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应用型课程改革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05李晓娟郭明贤
李晓娟 崔 艳 杨 帆 郭明贤
(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0 引言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抢救、监护、护理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1]。 因此, 在护理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具有临床急救护理的职业能力。我院在应用型课程改革中试行对实训课程进行综合性训练,在做中学,学中做[2]。 探索在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西安培华学院2016 级护理本科六个班共180 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 三个班为对照组共86 人,采用传统教学法教与学,另外三个班为实验组共94 人,采用应用型课程改革方案进行教学。所有的研究对象均是女生,均为全国统招生,在年龄、教育背景、基础课的成绩、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学时以及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课的学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即课堂讲解、观看视频、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课后总结的模式进行。 考核方式按照学校教学大纲的操作流程评分。 实验组根据教研组制订的应用型课程计划,实施小组合作、自主探究[3]、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授课教师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实训课程共五次,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和固定搬运、电除颤、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最后一次到教学医院急诊科见习并书写急救护理工作岗位任务与要求的分析报告。(1)分组:每个班按宿舍分为 5~6 组,每组 5~6 人并各设组长一名。(2)教师课前一周布置实训内容和任务,要求各组根据任务查找资料,设计实训场景,分配角色,如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等不同角色扮演来完成实训。 (3)课中分组进行模拟演练,组长总结,各组同学之间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观看教学视频,最后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难点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4)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5)实训考核方式同对照组。
效果评价:通过专家咨询,教学组反复讨论,制定出问卷量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计划和实施、急救操作能力、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能力。发出问卷180 份,收回180 份,有效率100%。操作成绩评价:由同一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评分标准抽取心肺复苏操作进行考核得分。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比较,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两组学生对实训课不同教学方法的学习效果满意度比较。 两组比较,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两组学生实训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考核成绩(84.57±8.21)分高于对照组(81.40±8.0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16,P=0.007)。
表1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比较()
表1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比较()
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对照组 86 22.79±3.61 21.72±3.38 14.28±2.38 14.58±2.59实验组 94 23.94±3.06 23.09±2.77 15.51±2.13 15.78±2.04 T 值 -2.301 -2.970 -3.661 -3.458 P 值 0.023 0.003 0.001 0.001组别 人数 激发学习兴趣计划和实施急救操作能力
3 讨论
急危重症护理学应用型课程改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院-校结合,提高学生对实训课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团队合作及协调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从研究结果来看,实验组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应用型课程改革在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程的实施中,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满意度及考试成绩的提升有明显的效果。
传统的实训教学方法,以教师授课为主,通过教师课堂讲解、观看教学视频、操作流程演示、学生练习等手段,使学生掌握操作和技能。 对照组学生主要是靠上课听讲、练习完成实训课,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对所学内容往往难于完全理解和消化[4],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操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不高,难以发挥其创新精神、急救意识和整体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改革后的实验组,学生在课前根据实训的任务和要求,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急救场景、分配角色、情景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整个急救程序和操作,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沟通交流、模拟表演等融入实训之中。 课堂气氛活跃,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小组之间互相竞争,相互提问、讨论、取长补短。 学生对于在急救操作中的步骤及流程,以及各自不同的角色较感兴趣,并努力地表现出来,学习兴趣浓厚。 打破传统的听课和练习的模式,培养其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调动其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并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地结合,夯实了理论知识,更扎实地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对照组的学生在课前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多依赖教师的教学,不会主动去查阅资料,同学之间没有合作,交流沟通也较少。实验组学生在实训课前必须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加入小组共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并不断控制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遇到问题会主动沟通交流讨论,共同达到学习目的。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学会了交流,互助,使其沟通意识增强。
在整个实训改革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采取了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但是还缺乏对学生相关角色的培训,尤其是模拟病人的相关培训。 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纳入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使学生更真实地表现病人的情况,感受病人的情绪、症状和体征,使教学内容和场景具有真实性。
总之,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从课程改革抓起,应用型课程改革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大势所趋[5]。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国在教学中学生见习课时数很少[6-7]。 因此,笔者在实训课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训练, 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去思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临床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抢救流程和急救技能,培养整体急救理念和意识,为临床实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