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猫自发性膀胱炎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2021-01-05郭华伟

河南畜牧兽医 2021年15期
关键词:膀胱炎通透性自发性

郭华伟

(濮阳市华龙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濮阳 457001)

一般认为猫出现血尿、多尿、排尿困难意味着结石梗阻。临床发现,约50%~60%的病例属于自发性膀胱炎,但病因不明,常被认为与急症有关,除上述症状外,最常见的症状还有猫窝盆外排尿。自发性膀胱炎跟品种与性别无关,绝育后的猫患病风险更高,临床上与女性间质性膀胱炎在肉眼病变和病理学上尤为相同。

在雄性猫身上,这种疾病更严重,因为脱落的组织可能堵塞尿道。临床上常发现脱落组织与晶体共同形成尿道栓子或炎症物质与晶体及脱落组织共同形成尿道栓子。如果完全梗阻超过1~2d或更长时间,可能导致急性尿毒症和死亡。

1 病理生理学调查

1.1 自发性膀胱炎的危险因子

绝育手术(与施术的年龄无关);完全室内饲养;大部分喂食干饲料;多猫饲养环境;肥胖;静态的生活形态。

据报道,肥胖和不活跃的猫有较高的下泌尿道症状发生率,喂食干饲料的猫也是如此。有研究发现,下泌尿道症状的形成与室内喂养、近期活动和饮用水不足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例如与主人的互动、多猫饲养和日常条件的改变等等。

自发性膀胱炎有慢性也有急性。无论是初发或复发,无论是否治疗,症状通常在7d内缓解。而大约一半的病猫会在1年内复发,大部分复发猫会有阵发性的自发性膀胱炎症状,较少的猫也会持续症状。

自发性膀胱炎首次急性发作的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首次发病的临床症状通常很快就会缓解,没有时间进行更详细的诊断性检查,如进行膀胱组织病理学检查。因此,研究样本多为慢性发作或持续性发作的猫。此外,慢性阵发性猫在症状消失后可能不会真正恢复正常,但仍可能出现上皮细胞完整性异常、膀胱通透性增加、糖胺聚糖(GAG)分泌不足、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各种改变。自发性膀胱炎症状的形成必须有其自身的异常(膀胱、神经系统、肾上腺),再加上外界因素(急迫性),才能使猫达到症状阈值并出现临床症状。

1.2 膀胱症状分析

自发性膀胱炎的猫已被确认会有组织学的病变、上皮细胞的异常及总尿GAG及特殊GAG及GP-51的分泌减少。间质性膀胱炎的组织学病变通常都不具特异性,包括:完整或受损的上皮细胞伴随有黏膜下层水肿。黏膜下层血管扩张伴随周围嗜中性粒细胞。黏膜下层出血。有时候会出现肥大细胞浸润增多。黏膜下层会有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但淋巴浆细胞的浸润则稍微增多。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浅表上皮细胞的斑点状缺损及紧密接合的崩解,而且在膀胱被尿液胀大时更为恶化。上皮细胞的异常包括对机械性刺激的敏感及改变神经传导物质的释放。GAG及GP-51存在于覆盖在上皮细胞上的黏液中,被认为能抑制细菌的黏附及保护上皮细胞免于遭受尿液中成分的刺激,尿液中GAG的排泄量减少可能代表的合成减少,或者GAG黏附于受损上皮细胞的量增多。

1.3 神经系统症状分析

猫自发性膀胱炎存在异常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通过坐骨神经和下腹神经到达膀胱壁,坐骨神经和下腹神经分别在骶、腰段脊髓背角形成突触,与中枢神经系统相连。这些感觉神经元包括没有髓鞘的痛觉神经纤维。最近的研究证实,自发性膀胱炎猫的痛觉神经纤维对膀胱肿胀更为敏感,并且在神经特性上存在各种异常,这些异常并不局限于膀胱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会伴随更全面的神经系统异常,这或许可以解释自发性膀胱炎为什么也可能观察到膀胱之外的症状。正常猫的膀胱胀大反应性痛觉神经纤维远低于病猫。

发病猫蓝斑和下丘脑室旁核的酪氨酸羟化酶显著升高。酪氨酸羟化酶是合成儿茶酚胺所需要的速率限制酶,膀胱的扩张会刺激蓝斑内的神经活性,而且蓝斑也是将兴奋输出至膀胱的源头,紧迫反应系统的慢性活化会增加蓝斑内的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因而增加自主神经的输出,蓝斑含有最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原,是猫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去甲肾上腺素来源,包含在整个脑部功能内,如警戒,觉醒,痛觉丧失,而且在发病猫蓝斑的酪氨酸羟化酶免疫活性的增加或许提供了某些依据来解释为什么其症状会时好时坏,而且会被环境的紧迫因子所加剧。

在紧迫状况下,除了蓝斑的活性增加之外,血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及脑脊髓液中的儿茶酚胺的浓度及其代谢物都会较正常猫来得增加。而α2-肾上腺素受体似乎也在形成间质性膀胱炎上扮演着角色,在中枢神经系统中,α2-肾上腺素受体出现于蓝斑及脊髓,其在此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及痛觉感受输入脑内,在周边神经系统中,出现于膀胱黏膜,被认为是用来调控血流,中枢的α2-肾上腺素受体去敏感化是由于慢性刺激所引发的,并且增进发病猫的膀胱释放儿茶酚胺或许就可能造成发炎反应。

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流出可能会改变膀胱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痛觉神经纤维的活性,并活化局部的神经性发炎机制,增加膀胱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会使得尿液内的主要成分得以与膀胱壁内的传入感觉神经原接触,这会增加痛觉的传入及带来局部发炎,交感神经与上皮细胞的交互作用在膀胱的通透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需要直接地与上皮细胞交互。

1.4 下视丘-脑下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除了交感神经系统之外,发病猫也被观察到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异常,当自发性膀胱炎的猫在紧迫状况下,下丘脑而来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浓度会增加,而且脑垂体前叶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也会增加,但其血清肾上腺皮质激素在ACTH的刺激下反而下降,这表示发病猫族群的肾上腺皮质储备能力不足,而CRF不只能刺激ACTH从脑垂体前叶释放,也会活化脑干中的交感神经系统。

一些研究报道发现肾上腺的大小与肾上腺素的产生并不相关,但自发性膀胱炎的猫其肾上腺束状区及网状区却远较正常猫来得小。

自发性膀胱炎的猫在慢性紧迫下,其去甲肾上腺素的活性会不适当地流出增加,但肾上腺皮质类固醇(ACS)却没有一样地增加流出,这种现象或许是重要的,因为皮质醇或其他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正常状况下会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并且会回馈抑制脑垂体前叶及下丘脑以减少其自身的形成而终结紧迫反应。降低ACS的活性可能会对上皮细胞的通透性有不好的影响,因为皮质醇可以增进其他组织紧密结合的完整性以降低组织通透性,所以猫的自发性膀胱炎在使用类固醇的治疗下效果并不明显。

2 诊断

2.1 基本信息

患猫姓名:大头,蓝猫,公猫,体质量5kg。主诉:频繁上厕所(10min左右1次),每次蹲猫砂盆3~5min且猫砂盆无排泄物,不吃不喝,乱叫,近期有搬家。

2.2 血常规检查

血液中无机磷、镁、钾离子均略高于正常值,分别为2.61mmol/l、1.45mmol/l、5.9mmol/l。血液中氯离子和钠离子低于正常值,分别为133.4mmol/l、99.1mmol/l。

2.3 生化检查

结果显示,肌酐、尿素远高于正常值。

3 治疗

大部分的自发性膀胱炎都会在5~7d内自行缓解,但会反复发生,且仍存在尿道阻塞的可能风险(公猫),所以治疗的即时介入也是必要的,但往常使用的解痉剂及抗发炎药物在治疗上效果也不明显,如类固醇的施用。

3.1 止痛剂

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阿米替林已被证实有助于缓解疼痛及不安,剂量为2.5~12.5mg/(cat·d)目的在于产生轻微镇静作用。

3.2 利尿通或泌尿益

是糖胺聚糖(GAG)的前驱物质,被认为对膀胱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4 预防

4.1 环境稳定,减少应激

主要表现为不让猫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搬家、家里或邻居家里装修等有嘈杂声音;家里增加新成员或新宠物;猫砂种类、猫砂干净程度、厚度等都会使猫的精神紧张,心情不好,从而引起自发性膀胱炎,

4.2 多措并举,增加饮水

因为猫最早是由沙漠进化而来,沙漠水源稀少,因此猫饮水习惯不好,不爱喝水,可以在猫生活环境中多放一些随处可看到的水碗,这样猫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喝水次数,或者放一些猫用的自动饮水器,水是流动的,可以增加猫对喝水的兴趣。另外,水要经常更换为新鲜干净的水,还要注意猫的水碗材质,材质不同,猫对水碗的材料喜欢程度不一样,选猫喜欢的水碗也可以增加猫对水的饮水量,还可以让猫多吃一些含高水分的食物,比如湿粮、汤罐头,另外少食多餐也可以增加猫的喝水量,猫喝水多了,尿浓度没有这么高,从而稀释尿液,增加排尿量和次数,减少肾脏负担。

4.3 合理减压,降低体质量

多陪伴,多互动,多玩游戏,增加运动量,如使用逗猫棒、猫爬架等与其互动做游戏,以达到提高猫大脑活跃性的目的。猫喜欢简单有规律的生活,还要注意多猫家庭之间的冲突,准备猫砂盆的数量要大于猫数量。如果发现猫有情绪压力,可以使用猫情绪舒缓剂,如日常发现因外界因素使猫情绪波动,可将其喷到猫生活环境中,猫紧张的情绪会有所缓解。猫过胖,活动量少,会引起内分泌发生变化,饮用高能量的食物,少食多餐,保持正常体质量,可减少猫自发性膀胱炎。

4.4 合理选药,针对治疗

可以平时吃些有助于膀胱上皮细胞修复的药物,专门为猫准备下泌尿道疾病的处方粮、处方罐头,调整混合比例给予7d食粮更换过渡期,一天至少清理两次猫砂,观察猫尿团大小,颜色及多少等是否有异常变化,从而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避免发生肾衰的情况。

猜你喜欢

膀胱炎通透性自发性
膀胱炎的日常保养及治疗
甲基苯丙胺对大鼠心脏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初探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红景天苷对氯气暴露致急性肺损伤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
猪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基因siRNA载体构建及干扰效果评价
舒适护理干预应用于高危腺性膀胱炎术后护理效果观察
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7例诊治体会
自发性血胸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