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椰树的地方就有椰雕
2021-01-04梁舒欣
梁舒欣
海南的一颗椰子,瓜熟蒂落时,人们食其肉,雕其壳。这样的习俗在黎族先民部落里延续了千百年。一颗椰子,在手艺人的刻刀下,由青涩变深沉,青色变棕色,黑丝变白丝,岁月也在椰雕的时间里变得厚重而生动起来。
Tips:海南椰雕是以椰壳、椰木和椰棕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椰雕的诞生
海口市龙桥镇富道村手工椰雕作坊外,褐色的椰子壳堆积如山,几个工人将模样完好的椰子壳一车车地运进作坊,坊内轰鸣声此起彼伏,戴着斗笠的黎族妇女坐在切割机前,捧着椰壳进行切割,她们在为椰子做粗加工。一个完整的椰雕须经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多道工序。
富道村是海南远近闻名的“椰雕村”,其椰雕制作工艺称得上是上乘。自清乾隆年间,村子里的人便以椰雕为生,手工椰雕作坊随处可见,椰雕技艺代代相传。
在海南,最不缺的就是椰子了。喝完椰汁,吃完椰肉,留下又厚又硬的椰壳,弃之可惜。于是,勤劳聪明的海南黎族先民尝试将椰子雕刻成器,吃饭的食勺、饮酒的杯盏、盛饭的食碗、汲水的水瓢……海岛随处可见的椰子经过海南人的一番精雕细琢,便从树上落入了海岛的千万家,成为海南人一蔬一饭中离不开的器皿。
椰雕,古代起便十分流行了。黄庭坚曾收到友人相赠的椰子茶盏,并作诗答谢。苏东坡谪居海南期间,品尝椰子清爽的果肉之后,也拿着椰壳请当地的手艺人将其刻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
海南的椰雕器皿工艺精湛,甚至还能辨毒。《琼州府志》曾记载,“椰子内有坚壳……并以白色为贵,注酒遇毒辄沸起。”在唐朝时期,椰壳所制的椰杯便具有消毒避瘴之能,遇水银等毒物即会裂开。
一个椰雕的诞生,从青涩到成熟,从落地到成为椰雕,它的生命在雕刻师的手指间得到了延续与升华。粗粝青涩的椰子蜕变为古朴精致的椰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历经千百次的雕琢和打磨。
把椰乡刻进椰子里
海南椰雕文化展览馆位于东郊镇万亩椰林间。走进展览馆内,一扇由椰树和椰壳精雕细琢而成的屏风映入眼帘。褐色的背景下,挑着椰子的黎族妇女走在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孩童围着椰树嬉戏打闹,海鸥、帆船、椰树、海岛民居惟妙惟肖,浓郁的海岛风情淋漓尽致地刻在了海南的椰子上。而这扇极具海南风情的椰雕屏风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椰雕工艺传承人符史琼之手。
“这是我们世代生活的地方,也是椰子的故乡。我希望通过椰雕这种艺术形式,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美好的生活画卷,欣赏到自然的淳朴之美。”古稀之年的符史琼大半辈子都在与椰子打交道,布满皱纹的双手在椰壳上雕刻了半生的时光,创造出无数独具海南风情的精美椰雕作品,他将家乡的民风、民情、民景刻在了椰子上,他的椰雕漂洋过海,向世界讲述椰乡的故事,海南的文化。
都说“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東郊”,符史琼便出生于椰乡东郊镇,父亲符和京是当地有名的椰雕师傅,椰雕技艺精湛,椰雕作品栩栩如生。
耳濡目染下,符史琼在上小学的年纪,悄悄拿起父亲的刻刀,在番薯上、萝卜上尝试雕刻小猫、小狗等简单的动物。长大一些,技艺有所见长,他开始学着在松软的木块或者椰子皮上雕刻。
后来,符史琼创办了“琼岛椰雕工艺厂”,还开发生产椰猴、椰妹、手提袋、装饰盒、花瓶等120多种椰雕工艺品。符史琼的儿子符云岗开发的新产品椰雕蓝牙有源音箱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在东郊椰林湾旅游区“旅游纪念品一条街”上琳琅满目的椰雕工艺品,有1/3是来自“琼岛椰雕工艺厂”。符史琼凭着一腔热血,让椰雕工艺开枝散叶,更新换代。椰雕形状千姿百态,唯有千年的手艺在时光的流逝中传承了下来。
一把刻刀的传承
海口的骑楼老街,以南洋风格建筑出名,来海南的游客都会来此逛上一逛。吴名驹的椰雕工作室便淹没在老街人潮涌动的各式商铺中,没有花哨的牌匾,只简单写了“海南椰雕”四个字,却曾被各路造访的人踏破了门槛。
踏入工作室内,仿佛是两个世界,一门之隔,外面人潮拥挤,繁华喧闹,里面则古朴安静。吴名驹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南椰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当地有名的椰雕工匠。身在闹市,却心如止水,他说:“椰雕需要安静的环境创作,雕刻的时候必须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稍有不慎就会跑偏,甚至划伤手。”
几十年的椰雕生涯,荣誉加身,尽管外界浮躁且诱惑甚多,吴名驹仍然坚持在这方寸之地坚守着他的椰雕世界,他的身上承着如山的师恩,肩上担着的是沉甸甸的期盼和责任。
吴名驹拜师学艺之时,海南椰雕正处于“明珠蒙尘”时期。椰雕工艺周期长、收益慢,那时的年轻人大都耐不住寂寞,纷纷下海经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艺人还在坚守着,椰雕一时处于无人传承的境地。正是此时,吴名驹拜了文传述为师,文传述在海南椰雕领域称得上是重要人物,他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海口市椰雕工艺厂的开创人之一。在那个晦暗不明的年代,一师一徒,一张案台,一把刻刀,椰雕薪火相传,未曾间断。
传统的椰雕多以浮雕、沉雕、镂空雕为主。椰壳因其材质特殊,在海南椰雕领域唯独缺少圆雕的技法,这一直是吴名驹的遗憾。为了担起椰雕传人的责任,他日复一日地试验、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榫卯”加“胶接”的方式,找到了椰雕圆雕技法的突破点。海南椰雕没有圆雕技法的历史在吴名驹的刻刀下结束了。
作为文传述的关门弟子和海南椰雕的传承人,吴名驹知道自己身上担着怎样的责任,把椰雕传承下去是师父的心愿也是他的责任。于是,吴名驹走出工作室,走进了课堂,前往琼台师范学院做兼职教授,教授年轻一代学习传统的椰雕工艺。
在没有教学或者外出事务时,吴名驹大多时间都窝在骑楼老街的店铺里,一张简单的案台,一把不知道伴随了他多少个年头的老刻刀,安安静静地一呆便是一日。他将工作室开在最热闹的骑楼老街,方便让来来往往的游客一睹海南椰雕的风采。他说,“希望有椰树的地方就有椰雕。”
“这是我们世代生活的地方,也是椰子的故乡。我希望通过椰雕这种艺术形式,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美好的生活画卷,欣赏到自然的淳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