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犬细小病毒与犬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疗
2021-01-05吴明丽
吴明丽
(泌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泌阳 463700)
1 案例概述
2021年4月,泌阳县某宠物医院接收一只2月龄的哈士奇幼犬,雄性,体质量3.1kg。根据调查可知,该犬从宠物店购买1w后,出现食欲不振、发热、腹泻、呼吸困难等,饲养者及时将其送到村兽医院就诊,对其进行降温和抗生素治疗1w后仍然没有缓和,将其带回家后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0d,在此期间幼犬病情没有恶化,但体温始终处于40℃左右的发热状态,送到宠物医院就诊。
2 临床病症
病犬体形消瘦,鼻镜位置干燥,毛发混乱无光泽,精神萎靡,体温为40.5℃,体温计上附着红色粪便,且稀薄腥臭;病犬皮肤无弹性、眼窝下陷、眼结膜泛白,流出脓涕,伴有咳嗽、呼吸急促等情况,脉搏频率明显提升,四肢瘫软无力。对其前肢进行静脉采血后发现血液稀薄,不易凝聚。
3 诊断方法
针对病犬过往病史与当前病症综合分析,对其进行病毒排查与血液镜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犬瘟热病毒为阴性,细小病毒为阳性,冠状病毒为阴性。在血液镜检方面,发现红细胞表面与四周带有球形、环形、豆点等状态的附红细胞体。单个或者团状附着在红细胞表面,通过微调发现附着体带有较强的折光性;在严重感染情况下,附红细胞数量在25~30个之间,一些被附着的红细胞体边缘为锯齿状;一些漂浮在血浆内的附红细胞体能够自由运动,如扭转、伸展、翻滚等等,待其与红细胞接触后便会停止活动,附着在其表面。然后实施血涂片染色镜检,同样取犬的前肢血液,利用瑞士染色镜检,在油镜下进行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可知,单一漂浮的附红细胞为淡蓝色,轮廓看不清晰,虫体大小不同,近圆形。一些附着在红细胞上的物体便如同蓝色泡泡镶嵌在淡紫色细胞上。经过上述操作,可综合判定该犬患有细小病毒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病。
4 防治措施
4.1 治疗措施
确诊后,立即对病犬注射单克隆抗体,避免病毒增加产生继发感染,使红细胞功能尽快恢复,限制红细胞表面与周围吸附体的生长,阻断二者间的接触通道,使病犬临床病症得以好转,同时采用对症治疗方式,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使各项功能得以改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为病犬注射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剂量为2ml,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再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重组犬干扰素a200万国际单位;二是注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剂量为150ml,注射50mg的利巴韦林注射液,5mg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4g的头孢噻肟钠,0.5g的酚磺乙胺注射液,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缓慢注入病犬体内;还可采用100ml的葡萄糖注射液、0.05g的VB6注射液,0.5g的Vc注射液与A50单位辅酶混合后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缓慢注入体内;注射0.5ml的复方布他磷注射液。
采用以上治疗方式,在连续治疗3d后病犬的各项病症减轻,直肠温度下降到39.5℃;在用药治疗5d后,直肠温度降低到39℃,食欲逐渐恢复,精神状态开始好转。经过15d左右的治疗后,病犬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最终顺利康复出院。
4.2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此类病症发生,要求饲养者日常做好疾病防范工作。在犬细小病毒感染预防中,可通过及时接种免疫疫苗的方式增强犬的机体抵抗力。通常情况下,幼犬、体弱犬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夏季、秋季,附红细胞体病发生更加频繁。在饲养期间,应减少与病犬接触,为其营造干净舒适的成长环境;在夏季做好灭蚊工作,将跳蚤、蜱虫与虱子等彻底杀死;避免犬处于长途运输、过度疲劳或者饥饿状态,以免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突然发病。因附红细胞体病具有传染性,犬患病后容易传染给人类,且该病症患病与发病过程为隐性,临床症状不显著,常被忽视,进而影响人畜健康。为避免饲养者受到传染,应注重该病的防治工作。针对附红细胞体病,可采取综合措施,除做到防蚊灭蝇之外,还可定期皮下注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提高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