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因解析及诊治
2021-01-05杨自全
杨自全
(濮阳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濮阳 457100)
猪附红细胞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感染,从近几年的流行状况看,附红细胞体病以母猪和架子猪多发,仔猪也有发作。在吸血昆虫盛行时流行,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该病传播途径是通过蚊、疥螨、虱等吸血昆虫传播,也可通过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殴斗而进行间接传播。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阉割刀、剪尾钳、耳号钳等也是不容忽视视的传播方式。此外,配种、繁殖也可传播该病。病程长、且易复发,一旦发生,就难以完全治愈。对发病减食或不食猪,使用抗菌、退热药物后可吃点食,停药又不吃。病程可拖延15~30d,最后因贫血导致死亡。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起因引发的疾病,在应激和抗病力下降的状况下均可诱发此病。例如管理不善、天气骤变、忽然换料、改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从而加重病情,使疾病难以控制。
1 临床症状
该病无特征性症状,而且病猪也无一致病状。病猪体温忽然升至42℃,皮肤发红,指压褪色,故有“红皮病”之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艰难,尿色呈红黄色。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摆,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艰难;血液黏稠,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干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白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前期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后期,病猪耳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艰难,衰竭死亡。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早产、产弱仔、流产,但胎儿或死胎皮肤黏膜苍白,皮下脂肪黄染,胸腹腔有淡黄色或淡白色的积液。产房母猪分娩后,常伴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后出现泌乳不良、缺少母性等特性。病愈母猪死胎率显著增加,哺乳母猪发情延迟。哺乳仔猪通过母乳传染,表现消瘦、拉黄色稀便、黄疸、背毛黄染、贫血、呼吸艰难,病死率30%~80%,死后耳背、尾根、四肢末端和腹下皮肤发绀。综合观察病猪有以下症状:减食或不吃,但喝水。咳嗽、气喘、呕吐、拉干粪形如算盘珠或拉稀,也有呈水状稀粪。尿色呈红黄色。皮肤红,后期苍白;有的耳、四肢、腹下部和臀部皮肤呈紫红色。有的关节肿胀、跛行,眼皮水肿等。
2 治疗方案
2.1 解热
当病猪体温超越40.5℃时,可用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安痛定等解热。
2.2 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和酸血症
可给病猪灌注口服补液盐、静注糖盐水和5%的碳酸氢钠溶液。产房仔猪和哺乳母猪往往病情重大,易导致死亡,可以静脉输入含有葡萄糖、VC、安钠咖、葡萄糖醛酸内脂和三磷酸腺苷的解毒保肝溶液,有利于缩短病程,减少死亡。
2.3 通便排毒
病猪阴虚内热,常发作便秘,致使前期低热不退,不思采食,因而可依据病情,缓泻通便。对体质较好的可灌服芒硝、硫酸镁,对体弱的可灌服液体石蜡等。
2.4 防治继发性感染
罕见的继发性感染有猪瘟,蓝耳病、败血性链球菌病、弓浆虫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可依据详细状况采取必要的防治办法。
2.5 补铁,促进血细胞的生成
料中添加有机铁,连喂20~30d或注射牲血素和VB12,连用2次。
3 防治
搞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在缓解应激因素(闷热、拥堵等)的同时,严格做好注射器、针头、剪牙钳、断尾钳、耳号钳和去势刀的消毒任务,避免器械的机械性传播。
消灭体内外寄生虫。杀灭成蚊可选用氯氰菊酯、敌百虫、敌敌畏等夜间喷洒蚊虫易于附着的墙壁、顶棚、栏舍等处。灭螨、虱可采取螨净、辛硫磷、敌百虫等喷洒猪体,且可选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肌注或内服灭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