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流行状况及防治措施
2021-01-05张清锋
张清锋
(商丘市梁园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夏季高温高湿,猪只热应激较大,多数地区发生以持续高热、不食、呼吸困难、皮肤发红等为主要特征的猪病,统称猪“高热病”,根据近期猪群发病情况,将目前猪“高热病”的流行状况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流行状况
猪只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快,不到1w的时间全群表现出症状,短的5d左右死亡,长的2w左右死亡,对症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若用药方案不确切或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易反复,症状出现反弹,饲养管理不好的猪场死亡率偏高。
2 临床症状
猪只发烧,40~42℃,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沉郁,喜卧,不愿走动,行动无力,有的猪后肢拖地不起,有的猪全身发红,后期耳部、胸部、腹部和会阴部等皮肤发紫,有的皮肤表面有点状出血或不规则的出血斑块,有的猪眼睑水肿,眼角有分泌物,有的猪只呕吐,呕吐物为淡黄色,有的猪咳嗽、喘气,发烧的猪粪便干硬,有的表面有伪膜。后期有脑炎症状。部分猪场母猪流产、产死胎。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病变呈多样性,胸腔、腹腔、心包有积液、心肌软而薄,心内膜出血,肝脏肿大出血,质地变脆,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肺脏水肿呈斑驳状、大理石样病变,间质性肺炎病变明显。淋巴结明显肿大出血,呈大理石样。部分病死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皮质有出血斑点,质地较脆。消化道病变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个别病死猪肠黏膜淋巴滤泡肿大隆起,肠后部及回盲口部可见到轮层状溃疡。膀胱、喉头黏膜有许多出血斑点,膀胱内有暗红色尿液。
4 致病原因
“高热病”的发生是因为猪的免疫抑制引起的,消除免疫抑制提高猪的抵抗力是不发病的关键。“高热病”的发病和流行原因很复杂,探讨这些原因对有效防治“高热病”有着重要意义,现将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4.1 生物致病原因
如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放线杆菌,猪弓形体,猪附红细胞体。
4.2 非生物致病原因
营养不当,特别是日粮粗蛋白和代谢能比例失调;原料品质低劣,特别是玉米发霉,导致霉菌毒素抑制猪只免疫力;各种应激和免疫抑制因子共同作用,导致猪只抵抗力下降;环境污染和滥用药物导致猪只处于慢性中毒的亚健康状念,造成猪只对很多病原易感,免疫应答微弱。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保持猪舍干燥,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加强通风换气。气温较高时,用凉水冲洗或喷洒猪体;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青饲料;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次数;选用优质的饲料原料的前提下,饲料中长期添加脱霉剂;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
5.2 猪舍及环境定期消毒
对圈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定期消毒,选用速效长效的优良消毒液如碘酸溶液和复方戊二季铵盐合剂轮换消毒,每周2次,发病时,每天2次,受威胁区每天1次,连续1w。
5.3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要按照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疫苗,并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接种伪狂犬病、链球菌、大肠杆菌、猪副伤寒等病的疫苗。新生的或购进的生猪应及时补免,要确保免疫质量。为避免免疫空白,要定期采取血清,送实验室进行免疫抗体的监测,发现抗体不合格的,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补免。
5.4 重视疫情监测工作
出现群发性“高热病“疫情后,要及时开展诊断,并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确诊,做到发现及时,监测到位,措施有效。
5.5 发病猪的防治措施
若猪群发病,对病猪同时采取对症疗法和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控制继发感染,但不可滥用和多用抗菌药,否则会损害肝肾等实质性器官,降低生猪抵抗力、增加死亡率。对病猪治疗重在加强营养和护理,应主要使用营养类药物,尽可能地保证机体免疫功能不衰退,并能恢复与增强猪体的体质,配合使用猪干扰素、排异肽、转移因子等特殊抗病毒药物,效果更好。对同群未发病猪,也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6 实施无害化处理
发生猪“高热症”后,猪只不进也不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同时,严禁贩卖、屠宰病死猪。病死猪切不可任意抛弃,必须采取深埋、化制、焚烧等处理措施,病死猪装运前用消毒药进行全面消毒,并用密封的容器包装和运输,事后运输工具等要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