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考
2021-01-04蔡常青
蔡常青
关键词:民族地区 共同富裕
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并据此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不断赢得主动、取得成功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可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题中之义,也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思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在要求的立足点。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根本使命。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100年来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实践都是以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回顾历史,我们党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探索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面在于,在實践中始终坚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实际,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奋斗目标,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进而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就提出了先让一部人、一部分地区富裕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路线,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充满信心地强调: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把促进共同富裕提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原则立场、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促进共同富裕三个阶段目标,标志着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课题”。
当然,对此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共同富裕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课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需要在这一阶段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比以往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征程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样的宏伟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样需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阶段的推进。比如,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规定了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关键是搞好两个结合。由此决定的我国的经济制度仍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只能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也由此决定了我们致力推动的共同富裕决不能搞“均贫富”,必须让企业家更有安全感,支持他们放手投资,做大财富“蛋糕”;同时引导企业家和公民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更多地为国家做贡献;此外,政府要担负起扶贫的主要责任,用财政资金更多地帮助贫困人口和落后地区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必须进一步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形成“中间大两头小”收入格局。从社会文化支撑条件看,新时代所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我们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大变局,而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网络“多元化”意识形态的挑战、前所未有的现代科技竞争以及像疫情一样不可遇见的叠加因素影响,如何避免历史上其他国家反复出现的“修斯底德陷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仍是极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绝不是单纯追求经济上富裕,还必须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涨船高而不断提供相应的精神相支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信自强、提升民众文明程度,赋予公共富裕更为丰富的内涵。从现实国情看,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很大,由此也决定了我国推进共同富裕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因各地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起点上、分工上、路径上也会有所不同。局限到像内蒙古这样的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由上述情况所决定,新时代探索推进共同富裕这个“中心课题”,同样是一个极为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一场涉及利益调整的深层次革命,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更为深层次社会变革,进行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
二、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
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体地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路径和方法。站在宏观上看这是民族工作适应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重心以及体制机制的变革,同时也是推进民族地区共同迈进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的重大变革举措。习总书记在此提出了把握好四个重大关系的问题。要求重点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仔细分析这四个关系,本质讲都属于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或者说其中贯穿的主轴就是这个关系。因此,探索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首先要解决好如何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目前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存在着认识上、实践上多方面的差距,重点要理清几个问题。
首先,要始终坚定不移增进共同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方向。增进共性就要求每个民族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目标而奋斗,这是不可动摇的目标。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与全国共同实现这一目标的起点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发展的所有工作都要聚焦于这个主线、这个纲,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我们的所有改革发展都要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目标,也要以此为根本标准来检验工作成效。
其次,客观认识和把握民族差异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前一阶段,我们在处理这一关系上出现了弱化共性过分强调差异性、民族性的倾向,目前在纠偏过程中又出现了否定差异性、不敢差异性、或者把差异性与错误直接连起来的倾向。这两种认识和倾向都是不对的。其一,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回避不了的,对此我们不能搞那种费尔巴哈式“倒脏水连小孩一起倒掉”的错误。
再次,要对差异性作具体分析,要看到差异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既有消极的方面,也有积极的方面。推进共同富裕过程,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利用其积极的方面,消除其落后的消极的东西。
最后,科学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律。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正确把握和处理这个关系,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逐步推进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过程。内蒙古之所以被党和国家给予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也是因为正确处理了两者关系。如果把这样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主题联系起来概括性描述,从本质上看,增强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本身就是一个以增强共同性为目标,利用差异化要素激发动力的过程,每一项应当解决的差异问题得到解决或弱化,每一项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要素得到挖掘利用弘扬,都是共同性因素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客觀地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使之转化为推进民族高质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三、推进共同富裕关键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体现新作为
关于如何推进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共同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共同富裕问题,党中央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全局性工作。
(一)在对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上实现新突破
目前涉及到自治区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已基本明确,国家和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基本完成,现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抓落实,见行动。从自治区层面的抓落实显然不是去督查,而是重点梳理和抓一些牵一发带全身示范引领实践项目的内容、系统性和制约性的难题,主动融入本地发展全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围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充分发挥京蒙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等机制作用,加强交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有序承接适宜产业转移,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商品和要素市场,更好融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与大战略对接,并予以推进突破。
(二)在充分整合资源利用比较优势上实现新作为
在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内蒙古这几年取得了明显成绩,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上,但探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比如在“双碳”背景下如何高质量发展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破题,推动能源资源类企业转型升级,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深入探索资源型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正确看待煤炭的价值,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走出一条能源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要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求突破,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在推进强化对外开放合作上实现新作为
近年来内蒙古一直强调改革开放,在改革上力度大,而在开放上还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仍有较大差距。这与东部沿海地区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的实践形成鲜明反差。实践证明。只有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才能更加重视营商环境的打造,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实现双循环的新格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内蒙古建设向北开放重点桥头堡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着力探索以开放促发展、推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在提升内蒙古自我发展能力上实现新作为
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关键还是要自己有所作为。总结内蒙古近年来跨越式发展的经验,除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是激发活力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解放思想,要在鼓励各地、鼓励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造、务实解决问题上求突破,形成一种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竞争环境。