公猪发病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但精液品质有所下降,死精多是母猪受胎率下降、返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2 流行病学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康复猪及健康带毒猪。病毒在康复猪体内至少可存留6个月(可不断地向体外排毒)。病毒可从鼻分泌物、粪尿等途径排出体外,经空气、接触、胎盘和交配等多种途径传播,气候恶劣、高温、卫生条件不良、饲养密度过高时,都会增加该病的发生率。近年来,该病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发病程度日渐加重;二是仔猪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三是亚临床感染日趋普遍,猪群的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十分常见,猪群的带毒时间很长;四是免疫抑制,常并发其他疾病(如猪瘟、链球菌病、伪狂犬病等),也会影响其他疫苗(如猪瘟疫苗)的接种免疫效果;五是混合感染呈上升趋势;六是诱发该病的其他原因,如支原体肺炎及霉菌毒素等。
3 防控措施
产仔舍、仔猪培育舍与其他猪舍应隔离开,产仔舍及仔猪培育舍应在上风向,包括自然风的上风向和本场人工排风的上风向。
认真执行产仔舍与仔猪培育舍的全进全出制度,进行严密的空舍消毒工作。清群之后,空舍14d,第1~2天进行彻底清扫,用热水(>95℃)冲洗,先后用甲醛和酚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在第12天再次用甲醛进行消毒。
加强进出场消毒制度和隔离制度,经常进行带猪消毒和灭鼠工作。
仔猪注意保温,加强营养,注意喂食维生素与电解质,及时应用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感染。
母猪怀孕70d以前流产的,可尽快配种;怀孕70d以后流产的,应间隔至少21d以上再混群配种。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结果阴性的猪方可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w后,方可将猪混群饲养。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也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阶段的全进全出。加强环境消毒,实行带猪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及猪舍的环境卫生,减少饲养密度,注意圈舍的通风、降温。
防止猪群流动发病期间须停止猪只出售,停止从外地购猪,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对场内健康猪群应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疫病的传播。
开展紧急免疫工作蓝耳病疫情常同时伴有猪瘟发生,有蓝耳病发生的地方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户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要保证质量,可适当增加剂量,同时注意接种消毒,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疫源。另外,根据各场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口蹄疫、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工作。
4 总结
蓝耳病发病期药物治疗的意义不大,还需综合防控预防蓝耳病的发生。
一是后备母猪配种前检测蓝耳病抗体情况合格后再参加配种。
二是经产母猪每年都要用灭活苗普免2次,并检测抗体合格后,继续留在母猪群,否则予以淘汰。
三是仔猪于初生后7~35d和育肥期各用蓝耳活疫苗免疫一次(但需要同时注意猪瘟疫苗免疫抗体情况)并于免疫后检测抗体合格情况。
四是每次转群都要全进全出并彻底消毒,还要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抗病毒的药物予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